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毕业论文 > > 文化的误会论文
文化毕业论文

文化的误会论文

摘要:摘 要: 文化研究是当今的热点话题, 无数学者都在围绕文化进行着形形色色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 文化或有形可观, 或无迹可寻, 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散溢于人们的内外气质, 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人们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 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
关键词:文化,误会,论文,

赤峰新闻网,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最新欧美大片

  摘 要: 文化研究是当今的热点话题, 无数学者都在围绕文化进行着形形色色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 文化或有形可观, 或无迹可寻, 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散溢于人们的内外气质, 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人们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 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熏陶着每个人的心灵。又正因此, “文化”被误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人们经常以文化的外在误会为文化的内在, 以文化的部分误会为文化的整体, 以文化载体误会文化本身。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本质; 内在与外在; 整体与部分; 本身与载体

  A b s tra c t: Be ing w ide ly d iscu s sed by num e ro u s scho la rs in va rio u s ways, cu ltu re isa ho t top ic in re se a rch nowa days. Cu ltu re in re a l life som e tim e s ta ke s shap e , like dap2p led shadow s; som e tim e s it do e sno t, like a se c re t fra g rance tha t p e rm e a te s eve ry co r2ne r o f the wo rld. In e ithe r ca se , cu ltu re re fle c ts in the p eop leps temp e ram en t, exte nd sce rta in kind s o f ide a s, s tanda rd s, o r va lue c rite rio n, a nd nu rtu re s p eop leps m ind s w ith itsun ique sym bo ls. Thu s itps impo rtan t to ha ve a co rre c t p e rcep tio n o f cu ltu re. The au tho rth inks tha t cu ltu re in e s sence co nce rn s the sp iritua l, wh ile o the rs ha ve som e m isunde r2s tand ing abo u t it. In th is p ap e r, p eop leps m isunde rs ta nd ing s a bo u t cu ltu re a re e labo ra te din th re e a sp e c ts.

  Ke y w o rd s : cu ltu re; the e s sence o f cu ltu re; inhe ren t a nd e xte rio r; in te g ra l a nd p a r2

  tia l; se lf and ve c to r

  文化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它令无数学者魂牵梦绕, 成为他们终身追求和奋斗的唯一终极;文化是一种深刻的印记, 它使人们无法用双手碰触, 却能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应它在大千世界里的熠熠光辉; 文化又是一个恢弘的整体, 它似乎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却又只给我们讲述着一个极为深刻的精神传说。

  那么, 究竟何为文化? 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古往今来, 中外不乏名人学者谈论过文化, 似乎都有着深刻的道理, 又好像都没有说清楚, 讲明白。“文化”俨然成为了大家都知道, 却又无人能说透彻的问题。回望历史的长河, 不知有多少科研工作者试图从各自的学科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而在纷繁复杂的定义中, 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普遍一致的答案。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是把文化一词带到英语世界的第一人。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 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1 ] 。他当时给文化下的此定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使用, 并堪称经典。而在古今中外两百多种对文化概念的定义中, 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是哲学等角度来考察和定义文化, 都无不涉及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换言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共识, 文化应该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但是如今, 在广泛的“文化”使用中, 却存在比较明显的误会, 导致“文化”发展经常违背我们的初衷。在这些误会中, 有三种显得比较典型。

  一 把文化的外在误会为文化的内在

  众所周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 学校应该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 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是何等的重要。我们知道, 以实体为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层面, 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仍然是、而且必须是校园精神文化。但是, 当前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以为提几个口号, 办学理念就提升了; 搞几个活动,文化生活就丰富了; 立几个雕塑, 育人环境就改善了。评价校园文化的成就时, 对单纯的“物质文化”津津乐道, 而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却讳莫如深。倘若, 离开了精神文化内涵———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等, 单纯的物质建设也就成了金玉其外的躯壳, 而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其实, 只注重物质文化(甚至就是物质)而忽视精神文化也就是人们误把文化的外在当成了文化的内在。因为, 我们所说的文化内涵属于精神领域, 而文化的外延,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结构下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三个层面是按照物质经济、社会组织和人的精神生活及其活动这三种形态划分的。它们之间在主题层次和外部形式上有一定的区别, 但在思想内容、价值取向、精神实质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则是彼此相通的。它们之间是互为表里、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关系。“这三个部分既有相对独立性, 又互相依存, 互相制约,构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结构, 一个与自然相区别的文化世界, 一个意义与价值世界。”[ 2 ]事实上,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小范围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 在社会文化建设的大范围中也同样存在。例如, 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 小到一个学校, 大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在文化建设时, 我们一定要在重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既通过物质文化, 彰显出精神文化的博大与深邃, 又以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掌舵”。

