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摘要: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 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平衡与否,是判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二者之间达到平衡的途径,而发展循环经济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日本将发展循环经济置于同经济发展相应的重要位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实施,循环,经济,历史背景,环境

津乐购,不二神探 豆瓣,联想天逸f41at5800

  一、实施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

  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平衡与否,是判定一个国家和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二者之间达到平衡的途径,而发展循环经济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日本将发展循环经济置于同经济发展相应的重要位置。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

  当前的全球经济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工业为主体,忽视基本的生态环境准则、市场信息对经济生活各个层次的错误引导,就会使资源、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无法得以完整体现,从而进一步导致扭曲的经济发展系统朝着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背道而驰的方向演化,并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以此为发端,出现了全球经济模式向生态型循环经济的转型。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程度。“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Reduce,Ruse,Recy-cle)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实施都是不可少的。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内背景

  1•循环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二战后的日本经济的复苏及腾飞,是以严重的环境代价换来的。在20世纪60—70年代,日本创造了世界上的经济发展奇迹,同时也戴上了世界公害大国的帽子。从此,日本进入了艰苦的公害治理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腾飞和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日本采取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结果造成新一轮的城市环境污染。从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来看,70年代采取的是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提出了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产生的发展战略;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后,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即“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又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建设战略目标。

  2•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1)经济发展因素。日本是资源消费大国,但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的绝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易受国外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冲击,特别是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经济产业结构转换迟缓、过分依赖国外原料和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2000年3月,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在《21世纪经济产业政策课题展望》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环境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社会因素。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大量消费的社会经济模式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废弃物处理压力日益增大。一般废弃物(生活废弃物)排放量从1985年的4300万吨上升到1996年的5100万吨,其废弃物的处理时间为8•5年;产业废弃物(工业生产及建筑废弃物)则从3•1亿吨上升到4•1亿吨,处理时间全国平均为3•1年。因此,废弃物处理的社会成本不断加大。二是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造成生态失衡,使国民生活质量下降。

  (3)国际因素。日本循环经济体系是在全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提出的。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不再仅仅是一国自身的问题,各国都有义务维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尤其是日本作为二氧化碳第四排放大国,面对较大的国际压力,如何解决承担国际义务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从根本上改善经济体系,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就成为必然选择。

  3•经济发展阶段使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化过程中,环境质量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U形过程。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左右时才能出现曲线转折点。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阶段。日本提出的“环境经济立国”以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二、日本走向循环经济社会的战略取向

  (一)加速各种模式的转变

  1•环境保全模式的转变。在推进环境保全过程中,从废弃物被动的“末端处理”转向以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的“管端预防”为主,配合废物回收再利用和减量化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避免废物产生的机制。以3R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回收利用原则、资源化原则)为经济活动准则,在控制有害环境资源投入的经济活动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

  2•建立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资源生产和消费领域设计出三种不同维度的循环模式:第一,通过企业内部的循环,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第二,通过企业之间的循环,组成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经济组织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的“三废”成为另一家的原料和能源;第三,通过社会整体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3•建立一种新兴产业模式。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中,生态化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所谓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工业和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日本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新的产业模式。

  4•建立一种新的工业生产模式。传统的工业体系中各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互独立,这是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多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目前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食品再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建设再利用法》、《容器再利用法》等七项法律。从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这七项法律,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日本将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逐步走向“循环经济社会”。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其法律有《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其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法律法规,其分别是《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三)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1•强化行政管理机制。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平衡,针对国内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该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这里所讲的政策机制主要是指资金投入机制、税收政策。多年来,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其中返还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日本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该政策的实施。日本环保产业1996年产值为16万亿日元,其规模和水平都达到世界一流,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的新兴产业,成为日本一个新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点。日本政府为了加强环保设备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贷款优惠政策,如利用非赢利性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中长期的优惠利率贷款等。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资金投入政策,如在预算制度上采取的主要政策有:(1)创造型的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对中小企业从事的有关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补贴,补助费占其研发费用的1/2左右;(2)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当于生产、实验费的1/2的补助;(3)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其补贴率为1/3,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4)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对民间生产企业采用的高效实用技术(3R技术)给予2/3的补贴,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1亿日元。

  在融资制度上采取的主要对策是:(1)从事3R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各民间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享受政策贷款利率。日本政策开发银行的政策利率分为三级,各级利率分别为1•85%、1•80%、1•75%;融资比例(贷款占投资经费比重)为40%;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利率为1•45%。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使用再商品化设备可享受设备价值1/4的特别折旧;制造利用再生资源产品的设备的特别折旧率为原价值的14%。制造利用特定再生资源产品设备的特别折旧率为1/4。在退税政策方面,对于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去除装置、再生铝制造设备、清洗空瓶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三年的退还固定资产税待遇。

  (四)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

  构建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主要是通过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通过循环经济系统结构的构建,使区域内企业间实现废弃物与原材料的有机对接,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一般情况下,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三类主要行为主体,即生产者(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群体)、分解者(废物处理者)。通过反馈式、网络状的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在不同行为主体间高效有序循环。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达到系统生态环境的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根据循环系统结构原理,日本进行了如下循环系统结构的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