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毕业论文 > > 科学发展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论文
文化毕业论文

科学发展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论文

摘要:论文关键词: 大学文化 文化建 文化传播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职责担当。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先进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要努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视阈下,大学,文化建设,传播,研究论文,论文,关

薏苡仁的作用与功效,ole技术,外籍总裁中国丫头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 文化建 文化传播 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职责担当。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为先进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要努力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人才培养为主渠道,增强大学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加强媒介教育,使大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典范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科学发展观启示我们,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大学承担着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历史使命,已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作为一个文化组织,大学文化代表着社会道德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大学文化建设理应走在社会文化建设的前列,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的现实意义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其人格精神,实现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止于已有文化知识的传递,而要通过文化的继承、传递、研究和创造,引领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主体化。如果大学片面追求技术和经济的实际目标,将高等教育看作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后备人才的手段,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构建,越来越偏重于用统一的技术、统一的流程生产模式化的教育商品,就扭曲了大学的教育目的和理想。大学本不应仅仅是学生就业技能的服务所,高等教育的崇高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核心是文化育人,是以“人化”来“化人”的过程。即通过大学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和素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良好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

  2.重塑和提升大学形象的必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是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是学校和社会的准备不充分,出现了教育质量下滑、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另外,由于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社会流俗在校园蔓延等问题令人堪忧,大学曾经作为时代和社会精神灯塔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动摇,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方净土。要重塑和提升大学的社会形象,必须在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秉持大学精神,坚持发展理念、文化兴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提高大学的社会贡献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此,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任务紧迫,应保持大学鲜明的文化个性,认真研究文化发展、传播的规律,置身于社会文化的现实,努力实践大学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不断地积淀和深厚大学文化底蕴,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渠道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认同,使大学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

  3.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先导力。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类别,但是大学文化一定不同于企业文化等其他文化类型,这种不同就在于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性和它始终与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纵观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从博洛尼亚大学创造的人道主义文化、洪堡大学创造的科学文化以及北京大学的新文化运动,社会文化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大学文化始终站在最前沿,成为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主要推动力量,这是由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学术传统决定的。大学人渴望文明进步,对文化传统有深刻的总结和归纳,对保守和落后的思想批判更新,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更不懈。大学教育继承、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培养了高级人才,推进着大学文化建设,更促进社会文化的改造和革新,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典范和辐射源,培育和引领社会文化创新发展,以确立广为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大学责无旁贷。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1.坚持主导与尊重多元相协调

  大学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我国的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育高级专业人才的任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而且敏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大学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已经得到公认,大学是文化汇集交流和推陈出新的重要场所,保持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才能激发高校教学科研的学术自由,才能激发师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才。坚持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应当重视文化现象和思潮的多元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各环节,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都要求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共同推进。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精神,以求真为目标,以创新为灵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富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促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同时,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求善求美,以人为本,使学生德才兼备,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过硬的思想觉悟,还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气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心理情感,增强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建立起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宽厚基础和博大视野。

  3.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

  大学的终极使命是追求真理、培育人才,在与社会经济活动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理想主义的无私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功利需求产生了冲突。长期以来大学都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走出传统“象牙塔”的现代大学已经逐渐步入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术机构,但是大学不能亦步亦趋地成为社会需求的追随者甚至是谦卑的仆从。大学既为“社会良心”,就应当成为社会文化的“守门人”。大学的组织属性是学术机构,应当维护学术探索过程的独立性和结果的客观性,保持自律、自重和自省,在躁动的社会文化面前建立起一堵“精神围墙”。大学必须坚守独立之精神,坚守自己的文化品味和价值追求,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从大学发展历史来看,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责,也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与社会文化形成良性共生关系,大学文化才会被社会所接纳,并成为主流。

  4.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

  大学文化积累与创新相辅相成,继承是大学文化的根源,创新使大学永葆活力,大学文化要始终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就必须在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色,继往开来,不断超越。文化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形成了底蕴深厚、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和崇高的民族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宝贵的财富。应当看到,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的大学文化意识仍然落后于西方,是追赶者的角色,要求我们的大学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会通中西,自主创新,和谐发展,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制度创新为关键,走“借鉴——超越式发展”之路。

  三、在文化传播中发展大学文化

  1.积极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

  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大学文化的大学如同没有神的庙宇。积极建设高品位大学文化,才能为先进文化树立典范,抵制庸俗、腐朽、落后文化,为先进文化传播提供优质信息源。如果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出现问题,就不能很好地担负起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传播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引领时代新兴文化的积极作用,还会通过大学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产生负面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围绕着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维度展开,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载体。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追求发展、崇尚尊重、适应变化、达成和谐,努力将大学文化由认识体系转变成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成为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程序,固化为大学稳定的文化基因和习性,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内外文化传播并加以体现和承载,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大学文化形象,实现大学文化价值,不断修正和进一步强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影响力。

  2.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大学文化传播的主渠道

  大学活动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都是大学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学术研究反映了大学追求真理的文化内核,成果应用则提升了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而人才培养则是最为根本和能动的第一要务。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他们在社会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起到传播和扩散作用,不仅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体现了大学的社会价值,也使大学人富有自尊和成就感。大学要坚持文化育人,强化主旋律教育,树立优良的校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进行社会实践,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通过知识传播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的为人治学,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其文明素养,造就更多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他们进入社会后将会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有生力量。

  3.增强大学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有力的传播形态密不可分,大学聚集着众多文化和科技精英,应主动创造和应用先进的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尽可能广泛地扩散先进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现代文化传播呈现出非群体化和多元化特征,大学文化传播也要充分注意受众需求的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新颖生动的内容和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传播手段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需求。大学文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文化发展,使大学文化传播获得尽可能广泛的满足率。首先,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教育和学习的网络平台,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大学文化传播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使大学文化附着于有效的载体,传播途径更加顺畅;其次,大学文化传播应注重市场力量的发挥,以文化创意高起点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生产高品位文化商品开拓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大学文化活力和厚度。另外,大学还应建设一支掌握现代传播技术、传播技巧的传播队伍,把握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提高文化传播活动策划的能力,取得更好的传播效益。

  4.重视和加强媒介教育

  要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要对文化内容和形式本身进行选择加工,还要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提高其文化鉴赏和审美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首先要提高大学全体成员对文化软实力的认同,增强文化传播的主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行为举止的文明规范,树立和展示良好的大学形象,做好大学文化的宣传员。同时,师生也是大学文化传播的客体,对于媒体文化的认知和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的传播成效,尤其是新兴媒体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以过度的娱乐性和消遣性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会误导人们的精神追求,甚至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在大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媒介教育,提高鉴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中不良影响的能力,教育和帮助人们提高文化品位,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栾兆云.我国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2]陈兴德.守望与超越: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3]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