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生物科学论文 > >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解读论文
生物科学论文

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复杂性解读论文

摘要: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观点,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学的,复杂性,解读,论文,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芳华完整版下载,邢台英才网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复杂性科学的新进展为我们研究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论。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观点,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生命的非线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期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突现性;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与互动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 复杂性 复杂性科学 教学系统

  高中生物课程涉及生命系统的复杂性,高中生物教学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它的复杂性。然而,传统生物课程对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教学的复杂性缺乏认识与研究。传统生物课程教学由于采用线性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做一种静态的分析,忽视了对于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变化的理解与研究,缺少对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探讨。近年来,“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论视角。

  一、复杂性科学及其方法论原则

  复杂性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研究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的综合性科学。复杂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其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自组织进化机制。复杂性科学研究事物的复杂性,认为“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系统的组分之间或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运行环境之间,有着很强耦合作用,具有难以线性化的非线性性质。”[1]具体地说,复杂性科学揭示了如下方法论原则。[2]

  ●非线性。形象地讲,“线性”和“非线性”的区别在于:“线性”是指在坐标系上,其图象呈现一条直线,“非线性”是指若用同样的方法来描述一个复杂系统,其图象会是一条曲线。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dynamics)指出,在复杂系统中,由于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复杂系统的发展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过去我们所依赖的简单性原则在科学上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系统性。传统的科学领域推崇还原论(reductionism),把明显的“整体”还原为具体的部分,并强调这些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希望通过了解部分来揭示整体的运作规律。但复杂性科学诞生后,人们发现由于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经历了突现、非线性变化,整体具备了新的、复杂的特征。与此相应,人们认识事物的视角也由机械、简单向系统、整体论(holism)发展,以揭示复杂系统的新的本质。

  ●混沌性。所谓混沌(chaos),是指在复杂系统内部,随着非线性的增强而呈现的一种不规则的有序现象,即无序中的有序,是复杂的秩序化。被科学界称为洛伦兹吸引中心的非线形系统“相位空间”图(有时也被称为“鹰眼”或“碟翅”效应问题),被看作是混沌科学的代表。它向人们形象地反映了复杂系统混沌运动的特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内在的不确定性。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发展的复杂系统中,我们无法预测任一给定时刻的变化,无法预测这种变化何时发生,只知道它会发生,其模式是随机的但体现出一种模式。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其著作中也指出:世界既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也不可能是纯粹无序的,因为在一个只有无序性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可能存在,而在一个只有有序性的世界里万物将一成不变,不会有新东西发生。所以,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集。

  ●自组织性。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普利高津(Ⅰ.Prigoginer)指出,复杂系统再构的转化性变化不会发生在系统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状态之时,而是发生在系统能量大量耗散的过程中。现代主义者认为“熵”的发展是不可抵抗的,是单向的,并逐渐变大以至于能量耗尽而最终消亡。但是在复杂科学视角下的系统具有“逆熵”(negentropy)而进的自组织性,即系统自身要生存,必须发生大量的耗散。复杂系统在大量耗散能量的同时产生新的能量,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平衡。

  由此可见,复杂科学是对线性的、机械的、还原的现代科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其关注整体、重视复杂性的主张引起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这个革命的性质是以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方式代替原子论和还原性的思维方式。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始者贝塔兰菲所言:“它是应一般科学……的需要而对它们进行重新定向。它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和成果,并预示了影响重大的新的世界观。”[3]用复杂性的方法论视角来考察高中生物课程与教学问题,无疑对重新认识高中生物课程知识涉及的生命的本质以及高中生物教学的特征,对重建新的教学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复杂性视野中的高中生物课程知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以下3个模块: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4]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生命系统的本质和特征,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从复杂性视角解读这3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主要体现了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遗传与进化”主要体现了生命的自组织性;“稳态与环境”主要体现了生命的系统性。

  (一)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

  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深入地理解生命的非线性与复杂性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等等。

  生命系统的典型特点是非线性,即整体不等于它的部分之和。也就是说,生命系统的行为不能通过简单地迭加构成系统的成分而推导出。这种非线性特征的分子基础是,各种生物分子如基因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生物个体通常拥有成千上万种基因,例如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酵母就有6千多个基因,而人的基因数量估计在3万个以上;至于基因产物──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更为庞大。这些生物分子从不孤立地进行活动和执行生物功能,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物理的方式,也可能是化学的方式。正是这些相互作用导致了生物体形形色色的网络,如基因转录调控网络、信号转导网络或代谢网络。因此,生命的所有活动都建立在这些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之上。

