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关于先进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文化转型探究
当代文学论文

关于先进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文化转型探究

摘要:关于先进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文化转型,平等观和大同观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指导中国文学走出文化转型的困境。 先进文化,是立足于社会进步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行为主体、收益和分配方式的
关键词:关于,先进,文化,国文,学的,转型,探究,关于,先进,文化,

孔明智退司马懿,邵永高速,麦托克劳

  关于先进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文化转型,平等观和大同观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指导中国文学走出文化转型的困境。

  先进文化,是立足于社会进步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现在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行为主体、收益和分配方式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各种思想文化潮流也大量涌人,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并产生了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文化转型现象,作为文化重要表现之一的文学也是如此 。

  (一)文化与文学

  我们可以将早期的文学看作广义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也可以被看作文化的风向标。中国文学的文化功能是有目共睹的:从先秦时代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的就是其文化价值。后来中国文学即使转化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表现活动,却仍然无法与社会的文化分离开来。这不仅是因为文学自身发展和演变的问题,还因为文学本来 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既从文化中汲取资源又对文化施加影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 中,每个时代都有 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文学和文化的关 系也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历史证明,当社会文化发生变革时,文学与文化总是进行着双向运动 :一方面 ,文化变革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文学创作主体和创作主题等都会出现相应变化;另一方面,文学又担任着重要精神职责,成为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

  (二)文化转型

  文化转型是指文化 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过程 ,具体表现为文化结构、文化运行机制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人类社会在几个世纪中经历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化的两次重大转型 而文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价值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陶冶三大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则是文化的价值导 向作用 。归根结底,一种文化先进与否,其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其价值观的先进与否。中国当前提 出的先进文化,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最根本的价值 目标。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极为重要的文化转型时代:先秦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和处于中西碰撞的近代。而通过对这三个时代的文献以及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到此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早期就已经萌芽并始终作为中国文化精神最核心之理念,而且成为经历了多次巨大的社会变迁之后中国文化仍然得以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尽管其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此种基本理念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即使是处于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它也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力量,以此促进文化的发展 。

  (一)三次社会转型之社会背景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进文化的产生,也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后盾。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转型,也是和社会转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周王朝的统治者用分封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和封建制形成 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私田不断增多,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也随之瓦解。与此同时,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分化,以儒家为代表的“士”开始具有了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构建了中国思想的最初框架 ,而且其理论和行为也影响甚至主导着中国历史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正是以儒家为首的“诸子百家”,以他们流传下来的论著建立了中国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而这正是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基础上所产生的先进文化的体现。

  从汉末的纷乱到隋代重新实现统一,中国社会在这段约四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二个重要的转型阶段 。东汉后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宦官和外戚两个集团的相互倾轧造成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因此在汉代与封建政权紧密结合 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发生了动摇。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外来文化的侵染和道家思想的兴盛 ,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尽管此后几百年间的社会动荡不安,但创作者的思想和个性却在曲折中进一步实现了自我的解放。时代混乱、战争频仍、人命危浅的残酷现实进一步激发了人的生命意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怀和追问,尽管有很大一部分以宗教或玄学的形式出现 ,但这恰恰是生命觉悟的深入证明。与之相关的则是对于宇宙秩序和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的普遍关注和追寻。

  第三次社会转型是在晚清。由于社会巨变和西方思想的剧烈冲击 ,中国的固有文化面临着 巨大的挑战。从晚明到清末,文学发展的步履十分艰难,但中国文学的面貌却有了显著的改变。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等人处于清末民初这一 重大 的时代转折点 ,开始更为积极地关注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元明以来在皇权压迫下的争取个性解放的历史潮流,在西方学说的影 响下转变成 了更为激进和鲜明且内涵也逐渐趋于完整的学说 ,由此催发了真正指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五 ·四”新文化运动。在此关键时刻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的结合 ,成为了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二)各时期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先进观念

  1.现实观

  周王分封诸侯,促进了中国以“家”为基础 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被儒家继承发展,成为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基本价值观由重视“神”开始了向“人”的转化,为中国文学打下了“现实观”的基础——天治转化为人治,将国家兴亡的最终原因归结到了人本身,人的行为具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四季转换 、万物生长,与所谓“天”的意志没有任何的关系,天已经回归为自然意义上的天。《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由人 的本性出发可以和天的本性相通。“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最终,从孟子开始,“由天到人”,其立足点放在了“民”上面,第一次肯定了“民”的主体地位。苟子则 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念说明人君欲安其位,必须平政爱民的道理,被认为是将“君主论”和“民本论”明确结合的第一人。尽管各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缺陷,但可以看到,中国人已经将“天人观”的落脚点放到了人身上。此种“现实观”为中国文化思想由“民本观”发展到“民主观”打下了基础。

  从东汉末年开始 ,扩张了军事力量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在长期的混 战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这给下层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民是立国的基础,尽管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我们也可以看到统治者对人民的关注增加了。如曹操的《蒿里行》就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也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使得曹操成为对现实有清醒认识的军阀的代表。可以说,此时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关注,真正开始由先秦诸子的抽象的“民本”理论转移到了对“人民”具体的关注上来。特别是晋末的杰出诗人陶渊明用自己的实际创作表达了躬耕自给的生活理想。玄言诗统治文坛有百年之久,一直到陶渊明的出现,他将自己在田园劳动中与下层人民的接触和对农村平静生活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才为空虚的东晋文坛带来了富有现实内容的创作。而他的诗歌所具有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大大提高了五言诗 的艺术水平。

  2.平等观

  平等观和现实观是相辅相成的。虽然现实观的特点是 由“神”到“人”,落脚到了人的身上,而直到“士”开始出现 ,平等观念才真正开始萌芽,尽管有其局限性,但毕竟意昧着一个新 的阶层 的觉醒及其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就是个人价值 的实现和提升,这是构成平等观的重要基础。“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之一,包含“忠恕”、重视人 的生命、爱人等多重含义。在孔子看来 ,“仁”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一个独特阶层的特殊情感和追求 ,是“士”表现出的对更高人生价值的渴望,这是个人品质的完善,更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觉醒 ,以儒家为代表 的先秦诸子才会看重 自己作为一个独立阶层 的地位,甚至要求君王也用平等的态度对待 自己。此外,在教育方面,孔子希望“有教无类”;在国家的经济生活方面,孔子则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当然,平等观念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墨家了。“天兼天下而爱之”,“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天的意愿是平等待人,所以普天下之人人格 皆平等,并且有利相交 、有力相助、有财相分,这就是墨家的平等观念。可以看到,儒家和墨家已经有了关于人的独立意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东汉末年黑暗的政治局面使得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有 了迅速的发展 ,促成了玄学的产生。同时 ,敏感 的作家在此种社会情景中所感受到的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为他们的作品奠定了悲剧性基调。这种文学氛围一旦和玄学相结合,产生的则是人们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肯定和追求。从曹操 、曹植 、王粲等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建安时代特有的政治理想的高扬和强烈的个性表现。而以阮籍和嵇康为代表的正始诗歌则普遍表现出危机感和幻灭感,抒写了更多的个人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