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弱势群体报道中的新闻偏见分析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弱势群体报道中的新闻偏见分析

摘要: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问题逐渐凸显,并成为媒体报道中的重要新闻资源。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报道中,往往产生对弱势群体的偏见,造成阶级对立,引发社会不满的严重后果,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促进社会公平的追求。本文从这种偏见的现象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中的,新闻,偏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n0645,胡富国近况,高黎贡山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问题逐渐凸显,并成为媒体报道中的重要新闻资源。但是在当今媒体的报道中,往往产生对弱势群体的偏见,造成阶级对立,引发社会不满的严重后果,也违背了新闻报道的促进社会公平的追求。本文从这种偏见的现象入手,分析产生原因,研究解决方法,希望对之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弱势群体;偏见;新闻报道

  一、新闻偏见在弱势群体报道中的表现

  (1)在文字运用上乱贴标签,产生新闻偏见

  文字是新闻报道的根本,对于引起公众共鸣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文字运用不仅可以转变公众的情绪,指导公众的思考方向,从而引发新闻偏见。无论是标点、文字的应用,还是句子、段落的编排,都实实在在改变着公众的价值取向,由这些组成的文章本身,变成新闻产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显示出一定的意识形态。

  (2)在报道手法上,厚弱薄强,有失事实

  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处于下方,强化对弱势一方的报道,容易给受众带来共鸣,引起较大反响。因此在报道手法上,媒体人大多选取厚弱薄强的手法,但有时过分凸显弱势群体的“弱”,强化强势群体的“强”。例如在药家鑫案例中,对药家鑫的家室报道过多,过分强调其“富二代”的家庭背景,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张妙,则对其家庭的贫困大肆报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倾向,造成新闻偏见。

  (3)在报道角度上,紧紧抓住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角度进行报道

  一件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同样,一个新闻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不同的角度会引起不同的公众反映,但不当的角度会使新闻本身失去客观性,或者说过分强调媒体人的主观性。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报道角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由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日趋升温,媒体在往往从弱势群体的角度进行报道,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造成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形。更有甚者,但凡有少数媒体从强者的角度进行报道,甚至不带任何立场的客观报道,得到的不是公众的深深思考,而是无情的抨击与谩骂。

  二、弱势群体报道中出现新闻偏见的原因

  (1)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后,政府不再对媒体进行专项拨款,使各媒体开始另谋出路。目前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以及为单位进行宣传策划取得的赞助等。而这一切收入来源,与新闻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息息相关,成为各大媒体最为重视的经济指标。而弱势群体作为公众的习惯性偏向,在报道中自然就多了弱势群体的角度,以期待更高的点击率。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情绪,树立自己的口碑,在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往往出现带有偏见性、失实的报道。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获取更大的利润。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媒体本来就是媒体本来就有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加上社会环境的制约,在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自然倾向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当今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今天,公众有时把强与弱的距离过分拉大,尤其是现在部分公众自诩为弱势群体,为了迎合公众的取向,媒体刻意宣扬“恃强凌弱”的假象,给强势群体“扣帽”,渲染“仇富”、“仇官”的社会情绪。对强势群体进行“媒介审判”。这种影响带来的是对弱者的偏爱和对强者的不公,背离了公平正义的方向。

  (3)舆论压力的影响

  从来就是有买才有卖,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没有受众的消费,任何一家媒体都难以维系。当今时代,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就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要想成功地吸引受众,首先就不能站在受众的对立面,与受众取向相反的报道,会遭到抵制甚至攻击。以受众的需要和爱好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合理有益的服务,则会引起受众的关注,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三、规避弱势群体报道中新闻偏见的措施

  (1)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是事实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只有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才能有效规避弱势群体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偏见。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宣传纪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事实为根据撰写每一篇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次,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随波逐流,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守应有的底线,不能左右摇摆,脱离事实;最后,新闻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报道观念。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需要有平等的意识,弱势群体虽然在资源占有、竞争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他们也同属于社会公民,新闻工作者不应当过分剥夺强势群体的话语权。

  (2)学习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确保新闻客观公正

  精确新闻,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强调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上的偏见和人为的失误,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更强主动性和科学精神。运用调查、实验、科学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采集和报道。

  (3)加强新闻活动的监管

  除了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之外,加强新闻活动的监管也是重要的方法。现在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对新闻界进行规定,但在其他一些法律法规中对新闻有着相关的规定,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关于新闻的法律法规。对于新闻活动出现的不良现象,相关部门要及时调整对策,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进行制约和规范。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表现良好的媒体要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对于不良行为的处罚要严厉,以此来对新闻媒体形成强力的规范,减少甚至消除媒体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偏见。

  四、结束语

  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当国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持续升温。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放大镜,对弱势群体的报道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吸引公众的眼球,当前的新闻媒体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出现一定的新闻偏见,这种偏见对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价值观有害无益,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改善新闻的报道方式、加强新闻活动的监管等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新闻报道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徐.试论弱势群体报道中的新闻偏见[J].西部广播电视, 2013(12):42-43.

  [2]李明文.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的分析[J].当代传播,2009(3):44-46.

  [3]苏斌.“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J].科技传播,2015(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