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美术学毕业论文 > > 中韩“怪石图”的产生、影响及其文化内涵
美术学毕业论文

中韩“怪石图”的产生、影响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怪石中韩美术的一门特殊描绘对象,这与古代文人名士的赏石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相关 论文范文 ,欢迎阅读参考。 一、中国怪石文化起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石崇拜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现象,分为自然石崇拜、奇怪石崇拜、人造石崇拜
关键词:中韩,怪石图,产生,影响,及其,文化内涵,怪石,中韩,美术,

王潇沛,163贺卡,大学生新闻网

  怪石中韩美术的一门特殊描绘对象,这与古代文人名士的赏石文化有着深远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推荐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中国怪石文化起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石崇拜是人类社会中特殊的文化现象,分为自然石崇拜、奇怪石崇拜、人造石崇拜三个层次。灵性毕竟是模糊、想象的,人们借助一种实在实物来表达这种信仰的内涵。可以说怪石图起源于石崇拜文化“。怪石”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禹贡·青州》“:岱默丝、泉、铅、松、怪石。……岱山(泰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怪石当时是作为进贡物品之一的。对怪石,汉孔安国《尚书·传》解释道“:怪,异。好石似玉者。”目前在韩国“,怪石”的概念是指体积比较大,在园林供欣赏的独特形状的石头。而那些体积比较小,可以两手拿的独特形状的石头是被称为“寿石”。在中国通常用“奇石”一词。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齐时期(479-502 年)文惠太子在造园时“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这是目前文献中出现“奇石”一词最早的记载。

  怪石与假山石起源于中国,后传至韩国、日本。从秦汉至南北朝,有不少关于怪石的记载,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求仙寄托,怪石大量进入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武帝于建章宫挖太液池,池中筑有三山,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影响极深远,为后世园林造园布局奠定了基础。

  六朝是中国哲学审美思想的高峰时期,六朝人注意到了石头的观赏性即怪石本身具备的观赏性,使其成为园林的一道景观,因此六朝园林对置石尤为重视,对石头纹路、品类的注重也是以往造园中不曾有的。怪石嶙峋阳刚,与平静柔滑的水面结合,巨大的反差形成阴阳合一的完美水石景观。山水园林与心境、物我之间互相转化,心在高远之时可以到达心游,可以得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韩国赏石文化中的美学与自然观

  韩国怪石文化起源于公元 2-3 世纪驾洛国居登王(199-253)时期。朝鲜时期权文海(1534-1591)在《大东韵府群玉》与《东国与地胜览》文中写到,“驾洛国王招七点山仙人,始乘舟砲琴,而来王座,莲花石相与欢戏石至今在七点山。”

  根据 1976 年版金日成综合大学出版的《大圣山高句丽遗产发掘》记载,阳原王 8 年(公元 533 年)建筑的安鹤宫园真珠池有 4 个仙岛(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发掘现场发现了仙岛的痕迹,并挖掘了大量的景石。在发掘统一新罗时期雁鸭遗址时发现东边护岸上摆放着怪石,亦证明了赏玩怪石的历史。

  在《朝鲜王朝实录》里怪石又被记载为“恠石”,通过多部文献都可发现怪石的记载。从文献记录看,12 世纪高丽时期宫苑制作假山石,后来到朝鲜时期转变为摆怪石的习俗。高丽时期《东国李相国集》卷 24《孙秘书冷泉亭记》中写到:“子观贵人之居多矣,其饰林园,必以恠石之盤窪瘿瘤者,累之为山。”同时代《梅湖遗稿》文集《失题》一诗文中写到,“触石树腰成磊碨,入池泉脚失潺溪”,《补闲集》亦写到“,长松怪石之间,气尚不穹”。

  昌德宫是朝鲜第三代王朝太宗五年(1405)作为景福宫的离宫而修建的,昌德宫后院是韩国传统园林的代表。韩国造苑的最大特色就是利用天然地理条件、顺应自然来营造景观,昌德宫便是在自然地形上种花植树,修建了莲花池,使建筑与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建筑和园林相互融合。昌德宫建制的思想是自然观,“山是宇宙的基本,岩石是其骨架;水是其血液,树木和花草是其毛,雾又是其气味”,园林使人同化在自然之中,是一处能够净化人心的宁静的空间,它的建造思想不是侧重在风水思想。而在园林、溪流、怪石和亭子等要素中,所吐露的是想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和模拟自然的自然主义思想。

  1830 年左右绘制的《东阙图(第 249 号国宝)》中用图画形式留传下来的昌德宫建筑布置和建筑形态,成为研究和考证宫殿史和宫殿建筑的珍贵资料。朝鲜时代园林置石形制方法是把怪石置放在石盆或石函内,怪石的排放则按两三块为一组沿东西向横向独立摆放,其摆放位置多样,或在院墙前或在松树周围,或在庭院空旷处或在花阶上。其形象多为单座山峰的单纯形象,相比中国体量较小,一般 60 至 90 公分左右。大型怪石在 150 公分左右,没有超过一般成人身高。朝鲜时期怪石以山间开采的花岗岩为主。《世宗实录地理志》记载,开采处位于京畿道海丰郡(今北朝鲜开城)。山间开采的石头与太湖石不同,没有孔洞,有一些怪石工匠人造做出石孔,并在流水中搁置较长时间,以使孔洞更加自然。从朝鲜前期文人姜希颜所著的《养花小录》怪石条记载看,孔内放入僧佛、麋鹿、杂卉等进行装饰,以为高尚风格。而更爱自然味的朝鲜前期文人排斥人工味审美,朝鲜时代重要特色是怪石大部分呈放在石盆或石函内,易使石头湿润,青苔斑斓,如《养花小录》怪石条记载“置诸鼎炉中则能引水至峰顶虽日中不干,苔藓斑斓,形貌一似沉水香,故俗谓沉香石,真天下绝宝也”,“石色青碧,峰峦峻峭,悬崖绝壑,隐隐若藏蓄云雷之形”。朝鲜后期《林园十六志》中《游艺志》亦在卷 4《画筌》中谈到绘画中的山水景观之八格,将“石”排在首位,其审美趣味为“石老而润”。因此,怪石放在石函,经常洒水让苔藓自然地生长在怪石表面,更加古朴,更加相似与山水画的苔点。石函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不同,方形与六角形最多,每面刻有图案,可以看出人们对怪石的重视与喜爱。

  三、中韩怪石审美思想对于历代怪石图的影响

  晋人孙赞《石人铭》说道:“大象无形,元气为母。杳兮冥兮,陶冶众有”。唐孙位的《高逸图》绘竹林七贤故事,庭园背景中即有两块瘦皱多孔的太湖石。五代卫贤《高士图》屋旁庭院中所矗的嶙峋怪石属典型的太湖石。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写道“,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负土而出,状为奇怪”。宋代苏轼、米芾这两个大艺术家对后代影响深远。北宋米芾爱石之至,他提出“皱、瘦、透、漏”四个赏石原则流传后世,“米颠拜石”故事亦在后世画家作品中屡见,如明代的吴伟、陈洪绶,清代任颐及近现代的齐白石等等。宋徽宗为御苑怪石制作《祥龙石图》是真正独立的怪石图。其艮岳中 65 块石峰,被绘入《宣和石谱》,明林有麟《素园石谱》中有较好的摹本,形态刻划细致,石类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