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 行业收入差距分工原因解析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行业收入差距分工原因解析

摘要:摘要: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工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劳动;行业收入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在
关键词:行业,收入,差距,分工,原因,解析,摘要,我国,行业,收入,

群交40p,炎熏h吧,邢颐善

  摘要: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分工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分工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劳动;行业收入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行业之间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很小。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分配形式多样化,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现今,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已经很悬殊,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重视。

  一、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我国基尼系数2009年为0.490,2010年为0.481,2011年为0.477,2012年为0.474,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自2009年以来,虽然基尼系数连续六年下降,但超越0.4警戒线仍须引起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包括三种,即地区间收入差距、城乡间收入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是城乡居民感受最直接的一项收入差别,已成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行业间平均工资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缩小。与2013年相比,2014年各行业工资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2014年,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平均工资达到了108,273元,最后一名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是28,356元,行业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的绝对差距为79,917元,相对差距达到3.82倍。不过与2013年的3.86倍相比,2014年行业间相对收入差距有所减小。我国的行业收入排前10位的行业中有5个行业属于垄断性行业,包括资本市场服务、航空运输业、其他金融业、货币金融服务和烟草制品业。另外,排名最后10位中,平均工资最低的4个行业全部属于农林牧渔业,其次是餐饮业,倒数6位到10位的行业中有3个属于制造业。

  二、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原因分析

  劳动力要素的质的差异,对行业收入差距有着深远的影响。高素质技能的劳动者,由于其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却处于似乎无限供给的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加剧了行业收入差距。

  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素质技能积累越多的人(教育水平越高、工作技能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关系越广等),生产效率越高,个人也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个人收入是建立在素质技能差异的基础上。总体上看,素质技能存量与工资呈正相关关系。可见,素质技能的积累是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是流动的,如果一些行业由于垄断等原因使得相同的素质技能导致收入不同,于是劳动力向收入高的行业流动,进而这些行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素质技能高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所以说,劳动者的分工是行业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主要原因。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如何科学地看待中国当前的分工及所存在的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内容

  (1)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是《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指出,分工使劳动者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

  (2)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指出,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对于分工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的形式。

  (3)马克思分工理论与其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认为,由于机器和蒸气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4)分工的消灭。所谓消灭分工,并不是要消灭不同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划分,而是要消灭使分工产生对抗性质的私有制。马克思主张用自愿的、主动的分工去取代自发性的分工,以达到扬弃异化的目的。

  四、马克思分工理论对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启示

  (1)充分利用分工的积极作用,做大经济总量的蛋糕

  1、在国际上,应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各种重大分工,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努力把中国制造发展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树立中国品牌新形象,使中国产品成为品质与信誉的代表,营造自己的跨国公司,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让国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壮大。中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大而不强,对外依赖度过高,各行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过于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致使企业利润少,抗风险能力差,劳动工资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高端化、服务化路线,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合理其分工。

  2、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不断完善社会分工制度,这样才能提高劳动效率,带来生产力高度发展。首先,由于劳动者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劳动者的和谐分工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自由选择行业,把选择建立在爱好的基础上,以提高劳动效率;其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发明、生产、使用会产生新的需求,分化出新的工种。改善生产工具,最根本的方法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靠自力更生,可以引进、消化、创新,但是基础和根本是依靠广大劳动者,生产实践是创新的来源。只有使行业收入差距处于合理范围,以公平促效率,创新才能自然发生,层出不穷。

  (2)努力克服分工的异化现象,用合理的分工代替不合理的分工

  1、我国当前社会分工格局有其历史渊源,由于长期处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社会,社会分工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内部。第二、第三产业分工不彻底,不够多样化,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不容易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就需要发挥公有制的优势,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其分工更深化、更细化,产业内行业多样化,由于第一产业收入偏低,通过劳动就业转移增加收入,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2、分工导致的片面化、单向化严重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分工所产生的问题还要由分工的发展来解决。要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依据,消灭旧式分工、倡导自由分工。使劳动者选择行业建立在自由、爱好的基础上,政府建立相应体制,提供就业选择及转移机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保障福利水平,发挥其积极的基础作用。使劳动者在适合自己能力的行业,发挥其聪明才智,人尽其才。在实行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多劳多得,保持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对策思路

  1、劳动收入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收入公平的前提。收入公平并非收入均等,只要收入是合理且透明的,就不会带来民众的不公平感。行业收入的公开透明化是引导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信号,政府的监督和指导职能应该在此体现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2、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手段调解行业间收入差距,提高高收入行业的劳动报酬的缴税水平,应按累进方式对其利润征税。将政府补贴与行业劳动报酬水平相挂钩,对收入水平高的垄断企业,政府给予其补贴时应谨慎。以免政府的补贴最终转化成垄断行业的劳动收入,以致不仅未能达到补贴的初衷,还会加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要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劳动力在各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贡献与其收入水平相匹配。

  4、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低收入行业劳动者,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丰富技能培训和在职培训形式,提高劳动者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总之,生产与分配是辨证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与表现,分工也是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下,使劳动力分工更合理,人尽其才,让行业收入差距处于适当范围。

  参考文献

  [1]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第1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9.

  [2]陈沫.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8.

  [3]陈敏.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J].党政建设.

  [4]顾成东.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工[J].经济研究导刊,2008.19.

  [5]王敬勇.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垄断与人力资本孰是孰非?还是兼而有之?[J].当代经济科学,2013.1.

  [6]王培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科学・经济・社会,2012.1.

  [7]王诚.就业和分工的拓展与收入分配的改善[J].经济研究,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