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理工毕业论文 > >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理工毕业论文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摘要: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标题注释】本文写作中得到了导师王万茂教授的悉心指点,特此致谢! 【 作 者 】钱忠好 【作者简介】钱忠好,扬州大学经济治理学院农经系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讨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制
关键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农地,

刘洪沂女儿杀人,陕西一套,和讯期货大家谈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标题注释】本文写作中得到了导师王万茂教授的悉心指点,特此致谢!
【 作 者 】钱忠好
【作者简介】钱忠好,扬州大学经济治理学院农经系副教授,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讨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制度创新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
中国农村中一些主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如均匀主义、中心集权经济、家庭和家族观念、
公私观念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最后是扼要结论及其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
【关 键 词】非正式制度安排/农地制度创新
【 正 文 】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已为我们揭示出:在制度变迁和创新时不可忽视非正式制
度安排的影响作用。由于尽管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但它
通过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作用,并构成世代相传渐
进演化的文化的一部分,从多个侧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
力。因此,我们在设计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方案时不能不考虑到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
由于,“假如不顾一个国家的风俗,则能将最不利的形势和最坏的法律转化为某种上风
。”(注:苏姗:《博茨瓦纳国克加拉加迪人进行发展的制度资源》载《制度分析与发
展的反思——题目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第1版,第160页。)本文旨在先容非
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些主要的非
正式制度安排及其对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影响;最后是扼要的结论。
1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正式制度安排产生之前,非正式制度安排就已产生和存在,当
时人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非正式制度的安排来维持。即使在现代社会中,非正式制度安
排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与正式制度安排相比,非正式制度安排由于内在的传统性和历
史沉淀(注: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经济研究》1992年第
7期。),一方面它可以节约信息用度,能有效地克服“搭便车”题目,减少违规行为,
特别是对现行制度安排的合乎理性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
它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以一种抽象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以非常复杂的
方式影响和制约着正式制度安排,“承认某种道德和智力活动同推动一种新社会的原动
力有着实际分离”,“夸大这种活动作为人类上诉的法庭,它凌驾于实际的社会判决之
上,并且把它自己作为平抚和重组的替换办法提供出来”(注:williams,raymond.cul
ture and society,1780 1950,new york:harperand row,1958.转引自艾恺《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0页。),因
而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只有当制度创新所设立的目标与既定的制度遗
产间隔较近、亲和力较强时,其变迁本钱才会较低,制度的目标也才能轻易实现。
因此,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题目时不能不考虑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它的影响作
用。
1.1 文化与制度创新
作为支配社会行为的风俗、传统、态度、观念和符号的文化,它以社会共同享有且
共同传递的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教育、心理、法律、习俗等为载体外显地或潜隐
地指导着、支配着社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
、行为模式,它通过教育和示范由一代人传授给另一代人。
固然文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文化有其自身发展运动的规律,面对社会存在
的变化或面对新的文化的挑战,旧有文化不会立即分崩离析、骤然消失,很多有生命力
的文化因素依然会被长期地得以保存,并能适应新的环境。仔细观察我们四周的生活,
就不难发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