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 革命宣传画中的美术与政治
美术学毕业论文

革命宣传画中的美术与政治

摘要:[摘要] 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达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于晚清出现的宣传画,在救亡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被大力发扬,骤然成熟,顺势成为了最为政界重视的的宣传工具。艺
关键词:革命,宣传画,中的,美术,政治,摘要,美术作品,政治,态度,

盘江股份有限公司,一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尘世美伴奏

  [摘要]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达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于晚清出现的宣传画,在救亡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被大力发扬,骤然成熟,顺势成为了最为政界重视的的宣传工具。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博弈,在五四运动后以宣传作品政治性的绝对优势胜出,在解放战争后美术作品的政治宣传性扩散向全国。中共宣传受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常以塑造新道德标准、提高生活质量、发挥爱国热情为口号,以贴近农民审美情趣为风格吸引民众关注进行革命动员。本文试图展示近代美术与政治的关系,以解放战争期间的这一转折期的报刊为典型,对以上问题做出探索,并回溯近现代革命性绘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近代美术;晋绥人民画报;政治运动

  一、引言: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性与政治性的表达

  “美术”这个专门名词,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它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的还包括拳术、魔术、医学等。中国古代所谓“百工技艺”,也是包括同样广泛的范围。中国古籍上均以“绘绩之事”、“刻削之道”、“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术语来形容。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较早出现于人类生活中的艺术种类之一。本文在此讨论的是以绘画作品为主的狭义的美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术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限于宫廷和画院作为艺术家的经济赞助,其中的作品多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绘画也不例外。即使有一些孤独的艺术家,在山水与田园中表露对自然的追求,逃避现实,但是对社会的不满的表达也是含蓄和隐晦的。例如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李唐《采薇图》描绘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故事,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宋的国姓“赵”字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号忆翁,字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味。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并被解释土为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类似对故国追思的表达还有马一角夏半边的“残山剩水”风格的山水画,八大山人类似“哭之笑之”的画押署名。画家满心忠诚之情在高压封建的整治下无所发泄,只能以这样的隐晦的方式或者暗喻的手法表达出来。并且由于印刷技术的制约,大众购买力的不足,他们的作品仅限在上层精英圈内部的经行着小众流传,政治意义也只能在有限的文人圈中得以暗中会意。

  国共合作时段中,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革命画”这一名词正式出现。该所当时开设的课程中,有“革命画”一课,讲授14小时。政治宣传漫画被称作“革命画”,颇能说明漫画在当时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据一位参加过广州“农讲所”的学员回忆:“当时革命画成为在农村发动群众的有力的武器”,“不少农民看了张贴的革命漫画、宣传画,受到教育和鼓舞,纷纷要求加入农民协会,参加革命斗争。至此近代中国美术作品中的政治性优势日趋明显。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亦谈到:“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这些木刻家后来纷纷奔赴延安,结合当时政治的需要,融入陕北民间趣味,木刻成为了大规模的宣传印刷品,这股美术风潮一直波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绘画。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洗礼过的专业美术工作者,抗战胜利后陆续进入报社、宣传队等体制,针对基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引导专门创作的美术作品,这类美术作品一般不以国、油、版、雕的形式,而以“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形式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战斗武器与动员工具的作用。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美术作品中政治态度的从古代的隐晦暗喻表变成了近代尖锐明快的宣扬,从上层精英圈内部的小众流传成为了革命先锋以宣传为目的对普通民众的大幅扩散。

  在抗战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内争的数年中,漫画再次延续其“艺术性”和“政治性”的多重面相。侯松涛认为在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自然是体现政治宣传功能的红色漫画的生存之地,在非解放区,则有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的多种漫画的并存共生。本文以晋绥根据地,这一华北根据地的咽喉地带的解放战争画报――晋绥《人民画报》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艺术性与政治性表达作出价值分析;探讨画报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斗武器与的宣传工具的作用;说明其在革命宣传画发展中的历史性意义。

  二、晋绥《人民画报》的艺术特色与宣传特点

  晋绥《人民画报》是在日本投降之后,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晋绥革命根据地兴县高家村出版的一份通俗画报。画报为四开新闻纸大小,油光纸石印出版,彩印与单色隔期出版,每月出两期,每期初印三千份,从十六期起增印至四千期。共发行11.1万份左右。画报的主要宣传对象是农民,同时也向各边区机关、各解放区的文化部门发送。因为晋绥分局要调动人马参加崞代土地改革工作而使《晋绥人民画报》于1947年5月停办。晋绥《人民画报》是晋绥边区办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美术报刊,是力群为代表的美术工队经过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风学习、鲁艺学校下乡实践等思想改造后集体创作的结果。

  当然报社的工作并不止于画报创造、编辑和印刷,基于当时特殊的情况工作人员会为晋绥日报刻美术标题字,为教科书刻统计图表,为晋绥边区行政机关刻公章、饭票、粮票,亲自设计钞票并完成绘制,甚至包括为公安、敌工部门造假的“良民证”以便辅助情报工作。琐碎而重要的工作使美术工作者与中共中央的核心意识紧紧地联系起来。这样虽然限制了画报的一部分人文艺术价值,但是却是在革命战争初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意志与相应得政治支持的有力宣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