  生命现象是复杂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达到了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试图借助于认识构成生命的分子基础如蛋白质和基因等,进而认识细胞或个体的活动规律。虽然分子生物学在近半个世纪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研究的生命复杂性层次仅仅处于“线性”思维和还原论水平上,这对于许多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是难以解释的。借助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当代生命科学认识到,生命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生物组成成分与结构的复杂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细胞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过程的层次与次序的复杂性,生命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适应性的复杂性,细胞癌变与衰老的复杂原因,等等。当代生命科学运用复杂性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引入了很多新名词来描述这些复杂性,比如自组织、自稳态、涌现、开放性系统、网络总和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显示出生命科学最新的发展趋势,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数学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5]

  (二)生命的自组织性

  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选取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自复制)和自组织性;选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看,遗传与进化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之一。当代人工生命研究者根据复杂性科学与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生命的主要特征是:(1)自复制;(2)进化;(3)自适应。超循环理论的创始人艾根(M.Eigen)曾经指出在生物学界有三条“经典的”生命标准:[6](1)自我复制──以保存生命信息,尽管有平稳的破坏;(2)变异性和选择──以扩大信息量,为某种价值标准造成某种倾向;(3)代谢作用=自由能流──以补偿平稳的熵产生。艾根认为,这些标准肯定是必要的,但对于描述“生命”现象,它们未必是充分的。我们认为,艾根从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问题,探讨了生命的功能和信息方面的特征。强调了生命是自复制、自适应、自组织的开放信息系统,它具有进化、对环境作出反应、不断自我更新的属性,这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有积极意义。总之,复杂性科学帮助人们冲破了过去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从系统的角度、开放性的角度、信息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命。

  (三)生命的系统性

  在“稳态与环境”模块中,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从复杂科学的视角看,“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知识结构是按照系统思想建构的。它反映了生命的系统性和调控性。稳态是生命系统的一种状态,指个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的状态,存在于生命的各个层次上,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激烈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都处于稳态。生命系统的稳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这种稳态由于内部代谢过程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反馈调节机制,又使生命系统恢复新的平衡。生命系统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以生态系统为例,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稳态就是生态平衡状态。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总之,稳态是系统的状态,调节是系统的行为,环境是系统的存在。这样,“稳态与环境”模块以“系统”这个本体论的概念为核心概念,以“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概念把生物个体水平和生态水平的要素、行为、稳定和发展等逻辑问题统一了起来。[7]

  三、复杂性视野中的高中生物教学特征分析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它具有如下一些复杂性特征。

  (一)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设性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高中生物教学系统,我们将会发现,生物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与非预设性。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大量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课堂中的“非标准思维”甚至会完全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使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偶发事件,它们是“教育过程中的偶然、个案、情境,得不到‘规律’的支持。但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的真正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虽然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8]

  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与非预期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系统是涉及人(教师与学生)的系统。人作为一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复杂情感的社会化动物,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变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对教材的呈示方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等都存在着复杂的多维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地位的改变,学生将逐步由教学的“边缘”走向教学的“中心”,教学目标将随着人的身份的变化而变化,那种预设的教学目标将会变成教学展开与发展的一种束缚和阻碍,所以说,在复杂性思维的视野中,教学目标必然是不确定性和非预设性的。

  (二)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生成性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生物教学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9]所谓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就是指教学内容不是给定的,而是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在特定的教学环节的特定教学情境中,师生自主构建教学活动,并以探究、体验、体悟、思辨的方式自主建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是指学生在与环境(包括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建构教学内容,因而教学必定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和创生意义的体验性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合作和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种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应具有探究性,应减少单一性增加问题性,减少确定性增加情境性,提供探究的空间与资源,以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高中生物新教材强调实验,倡导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为此,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占的课时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生物教材的课时数。实验内容遍及各章节,实验涉及的具体方法有生物技术、理化技术、观察、测量、比较、计算等。而且,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数是探索性实验。教材提供操作程序和图,但不说结论,由学生独立操作进行研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自主建构知识。

  (三)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突现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偶发事件或对教学目标的微小偏离,都会导致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初始条件敏感性。教学过程的非线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初始条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及过渡,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总体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它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平稳地进行的活动。复杂性科学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全新的变革,即复杂思维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平稳过渡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持有一种突现思维。突现是事物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新阶段的交接点,是事物发生状态变化的关键点。普利高津认为 高中地理,复杂系统再构的转化性变化不会发生在系统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状态时,而是发生在系统能量大量耗散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课程以及教学环境都是复杂的、不确定的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突现点出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对这些突现点加以重视、发现、利用与设置,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创新。[10]

  (四)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与互动性

  在复杂性科学看来,教学过程与方法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所谓教学方法的无序性,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既独立又依赖的互动、交流、思维的碰撞与共生、共享关系,导致了教学的管理、程序、秩序、纪律等偏离常规,从而表现出易变性、无规律性、随机性和偶然性。教学方法的无序性主要来自课程教学中随机性事件和人与人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由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构成,而人的复杂性使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时可能会出现障碍,也使教学过程蕴含了一些偶然的、不可预见之因素,从而导致了‘无序’的必然存在。”[11]教学中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多边和不同性质的互动”。[12]总之,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是为了教学的理解和课程的生成,正是由于教学中复杂的人际互动,才使教学方法表现出无序性,正是通过这种人际互动,才能达到交往、合作与沟通,实现视界的“融合”,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生主体性的生成。

  高中生物新教材为了体现互动性,在教材中安排了大量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例如,在“问题探讨”“探究性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栏目中都特别强调讨论这一环节。许多讨论题本身就是开放性问题,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与讨论,才能达成共识,促进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文雪,扈中平.复杂性视域里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12—16.

