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论文范文 > > 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论文范文

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摘要:论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继承;教学评价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多来,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行为的同时,还存在着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背弃,对《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关注,语文,课程改革,出现,新问题,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

脱罩门,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清炖鱼的做法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继承;教学评价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多来,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行为的同时,还存在着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背弃,对《语文课程标准》要义的背离。要注意发现、研究、解决这些语文课改过程中的新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规律。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实验到全面推开,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高中课程改革也已起步。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摸索,语文教学展现出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一个清醒的改革者,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在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行为的同时,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一、创新与继承的问题——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和财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改革都离不开创新,都需要创造出新的理念新的秩序新的价值。创新是一种精神而非模式,是一种动力而非教条。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做到“全新”,只能是对传统的改造与发展。中国教育的基本理论在孔夫子时代就已经形成,中国语文教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到了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融合,产生出中国式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行为规范,其代表和集大成者便是叶圣陶先生。叶老先生关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教诲,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并且与新课程理念高度一致。对于祖先留下来的语文教育宝典,我们不是研究透了,认真实践过了,而是做得还远远不够。相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已经被挤兑得所剩无几。语文课程改革应该呼唤优秀传统的回归,而不能把“已有的”“过去的”统统“革”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要注重积累、领悟,其实传统语文教育最看重的就是阅读、吟诵、揣摩和感悟;倡导教师、学生要成为对话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其实一部《论语》就是师生对话的典范。有人借实施课程改革的“东风”,对语文教育传统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批判和否定,如果不是无知的话,至少也是浅薄与轻率的表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确存在不少弊端,有的还相当严重,并且根深蒂固。但是,母语教育的弊端是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的一个难题,何况汉语言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于对“过去”的简单否定和对“西方”的简单引进。创新不仅需要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思想理念,更需要发扬民族的“草根”的优秀传统。对语文教育来说,还得弄清楚哪些是需要或者可以创新的,哪些是无需或者不能创新的。有的老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体裁创新”,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非常用体裁的套用罢了,何来创新?有的老师提出“情感创新”,那就简直不知道会创出什么新“感情”来了。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不能顾此失彼。以人文性排斥工具性。或者相反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困扰语文教育几十年。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当强调工具性的时候,便忽视了人文性;每当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便忽视了工具性。我们总是以一种倾向替代另一种倾向,而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这当然与从上、从众心理和习惯思维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不善思考、不尚研究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确定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理论上厘正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可能是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恰当地过分突出了工具性而引发社会舆论的激烈批评吧,实施新课程后产生反弹,大家都在抢占“人文性”的高地,语文课堂上漫天探讨人文性,而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历史的失误以另外一种相反的形式在重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就语文本身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弘扬人文精神,不能忘记我们教的是语文课;强调工具性,要善于挖掘蕴涵于语文工具性内部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最近在一个座谈会上指出:“不能只要人文,不要语文。”真是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三、教学行为转变的问题——警惕两种状况:一是故步自封。二是形式主义

  反思三年多的课程改革,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应该说是很显著的。经过通识培训、《课标》解读,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的要义。但是,从转变理念到转变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新教学理念固然重要,转变教学行为更重要。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仅有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新行为。较之于理论宣讲,他们亟需教学实践的示范。如果把眼光投向课堂,投向广大地区,我们所看到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老调子、老样子。这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给课改抹黑,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一样的字词句篇,一样的语法修辞,一样的中心思想,一样的写作特点,一样的老师“讲深讲透”,一样的学生昏昏欲睡。所谓的“平等对话”,无异于以往的一问一答;所谓的“启发式”,成了老师预设答案诱导;所谓的“整体感知”,就是一遍一遍的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许多教师被实验教材里的那么多的新篇目搅得团团转,哪里还有精力在更新教学行为上下功夫?一些热心教改的语文教师在形式的改变上颇费心思,搞一些“花拳绣腿”,必要时拿来表演给人看,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多媒体演示,课本剧表演,辨论会,抢答题……热闹过后,收获几何?一节《斑羚飞渡》,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斑羚、老斑羚、猎人和警察,在课堂上你追我赶,又哭又喊,课是上“活”了,该解决的问题却一个也没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质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有质的转换,这一切都应表现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上;既不能守旧不变,也不能搭花架子,玩虚的。

