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古代文学论文 > > 从《山海经》看我国先民的生活足迹
古代文学论文

从《山海经》看我国先民的生活足迹

摘要:[摘 要] 本文用丰富的资料对《山海经》中我国远古时代人类思维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产生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先民;思维;迁徙;农耕;神话 中国神话特别是《山海经》[1]所记载的事迹荒诞不经,这也使神话演变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它像是一串串难
关键词:山海经,我国,先民,生活,足迹,本文,丰富,资料,山海经,我

郭志刚少将简历,忘记我是谁剧情介绍,辅警3进火场灭火

  [摘 要]本文用丰富的资料对《山海经》中我国远古时代人类思维的探索和研究,揭示了我国古代农业文明产生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先民;思维;迁徙;农耕;神话

  中国神话特别是《山海经》[1]所记载的事迹荒诞不经,这也使神话演变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它像是一串串难以破解的密码,怎么解释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这就基本保持了神话的原貌。如何看待神话?法拉格在他的《宗教和资本》中曾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说谎,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它们不如说人类朴素思维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在神话时代,先民们并不认为他们所认识的世界是荒诞的,就像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是一样的。神话,它是先民们把自己所认识的世界以口头的形式传递给他的后人们,这样一代一代相传,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当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候,传说逐步脱离了人们的实践,从而从真实逐渐变得不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了一种死的历史,被后人们名之为神话。

  一、我国先民的活动范围

  人类历史经历了两个时代――迁徙时代和定居时代。迁徙时代在中国有黄帝的昆仑之丘,在希腊有奥林匹斯神殿。北京周口店以及龙骨山的山顶洞穴等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这个时代的确实存在。人类的起源于迁徙,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 “一般公认人种的共同祖先生活在今天欧亚大陆南部的中心地区,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适合早期人类的采集及游猎生活。……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群不断扩充向不同地区流动,于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下逐渐出现了人种特征的分化。”[2]我国先民是怎样迁徙的?《山海经》这部奇书就记载了我国先民迁徙的足迹。迁徙的路线是从南到西,从西到北,从北到东,从东到中。我国先民在寻找最适宜自己生活的环境,即温暖、干燥。在迁徙中,有一个分支消失了,这就是人们向北迁徙过程中“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从地理概念来看,人们迁徙是向北的,而东海这个名词的内涵也是很广泛的,它正好印证了“亚美人种(即蒙古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东亚、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大陆地区,后来一支北亚人迁入美洲,发展成今天的印第安人。” [3]当人类找到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时,迁徙的范围逐渐缩小,这就为定居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先民对事物的认识

  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图腾与禁忌时刻伴随着人们。他们之所以预感未来,是因为未来带给他们的将永远是恐惧和未卜的灾难,危险和恐惧时时在困扰着他们,战争、疾病、天灾时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他们要把这些恐惧的潜意识投射到外界,从而使自身与外界融为一体,他们的行为就可以依赖外界的变化,即他们的行为受心灵投射的对象――神秘物的支配,使自己依赖此摆脱灾难,从而减轻自己心灵的压力。《山海经》中记载有许多奇怪的动物,现则必有灾难。例如,“令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其鸣自号,见则天下大旱。”(南次三经)又如,“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西次三经)又如,“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乎,见则天下大水。”(东山经)又如,“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 启乃必有兵。”(中次九经)先民们把没有见过而初次见到或者一些比较难见到的动物的偶然出现,都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甚至连冬眠的熊的偶然出现也没有逃过他们的观察,并且还把这些动物的出现和天灾人祸联系起来,这是人类长期实践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最显著的特色是,他主张意外巧合的不定性远比自然因果律重要得多。……对他们来说某种意外事件便是一种绝对的,预谋性的行为,是某种活生生的实体的干预现象,因为他没有觉察到,反常事件会产生影响,是由于他已经为它增添了一层恐怖和惊慌的外衣。”[4]另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违背自然法则的臆想的动物,如“基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钩吴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天池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基山,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这些违背自然法则的动物,它的原型则是些鸟、羊、兔等一些人面最常见的动物,通过意识的加工后,在于自然界相融合这种过程就是心灵投射的过程。就像我们现代人把鬼描述的形态一样,其实谁也没有见过鬼,只是见过鬼的原型――人。原始人据说通过这些方法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困惑投射出来。

