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从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音乐学毕业论文

从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1 接受美学的理论特征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发源,之后很快传入欧美、苏联、日本,在世界其他国家,蔚然成为一种风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正盛行于欧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加以接受。接受美学主要是研究艺术接受中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接受美学的
关键词:接受,美学,角度,创新,服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卞利,南海i号,丝印加工

 1 接受美学的理论特征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发源,之后很快传入欧美、苏联、日本,在世界其他国家,蔚然成为一种风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正盛行于欧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加以接受。接受美学主要是研究艺术接受中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尹赛尔和绕斯都强调,研究文学与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德国学者瑙曼也进一步从马克思的生产—产品—消费理论出发,认为艺术也应有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消费,强调接受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艺术消费。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来看,19世纪的实证论,20世纪的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的出现,充分证明鉴赏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肯定。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内容体现在研究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及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研究创作、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活动和读者是新的文学创作过程的推动力,注重文学理论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探讨作品的功能潜力的实现过程,并对个人接受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解读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经历、艺术修养、艺术趣味、个人气质、倾向和兴趣、教养和理想,并且着重从影响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在意识和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对文学接受活动的影响,即由个人影响转变为社会影响。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这种文学思潮同样也从一个侧面给予了服装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2 关于接受美学理论对服装艺术设计实践创意教学的影响接受美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消费者对设计作品的心理解读方式,了解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衡量我们的设计实践创作,对于设计教育者来说,则是重要的教育指导原则和方针。接受美学理论在设计实践创作及创意教育的方向、方式及评价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启示。接受美学理论给我们剖析了艺术设计实践创作的思维模式与消费群体的心理多样化的选择因素,如艺术设计实践创作的无拘无束、自由性、思维活动特殊形式、积极主动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消费群体的注意、感知、联想、情感、理解,以及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等。这些心理解读方式使我们对设计方式出现自由化和多样性的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暴露出设计实践创意教学复杂性的特点。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本身效果,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艺术,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在设计实践与外界、媒体或者操作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磁场。这是一个空间的磁场,是在设计思维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综合感觉磁场。
  接受美学理论也深刻地揭示了设计教育有效的教育评价原则。随着对服装创意实践教学的范围和方式、方法的拓展,我们对设计实践创意教学的评价也随之发展和完善。服装自身的美化和结构的完整性以及表现效果,作为评价一个设计创意作品优劣的标准,变得不全面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研究点,依据人的知觉,从人的知觉的角度衡量一个设计创意作品的好坏,立足点是作品接受中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而不仅仅是表现效果。它体现的是设计作品的主动性,表达了受众的主动性。设计实践创意的最终目的都是由人这个主体来接受,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服务于设计接受者。
  3 服装艺术设计实践创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针对创作过程自由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和消费群体心理结构的复杂性,我们必须使学生正确面对这种差异。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传统稳固的消费结构被打破,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消费结构都在变化,服装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不断在细分演变,群体性消费在向个性、文化性、时尚性消费转移,服装的整体风格日趋多元化,对面料、色调、款式更加关注,在服装实践创作中,教学不仅要设计实践细节,而且要充分考虑对消费群体审美心理的关注,以及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审美心理的研究。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设计创意基础上,将设计作品的未来功能和媒介考量纳入到实践创意教学上来,针对消费群体的心理多样化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实践创意教学,以设计创意统摄思维旋律,但又冲出界限。设计不再是一个静止的面,而是真正成为一个运动的场。服装艺术创作实践,即使其意会最好,效果最佳,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一种自我的幻觉空间,它的实体应在实用功能上,必须使思维活动与消费群体心理能够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服装艺术创作实践是传递信息的艺术,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联系和全面运动的艺术行为。
  针对服装新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在服装创意实践中应避免照搬历史、拷贝传统,必须潜心研究定位的消费层,了解定位消费层的生活方式、工作作风、业余爱好,特别是他们的心理状态,以他们的心理状态作为我们评价设计作品的好坏的依据之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关注消费群体的最深层、最本质的心理所求,服装创意实践在市场体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转化,两者的差异性才会缩小到最低限度,服装实践创作教育才不会失去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设计创意中,我们认为设计实践创意的评价体系至少存在着2个指标,即作品本身的衡量和消费主体、传播力的衡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71202/85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