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古代文学论文 > > 浅谈孔尚任《桃花扇》的晚明士人特点
古代文学论文

浅谈孔尚任《桃花扇》的晚明士人特点

摘要: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表现的是一个王朝末日下,各路士人的政治追求及其心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孔尚任《桃花扇》的晚明士人特点的 论文范文 ,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 :历史悲剧《桃花扇》是孔尚任三易其稿而书成的戏曲名作,它以复社名士侯
关键词:浅谈,孔尚任,桃花扇,晚明,士人,特点,孔尚任,创作,桃花扇

权力的游戏第一季下载,吴阶平简历,西华师范大学教学管理

  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表现的是一个王朝末日下,各路士人的政治追求及其心态,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孔尚任《桃花扇》的晚明士人特点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历史悲剧《桃花扇》是孔尚任“三易其稿而书成”的戏曲名作,它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结合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及其兴亡,揭露明朝三百年基业付之东流的原因。从末日王朝中的士林心态以及士人相生相克的政治与爱情两方面分析《桃花扇》中的晚明士人特点,有利于丰富对《桃花扇》戏剧的研究。

  关键词:桃花扇;士人;晚明;心态;政治;爱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结合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及其兴亡,揭露明朝三百年基业付之东流的原因。在这当中,其塑造了众多晚明士人形象:一有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等继承东林党人进步思想的复社文人;又有阮大铖、马士英等为首的士人浊流。本文将从末日王朝的士林心态以及政治与爱情相生相克的命运两方面着手分析《桃花扇》戏作中的晚明士人特点。

  一、末日王朝的士林心态

  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地方性政权。《桃花扇》的历史背景,即是其中之一的弘光王朝。这些政权本来意图匡扶大明王朝,实不想明朝根基已如风雨飘摇。在这样的末日王朝下,士人又能有几番大作为?

  《桃花扇》中代表士人以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等继承东林党人进步思想主张的复社文人为主。饱读诗书、自视甚高的复社文人呐喊“从此后尝胆眠薪休忘”[1],但是,是否真正将复国之心付诸行动?侯方域“早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中年浩气,流程苏海韩潮。”[2]虽然口头上斥责贵家公子不顾王朝兴衰,但之后他沉醉在温柔乡当中。他曾经修札劝止左良玉挥兵南下,也曾经在内讧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与刘泽清中劝诫一致对外。诚然,劝谏主将高杰时,暴露了他在政治、军事等大决策面前的无能[3];杨龙友在为阮大铖与复社交好搭桥时,侯方域说出“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4]”这无疑表现出了侯方域在党派斗争上的决心不坚。而在国破家亡之后他一心想的还是夫妻还乡。[5]可见侯方域的国仇家恨并非是入骨的深切。在孔尚任笔下,他俨然不会成为是复兴明朝的中坚力量。而其他名士,既有忙着写“留都防乱揭帖”的生儒,也有祭孔时对阮大铖的大肆羞辱,又有在秦淮观灯处挂出“复社会文,闲人免进”的灯笼。晚明士人明辨是非,但是狭隘、固执,终难成复国大器。

  二、爱情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士人命运

  侯李爱情是《桃花扇》的主线,这条线索并非只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可否认,侯方域对李香君的倾慕最初只因为“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人,倒也有趣”[6]。初见香君,初赞“香君天姿国色……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7]而后,香君摘珠翠,脱绮罗,斥责他对魏党的意见时,他又再赞“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8]。可见,他对香君的欣赏从外貌、技艺,转为对她坚贞人格的钦佩。侯李爱情的产生,离不开政治上的互相倾慕、欣赏。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侯方域其父“久树东林之帜”,亦受其父影响,他承继东林党派的主张,看到李香君说出“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9]这段荡气回肠彰显巾帼气象的话时,他发现李香君不仅是倾国佳人,更是巾帼才女。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上。香君也才会“自侯郎去后,立志守节,不肯下楼”、“洗粉黛,抛扇裙,罢笛管,歇喉唇,竟是长斋绣佛女尼身,怕落了风尘”。[10]在政治腐败、国家暗潮汹涌的时代,像侯方域这样关心国家兴亡却又无能改变的士人,选择爱情的时候,也更倾向于能够谈时政、论是非的巾帼。爱情随着国家、政治理想的破灭而一起灭亡。侯方域与李香君最终便走上双双入道之路: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11]政治覆灭时,与政治同根生的爱情也变得轻如鸿毛。这同时也是士人政治爱情命运合一的典型。

  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表现的是一个王朝末日下,各路士人的政治追求及其心态,从“人”的角度揭露王朝灭亡的原因,意在通过一个时代的士人风气警醒后世。晚明士人,慷慨意气,有政治头脑,但亦沉醉于花街柳巷、秦淮河畔。虽有满腹复国志,但是,他们是行动上的矮子,并没有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所谓“南朝兴亡,随系于《桃花扇》底。”从《桃花扇》这一历史悲剧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有知无行的文人窘迫的政治遭遇及其与政治命脉相连的爱情。

  注释:

  [1][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二,第十六出・设朝

  [2][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一出・听稗

  [3][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三,第二十六出・赚将

  [4][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七出・却奁

  [5][清]孔尚任《桃花扇》卷四,第三十九出・入道

  [6][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一出・听稗

  [7][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七出・却奁

  [8][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七出・却奁

  [9][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一,第七出・却奁

  [10][清]孔尚任《桃花扇》卷二,第十七出・拒媒

  [11][清]孔尚任《桃花扇》卷四,第三十九出・入道

  参考文献

  [1]徐爱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D].山东大学,2007.

  [2]贺信民.《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J].唐都学刊,1996,03:80-84.

  [3]吴新雷.论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思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07-114.

  [4]黄天骥.孔尚任与《桃花扇》[J].文学评论,1980, 01:54-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