  [2]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3):175—183.

  [3]贝塔兰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9.

  [5]李绵.复杂性科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3):74—75.

  [6]M·艾根,P·舒斯特尔.超循环论[M].曾国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426.

  [7]余自强.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建构及“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54—58.

  [8]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30—231.

  [9]刘天华.关注教学动态生成激发课堂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5,(7):54—57.

  [10]张倩,蔡清吉.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思维解读[J].教学研究,2005,(2):255—258.

  [11]吴德芳.论课堂教学的“无序”[J].当代教育研究,2003,(11):21—23.

  [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测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5—31.

  自《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高考生物易错易混淆的60个问答(4)

  46.常见物种形成方式(公式输出不便,参看课本)

  4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高一。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9.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原上治虫、除杂草等。

  5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要求能写出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图解

  51.能量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5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网形成原因:许多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5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什么?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习稳定性等方面。

  高三生物复习指导: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名词: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高中生物。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

  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S型)。

  3、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6、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8、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2012高考指南:热门专业 高校收费标准 招生办联系电话 估高考分选大学 高考录取安排

  新高三生物指导:新课与旧知并举

  高三新学期即将来临,生物课的学习任务与高二相比大有不同,不仅有新教材选修本的学习,更有对必修本第一册、第二册以及选修本的复习。根据近三年的高三生物教学实际,我们已形成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即把全年的教学时段划分为三段:第一阶段,选修本的新课学习,在其中穿插必修本的相关章节的复习;第二阶段,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第全面复习,按章节顺序进行;第三阶段,必修本和选修本的第二轮复习,按专题分类进行。下面我谈谈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新课学习时做好预习工作

  选修本的编排是分专题进行的,不像必修本的各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系统性不明显。但其每一章都可在必修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它是对必修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学们做好预习工作,一方面可以了解该章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与必修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对必修本进行复习。例如: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涉及到必修本第一章“蛋白质的功能”、第三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四章“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如能在预习新课时复习这些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对概念的识记、理解和应用

  在生物学考试的各种题型中,都贯穿着对概念的考查,包括对单个概念的理解、应用,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及应用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到认真听讲、细致读书、仔细做题、及时反馈。因为学习主要是由知识的输入、贮存与输出三个过程组成的。知识输入包括听课、阅读和理解,知识的贮存靠记忆实现,知识的输出是指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平时的习题训练和考试就是知识输出的体现,要提高考试成绩,必须加强听课、阅读、理解和记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切记要重质不重量,不必强求书读了多少遍,题做了多少本,关键在于通过这些形式,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选修本中有许多与生物科学技术新进展相关的内容,比如:生物固氮、杂交水稻、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发酵工程等,这体现了生物教学不是囿于教材与大纲 高中数学,而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同学们对这些知识要加强关注,从中找出相关生物学原理,这样既拓宽了知识面,又能够对知识应用的情况加以检验。

  高考考场应对策略 数学别把正确答案写在错误位置上

  1、江苏的数学高考试卷,有14个填空题,80%是中低档难度的题,答题的要求是“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或推理过程”。许多同学把填空题视为小题 高三,觉得“小题不必大做”。其实小题不小,每题5分的分量要掂量清楚。小题不大做,但不能不做,不能跟着“感觉”随便做。老师说,在某些情景下,可以用“特值法”做填空题。有学生不管情景,找个数代一下、估一下就作答,造成错、漏。

  2、填空题答的是“结果”,应简明规范。有的同学计算“正确”后“随便”给个答案,也可能得不了分。例如结果 7/12写成91/156,结果2m+1写成(m+1)2-m2等,很有可能使阅卷老师发现不了你的正确。另外如方程、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书写、直线方程的表达不规范等也是“对而失分”的原由。每个填空题的答案应该答在指定的位置上,正确的结论错位填写的情况是非常遗憾的。在阅卷中曾经发现有考生连续若干题错位,这样的“随便”让人惋惜而无奈。

