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会计毕业论文 > > 从培养目标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改进
会计毕业论文

从培养目标看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改进

摘要:会计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其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模糊化导向,导致会计类本科学生 理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在社会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其表现是,论理论水平不如研究生,论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一些
关键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进,会计,一门,应用,经

呼和浩特市邮编,小时代海报,狼群txt全集下载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会计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其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模糊化导向,导致会计类本科学生 “理论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在社会上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其表现是,论理论水平不如研究生,论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一些学者武断地认为,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就业差异主要体现在未来发展的潜力上。就会计专业来讲,人的潜力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方面,但是管理水平大多源自于实践而不是理论。管理水平更多的是一种组织行为艺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以学历为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后期能力的提高对本科生、专科生是均等的。这两种层次的学生对组织能力的把握不因学历差异而有所差异。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一、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分析

  (一)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这是《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任务的规定。所谓“高级”,体现的是高等教育与其他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层次、程度差异,与初级、中级相对应。所谓“专门”,强调的是指向和程度。专门人才的提出,反映了工业社会对人的工具性需求。所谓“人才”,《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德才兼备的人”。“人”与 “人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如果“人”能劳动,“人才”则能创造性地劳动。以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体现其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专才”与“通才”的培养之争。以“专才”作为法律文本与实际操作的唯一选项,本质即是否定通才教育的合理成分,不但提高了社会组织及民众对本科教育的心理预期,而且容易导致大学所培养的人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角色转换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但是,这个目标到底是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还是理论型模式,亦或是理论兼应用型,很难一概而论。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模糊的。

  (二)以就业为目标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前述目标的表象。在计划经济阶段,高等教育的就业机制是“统招统分”,但在市场经济阶段,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统招统分,意味着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自主择业实际上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具备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这种要求使得学生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就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所在,离开社会需求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有些研究性学科应该由国家适当予以调节,以满足理论进步的需要,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学术储备。而我们讨论的会计类本科教育,属于应用学科。如果应用学科不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个学科必然会被淘汰。

  关注就业,就是关注社会需求,通过教育变革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理应成为会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至于会计专业目前出现的就业困境,各高校和国家相关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只有几所本专科院校有会计专业,而现在,几乎“无校不会计”。全国高校同质化严重,其结果就是脱离社会需求,导致高校“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顾右盼”的结果就是,本科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的缺陷也就出现在这种“左顾右盼”中。

  (三)以研究为目标

  这也属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表象。实践证明,完全以研究为目标的会计本科教育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一个学科,应该有一部分人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为该学科的理论创新埋头苦干。可以套用“二八法则”,即从事研究的学生不应超过20%,另外80%的学生应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不足20%的学生发展成为研究人员,这既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有利,更有利于80%的实践者的决策创新。所谓创新,实际上是由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产生的,如果只有实践人员,没有理论研究人员,那么对实践的总结就成为空话,不能形成理论。反过来,只有理论研究人员,那么理论研究就成了空洞的研究。大多数人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少数人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符合社会分工要求。

  会计本科教育的理论化倾向实际上是对会计应用学的否定,更是脱离社会目标,必然导致课程死板,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笔者曾经调查过某大学的财会类、审计类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每次考试大约有2/3学生的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另外1/3学生的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是直接原因, 但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与会计学科的枯燥是分不开的。我们注意到,读国外高校的财会类着作类似于读故事书, 但是读国内高校的财会类书籍像是读法律条文。这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反差极大,学生的适应期拉长,导致学生还没有适应这种模式,一门功课就结束了。于是, 学生没有打牢基础,而基础不牢又造成学习后面的课程困难,学生容易陷入越学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可以说,理论导向的会计本科教育很难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创造好的条件。

  二、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改进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模式

  差异化培养目标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趋势。从宏观范围来讲,不同的本科院校应该树立不同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比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的财会类重点大学,其培养模式应该以培养理论性人才为主,推进会计类本科教育的理论化发展。但是,与这些重点大学相比,大多数院校的会计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为主。

  从微观层面看,各个学校也要重视差异化培养模式,也就是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育。这是对高考不足的弥补和调整,比如,某些适合走研究道路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偶然性而没有进入重点财经类高校,此类学生不能因为没有进入重点大学就放弃理论导向化目标。同时,对于能够静下心来的学生来讲,也适合以理论研究为培养目标。而对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人员,根本就没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心思,如果非要将他们带入理论研究领域,培养效果很难达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