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

摘要:导语:新闻传播史的认识在于完整准确地把握新闻传播史的本体,就像一张纸的背面是其正面的“翻版”,但是由于认识能力的种种局限,无论人们怎样努力都难以企及这一目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欢迎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一】 一、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论文,导语,新闻,传播,认识,在于

小德兰爱心书屋,毛笔字在线生成器,蒙昧的读音

  导语:新闻传播史的认识在于完整准确地把握新闻传播史的本体,就像一张纸的背面是其正面的“翻版”,但是由于认识能力的种种局限,无论人们怎样努力都难以企及这一目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欢迎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一】

  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

  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其中,有报纸的创刊号、号外,重大事件的报道,特别是一些著名报纸的原件。如《大公报》,一般看的都是影印件,比原件要小。在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室,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找到了一本合订本,笔者如获至宝,拍了很多照片。用这些照片制作幻灯片,要比影印件效果好得多。2005年,笔者去延安,在新闻纪念馆拍了很多珍贵照片。特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女播音员的蜡像(按真人1:1的比例制作而成),在窑洞里播音,一切都按原貌复原,是那么逼真,拍出的照片也极具时代感,放到幻灯片里,视觉冲击力极强。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量积累视频资料,巧妙穿插于幻灯片中,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多彩。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邵飘萍、陈独秀、李大钊、邹韬奋、范长江、埃德加·斯诺等,都可以在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上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另外,有关电视节目也可以截取下来使用。例如:200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3集大型历史文献片《纪录中国》,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近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历程,不仅有许多宝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还发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故事,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下载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后深受启发。

  最后,积累影像资料,就是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有关的DVD、VCD及录像带等。DVD、VCD可以购买,也可以复制。电视台播放的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有关的节目可以随时录下来。学生在校期间不常看电视,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随时播放(很多都是在课间播放),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更多的信息,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精心制作幻灯片,使课堂教学立体化、形象化

  (一)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编辑幻灯片文字信息

  制作幻灯片的第一步工作是编辑文字信息,然后根据文字信息精心选择图片。

  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丰富,但幻灯片上的文字信息却不宜过多,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精心编辑,通过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炼,做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既要充分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为课堂教学留下阐释的空间,同时还要让学生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得其要领,一目了然。另外,还要考虑哪里用图片、用什么样的图片以及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笔者就是根据这样的理念认真梳理文字信息的。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文字信息收到了预期效果。每讲完一章,笔者都把讲过的内容整理后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很多考研的学生复习时都以此做参考,对他们的考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文字信息整理好后,只是做了前期准备工作,文字的处理非常关键,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不喜欢一次出现大段的文字,而喜欢逐句地呈现,以顺应人的认知习惯和教师的授课节奏。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一般是按顺序讲到哪儿写到哪儿,但课件制作时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选择一些重点条目逐条呈现是很有必要的。第二,文字出现时对文字配以声音效果或动画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讲兴趣,但不能用得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效果适得其反。第三,每个屏幕上的文字信息不宜太多。

  (二)根据文字信息,精心选择图片

  1.著名人物照片——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人物众多。网上可以收集到很多照片,不可能都用到幻灯片里,必须精心选择。所选照片要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视觉震撼,要能够充分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梁启超,除了采用他中年时期透着沉稳、睿智的照片,还可以展示他的墨宝——“爱国如家”的条幅,以及他故居简陋的房舍,再配以精彩的视频,一个立体的、丰碑式的梁启超就立在学生面前。再如邵飘萍,“五四”时期的照片英俊潇洒、踌躇满志,他的墨宝“铁肩辣手”更表明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铁血男儿。这样的照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毛泽东、周恩来年轻时期从事报刊活动的照片以及他们的墨宝、他们创办的报刊等,让学生领略伟人年轻时的风采以及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贡献,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老报纸实物照片——感受历史的厚重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报纸、著名报纸的创刊号、著名报纸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著名报纸的号外等,尽可能地多收集。介绍著名报纸时,配以创刊号以及不同时期改版的照片,让学生对著名报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大公报》为例,从“五四”时期、“新记”时期、抗战时期,一直到创刊100年,从创刊时的单面印刷书册式到成为真正的报纸,其间几次改版,把有关《大公报》发展的照片放到幻灯片里一一展示,再结合观看《大公报》百年DVD,学生对这张百年老报的发展脉络就有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又如,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两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笔者曾专门找到这张报纸,拍下照片放到幻灯片里,字里行间的愤慨、字体的凝重,可以让学生感受新闻人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新闻史涉及的文物照片——再现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但是,人类早期的简单信息传播活动却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要讲清楚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活动,就要讲文字的起源,讲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从岩石、钟鼎、甲骨、竹简、帛,一直到纸张,而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像石刻、碑刻、钟鼎文、甲骨文、竹简、帛书等图片,以及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等,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用这些文物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不仅可感,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认真设计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让学生走进历史

