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电毕业论文 > > 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机电毕业论文

机电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摘要: 地方工科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
关键词:机电,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龙须沟演员表,6岁裸娃街头游荡,孙正才最新消息

  摘要:地方工科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不同培养目标与体系的高校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这三所不同层次的工科类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各不相同。麻省理工连续15年工科排名第一,为了实现“培养和造就工业、政府、教育部门领导人才”的培养目标,MIT机械系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强调了解基本原理,熟悉设计、计算和分析方法,开发创造性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作好准备。密歇根大学工学院也是美国一流的工学院,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因此,机械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工程的和非工程领域的选修课,并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了许多机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鼓励学生参加teamproject。工科排名一般的科罗拉多大学则定位在提高学生在机构领域的职业技巧。科罗拉多大学工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自身的职业技巧,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等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而使各校的毕业生能够较好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就业趋向。

  在我国,同类型高校长期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他们的培养目标趋同性很强。比如有许多不同类型甚至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上的差别很不明显,甚至教学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就造成21世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数万名、甚至数十万名规格相似的同类人才,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

  占高等学校80%以上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这类院校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以全国500强企业唐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例,从班组、车间的一线技术人员。到厂、集团公司技术、业务管理骨干等,80%以上是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应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二、地方工科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规模处于两难境地

  从我国21世纪初期工业发展的现实来看,大量具有专门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将是社会需要的主体。当前高等工科教育已占高等教育总量的40%以上,且仍是社会需求最大的专业。虽然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但人均创造的产值较低,即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庞大的工程技术队伍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正在成为制约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在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调查发现,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但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一些企业领导认为“动手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大的不足。我们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不可能缓解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适销不对路”、“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引起的“人才瓶颈”问题。

  2、目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1)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缺乏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远不能适应机电行业(如先进制造业、机电产品生产企业)知识更新快、产品换代频繁的现状。

  (2)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一言堂”现象严重;缺乏启发式、研究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远不能满足企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等活动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的要求。

  (3)重理论课、轻实践教学。多验证性实验,少综合设计性实验;实习、实验、实训方面投入相对不足;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时间较大,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零距离对接”。

  (4)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不能适应“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类型及结构的要求。

  三、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复苏、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国际上断言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特别是随着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唐山沿海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及南堡大油田的开发,对机电类专业人才需求在上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河北省及唐山周边区域机电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攀升。

  机电类专业是一类学科交叉专业,涉及到光、机、电、控制工程、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知识。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所对应的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要强、并具有一定的设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学校应根据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这一特点,以机械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为试点,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对该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整、改革和尝试,使之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立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按照“人文、科学、创新统一”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协调经济社会、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四方”利益。在综合分析区域经济、机电行业发展背景,机电相关技术特点,兄弟院校机电类专业现状与课程特点,企业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四方”情况的基础上,重新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即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实现“三个贴近”:贴近时代、紧密接触产业和行业领域,贴近市场前沿、紧密结合现实,贴近应用,着重解决矛盾和问题。

  2、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基础扎实的原则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对能力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各实践环节设置、时间安排和实施等要求。构建贯穿大学4年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四层面、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以往对学生“零散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规范的教学体系中,并使该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优化教学环节安排,精选理论教学内容,缩减理论教学学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课程建设为龙头,重构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全面修订各理论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时分配;精选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课程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关系。

  (2)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压缩验证性实验学时数,提高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和专业(方向)实验的比例;在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并超前布置“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3)按照机电类专业特点、学生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精心设计,构建“四层面”包含“认知——技能层、基础——应用层、综合——提高层、创新——研究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贯穿4年的多渠道培养途径

  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按照“四层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技类创新实践硬件平台。以条件建设和政策激励为保障,以开放实验项目、各类创新竞赛活动、学生科研立项为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提前一年拿到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探究性学习、前后课程联系起来学习,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或为学生讲课,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建立校企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将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一方面为企业输送直接用得上的人才,另一方面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通过拓宽实践教学外延、加深实践教学内涵,强调校内外、课内外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等形式和途径,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一实三创)。

  4、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1)实施实验室全开放制度

  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从基础条件和制度建设人手。机电类实践大平台实行(时间、空间、项目)全开放式运行模式,学生可在规定的期限内(一学期、一学年等)预约实验项目和课外科技制作或研究型项目,学生实验预约采用微机化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课内课外、必修选修的双向互动和顺利实施。

  (2)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

  将作业、实验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以“项目”形式给出,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往课后或课堂布置项目为提前或超前布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性学习、有针对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完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过程指导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测试程序及方法。在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之后,对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情况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含笔试、口试和实验操作,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分散的、分段的知识不断整合并融会贯通,巩固实验操作和技能训练,对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3)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构建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和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以及包括学评教、教评教、专家评教、教评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以广泛的导师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生指导体系。在导师制的学习环境下,开放教学设施、结合课外科技竞赛、课外创新学分、开放式学生课外基金、教师科研助手活动,为学生多样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必需保障。促进创新教育广泛开展,在学生参与广度和创新成果层次提高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另外,还要结合现场实际和专利技术,加强实验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和研制;加强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背景培养,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管理研究;完善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指导和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