  3、解答题的解答要有“过程”,规范的要求当然更加重要。有这样几点要注意:第一是有问必答,按要求答。高考数学试卷大题一般都有两三个小题,大多一题一个回答,但有时一个小题中需要多个回答,不能答了一个忘了其他。题设中有时让直接写出解析式、方程,而有些却是求解析式、方程,前者不要过程而后者需要过程。求函数最值有时需要回答何时取得,而有时只要说明取得最值的方案等等。解答应该按照要求作答;第二、反映关键步骤,有序作答。解答要抓住关键的步骤作答,避免写了一大堆,不见得分处;第三、关注应用题的解答要求。应用题考查两方面的要求,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互化、数学模型求解。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的互化反映在建模和回答部分,属于此类型问题的重要考查内容,解答表述时不能忽视。有些考生会有不知如何恰当表达的感觉,应该查阅课本例题的解答格式。

  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窍门

  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窍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先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此向同学们介绍几条事半功倍的小窍门.窍门之一:基本概念要记牢 一提基本概念,好多同学就联想到"背",实际上我这里提到的"记"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搞懂的基础上的记忆.而不能等同于"死记硬背".比如"新陈代谢"这个概念,首先要从宏观上理解它,在生物个体水平而言,体现了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相伴的能量转变过程.这一点可以通过动物摄食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实例来进一步加强理解.其次,再从微观的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要有原料的来源和产物的排出 高中语文,且与此相伴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搞清新陈代谢的概念就不会感觉困难了.如此记忆基本概念会更加牢固持久.你不妨试一试.窍门之二:图表利用很重要 图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降低学习的难度.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插图.这些图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正确的识图,利用图复述相关重点内容,会使学习更加轻松而有乐趣.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学习,对于有些同学来讲感觉比较困难,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画图的方法,记住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出规律,在应对这方面试题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轻松自如了. 看结构图时,一定要与其他功能联系在一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如:在看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时,遵循一定的方向,从外到内搞清各部分的组成成分,形态结构特点,主要生理功能.进一步再搞清这些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相适应的.各部分之间有何关系.这样就把知识学活了. 利用列表的方法学习生物知识,有利于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易混知识个性化,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比较和区分.这些在课本中有可能找不到现成的,需要你将课本中的文字描述理解后提炼出来.如: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后可以用如下表格比较,加以区分.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反应场所 反应条件 过程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再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难理解易混淆,我们也可以通过表格解决这些难题: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 细胞分裂次数 同源染色体行为 染色体数目变化 形成子细胞数目 形成哪一类细胞窍门之三:知识网络要建好 我这里所说的知识网络分两种,一种是高中生物各章之间的联系,这个网络的主线是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这需要全部学完课本内容之后,在总复习阶段进行.另一种是每一章内的各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在学过每一章后都可以进行.比如: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在绪论中,同学们对新陈代谢这个最基本的生物特征已有所了解,在这一章中,它分植物和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分别进行了讲述.在植物新陈代谢中主要从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和光合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在动物新陈代谢中,主要从三大物质代谢和内稳态等方面进行了讲述.除此之外,本章还对新陈代谢概念,酶,ATP,呼吸作用及新陈代谢类型等这些动,植物代谢共性的内容进行了讲述. 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知识体系,就会将学到的零散知识系统化,从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窍门之四:联系实际不可少 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更主要的在于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无论是从教学还是考试对此都非常重视.那么我们怎样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呢一方面教材每章节中都有大量的实例讲述你所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你可以结合本章节的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另一方面课后的习题及相关练习中,也有不少让你用所学知识解答的实际问题,从而落实课堂所学知识.再次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讲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注意观察,勤于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窍门之五:实验技能需提高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生物学习中对同学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仅停留在会背,会做书本上的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同学们通过课本上讲述的科学发现过程和一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大胆质疑,不断研究,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高实验能力.同学们,以上几个小窍门,你不妨试一试,需要提醒你的是坚持到底就会取得成功.

  高一生物复习方法:生物学习方法

  1、首先要培养起对生物的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反复的看书。其他的理科或许看书还起不到特大的作用,惟有生物,是一定要看课本的,包括大字,小字,注释等等,反复看,画上不同的重点,比如主干知识,第一遍看了没记住的,第二遍看了没记住的,做题时提到的等等。并且生物是理科中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

  2、作对比。比如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C3和C4植物,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调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

  3、注意总结。学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总结,比如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各种育种方法等等。

  4、流程图和背诵结合。上课认真听讲,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生物过程老师讲的很细致,结合课本,在脑中反复想动态的画面和流程,比如有丝和减数分裂,有氧呼吸三个过程,三大生物工程。

  5、有效做题。对于选择题,每个选项都要弄明白,不懂立刻查书,我高三时就是做题时课本就在手边,作错了立刻翻书找依据,还不懂画出来问老师。大题一定先自己思考和写 高中生物,再对答案,力求表述标准。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80428/93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