  四、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终身受益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真正变为对母语从认知到掌握、同时接受祖国文化熏陶滋养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变为心灵逐渐完善、升华的过程;要促使学生按照积累、感悟、实践、创新的基本规律,进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太看重知识而忽视实践,太看重训练而忽视熏陶,太看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灵活运用,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太看重“接受”而忽视“创新”……可惜的是。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多大改变。自主学习因兴趣不高而难以开展,小组讨论成了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探究学习局限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有损于语文学习本身,更糟糕的是会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师应积极摸索《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方法和途径,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行为的核心任务来对待。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就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

 五、“独特感受”、“自由表达”与价值取向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教育和引导

  关于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另一种情况,阅读教学中忽视甚至排斥老师的讲解,学生的“个性阅读”成了对文本的随意发挥,“独特感受”引发价值判断的错误,是是非非难以辨清,似乎怎么说都对,谁也说服不了谁。读《背影》读出了“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读《孔乙已》发现“造成孔乙已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他智商不高”;读《宋定伯捉鬼》感悟到“再也不能轻信别人”……如此“独特感受”,岂不荒唐!写作也一样,“自由表达”、“真实情感”与主流意识相违背,“创意表达”成了追求离奇与怪异;有的拿传统文化“开涮”,有的竞把“最崇拜的人”写成了希特勒……我们的一些老师往往顾了这头儿忘了那头儿,引导了独特感受自由表达,却忘了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实,独特,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中学生出现怪异思维和出格见解并不奇怪,老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跟落实课标精神并不矛盾。放弃教育是教师的失职!

  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学生是最鲜活的资源

  “课程资源”这个新概念的引入,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大语文”教育找到了正确的途径和载体。语文教师从此可以冲破教材和“教参”的禁锢,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施展身手;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从课外开发,也可以在课内来开发。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是最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当师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课堂上生成的语言现象、思维现象、交际现象、行为现象,都是鲜活而有趣的教学资源,并且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可惜,许多老师对此却漠然视之。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所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事先准备好了的,即使课堂上有宝贵的资源出现,也会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而白白放弃。当然,这里有教学理念的问题,但更多的恐怕是底气不足、功夫不够造成的。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善于发现和激励,要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显然有困难。

  七、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整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表达中提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多媒体也一样。当多媒体技术不能与教学内容实现整合的时候,它的应有价值和积极作用就会大大丧失,甚至会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人把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人用多媒体做模拟题、布置作业,有人用多媒体进行刻板的文本解读……直观与局限同在,生动形象与简单幼稚并存,增大容量使“满堂灌”变得更为便捷而无所限制。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真的需要、客观条件是否具备,要求教师都上多媒体课。实施新课程不能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语文课还得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文是以文字和语音作载体的,文字和语音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以耕耘文字为已任,任何技术只不过是我们耕耘文字的辅助手段而已。

  八、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人们在论及评价机制改革的时候,更多或者主要关注的是中考和高考的改革,而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却大大地忽视了。即使有人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但往往由于陈旧观念的作祟,用旧标准来衡量新事物,只看老师不看学生,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节好课被某些人“点评”得一无是处;而一节老套陈旧的课却有可能备受推崇。那些高高在上的倡导者们,政策和《标准》制定者们,研究和评论者们,大都忙于课标解读、教材培训,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指导;基层的教学管理者们。则习惯于“常规要求”,又忙于对付考试和提高升学率,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不重视,有的甚至于相当反感,并采取得力措施与之相抵触,以保证考试不至于“滑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上的失误和混乱将会导致课程改革方向的迷失。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要想夺取主战场的胜利,必须解决好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必须实现对教师的面对面的具体而有效的指导。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改革终究会变成迷途的羔羊。

  以上所述的八个问题是从教学层面提出的,与基层教学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符合母语教育特点的语文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