  学习新闻传播史,必须了解历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讲历史:本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每次上课前有三四个学生讲,每个人讲两三件事。对于这个活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课下认真查找资料,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也暗中较劲儿,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很多学生把讲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有的做得还非常好。比如,“南京大屠杀”“一二·九”运动都被做成了视频,课堂效果相当好。所有幻灯片笔者都保存下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并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参考。这个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随时解疑释惑

  幻灯片教学基本代替了板书(不能完全取代)。背对学生的时间减少了,面对学生和讨论的时间增加了。在编辑文字信息、制作幻灯片时,就要把课堂提问充分考虑进去。每次课都要有一两个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其中,带着问题学,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课堂上,笔者还曾针对近代报刊政论家王韬100多年前提出的中国人要办外文报纸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谈到对外宣传问题、国家形象问题,特别是结合实际案例——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汶川大地震,大家踊跃发言,以“准新闻人”的理念,结合以后的职业理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朗诵新闻名篇,活跃课堂气氛,感受时代气息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新闻人物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像王韬的《变法》、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邹容的《革命军》、黄远生的《外交部之厨子》、邵飘萍的《飘萍启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等,讲解这些经典篇目时,就把重点段落播放出来,或者请一名学生朗读,或者集体朗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影响了几代人,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背诵该文的视频,最后让全班学生也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那样一起朗诵。听着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诵,笔者感觉到他们完全被感动了。

  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可以跨越时空,还原历史。它的视觉化效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二】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而白润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更是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的空白,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工作,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这部著作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教育与研究、队伍建设)的兴起、发展、繁荣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并试图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新闻传播规律。客观平实的观点,珍贵翔实的史料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该书的鲜明特色。

  近日,我仔细地研读了白润生教授的著作《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在里面发现了很多关于民族新闻传播史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视角,很值得我去细细地体会和思考。

  一、选题重大,意义深远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是中国历史新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一直以来,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民族学界以及文化学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

  主编白润生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学者。他披阅坟典、钩沉索隐,孜孜不倦、勤于探索,为我国民族新闻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994年,白润生教授著《中国少数民族报刊文字报刊史纲》是民族历史新闻学的奠基之作,对各时期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报刊,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活动和新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办好带有民族和地区特色、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提供了借鉴。《通史》就是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的基础上完善、编订而成的。迄今为止,他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民族报刊研究文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蹊径,筚路蓝缕地披荆斩棘,厚积薄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著名新闻史学家、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曾评价他道:“在中国新闻史学界独辟蹊径,成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大家’。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空前繁荣,形成了较为系统、多语(文)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随着我国民族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由“冷门变热点”。但是,系统论述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跨越百年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少数民族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发展历史,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与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以及全面记录各个时期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贡献的专著,《通史》乃是第一部。它以我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事业为著史视角,将民族新闻和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描述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史实、民族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填补了我国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空白点。

  这部《通史》的出版可谓选题重大,意义深远。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而言,《通史》取得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一次突破性发展;从促进民族文化繁荣的角度而言,该著作丰富和完善了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内涵,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分期科学,结构独特

  《通史》分上下册,除序、跋和附录外,分为四编12章共71节,约计100万字。可谓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发展史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白润生教授从历史分期上寻找创新点。根据白润生教授的介绍,目前出版不同版本的历史新闻传播学著作的历史分期,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报刊历史的宏观发展为标准;二是以中国通史的传统分期为标准;三是以著名新闻工作者的活动和新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分期标志。他参照三种分期法,对其进行再创新。他提出,“以新闻为本位,按照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发生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阶段性划分。从而较为准确地摹写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演进的各个分期、各个阶段的各种新闻现象和传播活动的本来面目。”基于此,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历史分期如下:第一编蹒跚学步(远古—20世纪20年代),包括报刊产生前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少数民族的办报活动;我国早期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等三章。第二编峥嵘岁月(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包括少数民族现代报刊萌芽与雏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初步发展阶段等两章。第三编火红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中叶),包括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叶)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特殊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叶—70年代中叶)两章。第四编满园春色(20世纪70年代中叶—20世纪末),包括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种类、多文字的民族报刊体系;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体系的形成;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初创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等5章。这种分期方式本身,既打破了传统历史分期法的理论格局,又借以向我们再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自身的内在规律,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三、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毋庸置疑,少数民族新闻史是立足于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基础上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壮族、朝鲜族、回族、满族等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大多数读者对其他少数民族还是缺乏认知的,因此,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通史》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为读者排除一定的困难。

