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荒凉里的黄金时代
当代文学论文

荒凉里的黄金时代

摘要:摘 要: 从1938年到1940年底,萧红历时三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对于她来讲,不仅是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怀念,更融入了她对当时社会的审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将女性越轨的笔致发挥得
关键词:荒凉,黄金时代,1938年,1940年底,萧红,历时,年之久

郑州美林整形医院,东方女神,新天域幕后老板

  摘 要:从1938年到1940年底,萧红历时三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对于她来讲,不仅是对故土和儿时生活的怀念,更融入了她对当时社会的审视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将女性“越轨的笔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界带来不少尴尬”。作品中没有一个人物形象,但作品形散而神聚,笔调娓娓动人,乡土气息浓郁,艺术感染力极强。

  关键词:语言;艺术形式;语言;人物

  前言:

  1938年,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当时抗日战争已经打响,萧红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避难,萧红辗转西安、武汉、重庆等地,期间萧红与前夫萧军分手,并于1938年5月与端木蕻良结婚。1940年初,萧红与丈夫端木蕻良来到香港。对萧红来讲,此时才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安静的写作环境。身在香港的萧红非常孤独,她越来越怀念自己的童年和故乡。

  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的描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人公和故事,我们不能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呼兰河传》,因为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主线和故事情节,这七个部分可以独立成篇,但放在一起,又很和谐。

  可能,就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语言运用上是别具一格的,平淡、自然、朴素、真实,儿童化的语言风格和方言的使用,形成了其小说艺术的显著特色。

  在小说的前两章,萧红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呼兰河的世态人情和风俗习惯,极具特色的东北方言突出了呼兰河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如:第一章第七节里的“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如果我们用普通话来解释这里的“不过了”是根本解释不通的,其实,在这里就是说“就算是破产了,我也要买一块豆腐来吃”,表现的是豆腐对一般民众的吸引力。

  从《呼兰河传》的第三章开始,作者变化了叙述的视角和语言风格,以一个天真活泼而又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的眼光看世界,虽然还是直面人生的写实手法,但语言风格显得轻松而天真了,而且还介入了大量的带有童真童趣的小故事,但这仍然冲不淡整部小说浓郁的悲凉、凄婉和酸楚的气氛。

  如:第三章第一节里的“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这一段文字充分写出孩子的独特感受。用人、蚯蚓、蝙蝠来衬托对光的感受,连大树和土墙也具有了生命力,被赋予人的思维、人的声音和健康的气息。

  三、鲜活的人物形象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人物形象的勾勒是鲜活的。小说前两章是对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总体描绘,从第三章开始,呼兰河的人物鱼贯而出:

  祖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总是跟着祖父在花园中栽花、拔草、浇水、摘黄瓜、追蜻蜓,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我”是快乐的,是自由的。

  小团圆媳妇――她十二岁,但却被称作十四岁,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膝间了。她脸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她看到我会偷着笑,她不怕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萧红用这些笔墨给大家勾勒出小团圆媳妇单纯活泼的形象,这也给她悲惨的结局增加了无限的凄凉。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她是一个普通的村妇,她勤俭持家,但又愚昧无知。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她不惜一切代价,花钱请人跳大神、抽帖,最后还用大缸装上滚烫的热水让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当小团圆媳妇死了以后,她还剪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说她是妖怪。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正是被封建陋习所毒害的麻木者的典型代表。

  有二伯――他是长工,三十年前就来到了“我”家。但他性情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他喜欢和动物聊天,他不吃羊肉。有二伯还偷东西,反正家里边一丢了东西,就说有二伯偷去了。有的东西是老厨子偷去的,也就赖上了有二伯,有的东西是我偷着拿出去玩了,也赖上了有二伯。

  他寄人篱下,性格中有阿Q的影子,生活的重担已经造成他的病态心理,扭曲了他的人格。

  冯歪嘴子――他和有二伯一样,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隶代表。但他又和有二伯不一样,他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制度,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他在家里边,他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他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他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他的妻子死后,他依旧照常地生活,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以上的种种,足可以看出冯歪嘴子心疼自己的妻子,爱护自己的孩子。他无惧别人的嘲讽,坚强地活着。

  《呼兰河传》清浅流动、寂寞荒凉的美,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以至难以使人忘怀。萧红赋予呼兰河以人情,在孤寂中为小城作了一部传记。呼兰河是她漂泊的一生所可望而不可即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2]秦林芳,《童年视角与〈呼兰河传〉的文体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9期

  [3]张晓宏,《略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