  三、我国先民的生活与生产

  我国先民生活异常艰苦,他们以天然的山洞作为栖身之地,据《山海经》记载:“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铺。”“昆仑之邱,是惟帝之下都,”“青山之要,实维帝之密都。”黄帝的这些被称作平圃、下都、密都的周围,是森林、野草,还有吃人的野兽,在这荒芜而令人恐惧的“宫殿”里人们不得不以“其味如李而无核”沙棠果充饥,就连野草“其味如葱”也吃得下去。这就是新民们的宫廷生活。我们再看看先民们日常吃什么。在动物中,分为鸟类、兽类和鱼类,在植物中分为草本和木本。现在分别简略叙述一下。鸟类中:“北嚣之山,有鸟焉,食之已渴。”“马成之山,有鸟焉,食之不饥。”“青要之山,其中有鸟焉,食之宜子。”兽类中:“招摇之山,有兽焉,其名(猩猩),食之善走。”“爰之山,有兽焉,其名曰类,食之不妒。”鱼类中:“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求如之山,其中多滑鱼,食之无已疣。”草类中:“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小华之山,其中有蓖荔,食之已心痛。”“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服之不忧。”木本植物中“仑者之山,有木焉,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崇吾之山,有木焉,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放皋之山,有木焉其叶如槐,服之不惑。”等等。这些动植物,不管它们吃后的效果怎样,总之这些都是我国先民们长期遍尝百草百味后对有特殊功效的动植物的详细记录,这也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迁徙生活实践中,我国先民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定居的农耕生活打下了基础。那时候我国先民把软体昆虫和蛇混淆,“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蠕蛇,木食。”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逐渐把昆虫幼体与蛇区别开来,还最早发现蚕吐丝这一现象,“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这是我国先民对蚕的最初认识,他用形象的拟人手法记载了蚕吐丝的情形,但从蚕到缫丝还有漫长的过程。种植业的兴起,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黄帝失落玄珠正是我国先民对植物生长过程认识的记载。“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5](《庄子·天地》)《山海经》中有“三珠树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印证了庄子的记载。黄帝丢了玄珠,接连派人去找,结果都没有找到,象罔找到了,黄帝那样吃惊,可见象罔具有和别人不同的眼力,这正反映了我国先民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认识。从这两则记载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我国先民生活的图画。黄帝率领他的族员们,暂居在山洞里,依靠采摘为生,野果、野麦丰富极了,人们把采摘下来的野果野麦三个一团,五个一堆,这时突然下起雨来了,三五天过去了,还是大雨如注,天终于晴了,人们去搬运采摘下来的果实,但好多人却找不到了。这种经验多次重复,人们最后终于找到了发了芽的种子,揭开了自然的奥秘,种植业慢慢兴起,这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定居生活逐渐代替了流动迁徙,人们也开始从山洞走向河谷、平原。种植业并非一帆风顺,对播种季节的掌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我国先民经过多次失败后才会准确安排农事。“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耕即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由于人们对植物生长的规律摸不清,种子发芽及果实成熟需要的条件还不知道,人们只知把种子撒播在地上,但却不管是什么时节,夏耕正是这个时期人们的种植方法,夏耕就是夏季播种,当作物生长最需要阳光和热量时,秋季已经来临,霜一下来作物就成了“操戈盾立”的无首夏耕了。夏耕的方法降到了巫山,也许这个地方适合它的存在。

  《山海经》这部奇书记录了我国先民的艰辛生活,也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发展史,他们的认识、思维是那么的怪诞,以致使我因读不懂它而惭愧自己能力的太有限,这篇小文章虽然涉及到人类发展中的几件事情,但对于整个《山海经》来说真可谓是冰山之一角,通过解读《山海经》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和研究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