  首先,作者在介绍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活动时,适当地加入了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等大背景进行论述,更通俗易懂。比如,专著中在介绍彝族报刊发展之前,先对我国彝族的基本发展状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和说明。这样有利于读者从根源和基础上掌握彝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情况。

  其次,对一些古代文献的翻译,作者煞费苦心,则尽量地避免拗口晦涩。这不仅是一部可供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专家研究的文献,也是学问尚显单薄的学子们可以通读领悟的著作。

  再次,语言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枯燥,不繁琐冗长。《通史》为一些新闻事实配发了照片,展示早期民族文字报刊的样子,让读者对报纸的印象更为直观。可谓图文并茂,把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面貌展示在读者眼前。书中也没有史料的重复与堆砌,在材料的选择上详略得当,详细介绍的历史报刊、新闻人物都是在民族新闻传播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做出过突出贡献的。

  四、史论结合,占领前瞻

  学术和文献价值兼备的《通史》回顾、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100多年来,兴起、发展、繁荣的历程,寻绎其轨迹,总结其规律,尤其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发展进行了提炼。内容涉及到少数民族报刊产生前的传播活动,首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问世,与此同时,附录中收录了两篇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办报经验与发展战略的会议纪要,为当今的少数民族报业提供了借鉴;另外还收录了25篇少数民族报刊发刊词(代发刊词),为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附录的参考文献部分:附有书目近百种,辞书工具书9种,期刊与报纸31种,网站13个;全书另有论文与文章索引400余篇。该书还配有70多幅图片。参与写作的50多名作者来自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黎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10多个民族,堪称是多民族作者集体劳动的结晶。为了搜集资料,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东部沿海和西部边陲的22个省、市、自治区,深入民族地区采风,挖掘有价值的史料。《通史》内容涵盖地域之广、民族之众、新闻传媒之多,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已出版的同类著作,填补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然而《通史》绝非简单地陈述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而是改变了过去新闻史研究中“述多论少”的一贯做法,着力探讨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通史》将翔实的史料和缜密的论述相结合,将历史发展和时代意义相交融,可谓是史论结合的经典范本。

  翻开《通论》目录不难发现每章的最后一节都是关于该章的总结和论述。如第四、五、七、八章的结尾分别总结了《现代民族报业兴起的历史根源》、《现代民族新闻传播的鲜明特征》、《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反思》、《少数民族报业发展的改革之路》。这些都是白润生教授在秉笔直书还原历史的同时,对于新闻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发出他的生发于心、振聋发聩的警醒。而十二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中也着重从“懂新闻、懂民族”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并以萧乾、萨空了和穆青等三位少数民族新闻大家为例进行《著名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专题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白润生教授在研究现象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后的思想结晶。白润生教授不仅重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动因,并且力图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革的大情境中解释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走向,强调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产生、发展和演进的原因,以期为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为建设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思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第四编“满园春色”第十一章“少数民族新闻研究初创时期”,白润生教授着重探讨了《少数民族新闻研究领域中几个争论的问题》,指出了该领域值得探讨的热点、难点、空白点。总结和陈述了当今关于民族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界定及其特殊素质的探讨、关于《婴报》历史地位的探讨。《通史》中都尽力做了界定和论证,基本廓清了本学科的学术边界,诊释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探讨了本学科的基本规律,解答了围绕本学科的纷争。对于一些现阶段很难产生定论的问题,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来,留待未来智慧的学者来回答。

  《通史》可以说是应时而生,目前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普遍关注,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几乎成为任何人难以否定的共同价值观。《通史》的问世,表明我国对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读毕《通史》,更觉得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有太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除此之外,这本书更见证了白润生教授在民族新闻史上探索创新的艰辛历程。可以说,《通史》是目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历史中内容最为全面、资料最为详尽的一部优秀专著。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传播论文

2.新闻传播毕业论文【精选】

3.有关新闻传播的论文

4.新闻传播方向论文

5.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6.新闻与传播毕业论文

7.论新闻传播的毕业论文

8.新闻传播毕业论文范文

9.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10.新闻与传播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