  二 把文化的部分误会为文化的整体

  2008年8月8 日晚, 伴随着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和五彩礼花的绚烂绽放,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世人为之震撼和鼓舞。无疑,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世界献上了一次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贯穿在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凸显中国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让世人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开幕式上2008个演员击缶并吟诵《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欢迎四海宾朋到再现郑和下西洋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蔚为壮观的盛大场面; 从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以“和”字为中心呈现其演变历程到最后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巨大太极圆阵的精彩表演。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体现着“和”的理念, 也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和礼教的精髓。难道仅仅一个“和”字就包容了中国的文化吗?而中国文化仅仅就是儒家文化吗? 当然不是。无疑,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 以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来展示中国文化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就此以为这就是全部中国文化, 那就会发生误会了, 即把文化的部分误会为文化的整体。应该说, 这类误会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在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眼下,“努力打造文化强省(县) ”的字眼比比皆是。细看所重视的“文化产业”主要就是几个古迹、几个历史名人, 或者文艺工作———这几个方面,俨然就是文化的全部了。把“文化”前置于“产业”, 言下之意就是社会行业中专门有一个“文化产业”, 从事这一产业的人是文化人, 而其他的产业就不是文化, 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就不是文化人。从这些可见, 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是怎样彻头彻尾地被部分的文化替代的。

  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范畴。在西方学术界, 文化概念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整体性。“早期的文化概念只描述了文化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 较晚出现的文化概念描述的方面越来越多。而文化的整体性就是强调文化是人类的所有创造, 同时也是每一个物种的所有创造。”[ 3 ]

  我们不否认每一种文化中都有它主流的部分, 但其中包含的每一个部分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探讨。从类型划分的角度看, 文化是依靠整体性来拥有个性的, 个性不可能取代整体性。虽然我们必须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但是前提条件也是从每种文化的整体出发,而不能仅仅依靠对单个要素的把握。在现实世界, 很多外国人, 甚至是一部分国人都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 只要了解孔夫子的思想和理念, 便等于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难怪博尔斯曾指出: “仅仅列举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能构成文化, 文化的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有自己的结构。因此, 是比列举更为复杂的东西。”[ 4 ] 这里, 他强调了文化是以整体为基本单位, 个别的范畴现象不能构成文化。因此,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百家争鸣, 正所谓“一花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同时, 作为整体的文化存在和表现于特定区域的人群的所有活动当中, 各项活动都是文化的, 每一个人都是文化人———不存在什么事是不是文化的, 什么人有没有文化,只能说不同事、不同职业的人的文化特征各有差异。

  三 以文化的载体误会文化本身

  当前, 在我们所居的城市, 正在被越来越多“文化”广场和“文化”景区点缀, 城市也因此变得越发生动、迷人。很多人甚至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领导都认为建文化广场和景区就是在建设文化。正因如此, 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 无数广场和景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例如, 小到每个社区基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型文化广场, 大到某某路上的某某广场、某某大道边的某某风光带建设, 乃至某某洲头宏大的人文景区扩建工程。诸如此类, 都体现出人们以为文化就是所谓物质性的景观建设。也不乏许多市民在介绍自己的城市时, 都无不自豪地说, 我们的城市不愧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因为我们的城市有如此之多的亭台楼阁, 牌坊上嵌着壁画, 碑匾上刻着诗文, 这些都是文化。其实,这些现象无不说明在生活中, 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文化的载体当成了文化本身。

  说了现实中人们对文化的这一误解, 其实,广场也好, 景观亦或文物也罢, 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非文化本身。因为, 文化的内涵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它总是通过物质外壳加以客观化。但这些外壳不是文化本身, 就像不能以为唱片机和录音机就是音乐本身一样。文广场中的一个雕像, 单单看来, 并无稀奇。但透过事物, 观其背后隐藏的灵魂则大不相同。只有当人们关注它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为何是如此形状, 它寓意着什么, 体现了周围人群怎样的价值观, 等等这些问题时, 才进入文化层面。当雕像建设反映着其周围人群的这些方面特征时, 才能说它表达着这里的文化。

  与此相应地, 一个城市是否有文化, 看的不仅仅是文化载体的多寡, 更多的则应看市民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文明。许多人在文化景区随意践踏草坪, 乱扔垃圾, 甚至不顾他人的感受, 谈情说爱, 喧哗打闹, 做着不符合文化的事情。你能说这是有文化吗? 当然不能。正如龙应台所说: “文化? 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 他的举手投足, 他的一颦一笑, 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 树枝低垂, 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 还是弯身而过? 电梯门打开, 他是谦抑地让人, 还是霸道地推人? 他, 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5 ]文化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 如何对待他人, 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它深植于每个人的头脑与心灵之中。我们切不可把文化载体与文化本身混为一谈。而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光靠修建几个文化广场之类的景观, 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 对待文化的关键, 还在于把文化精神的光辉照耀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文化就是人化, 我们看“文化”就要看到“人”的东西,它是内在的、整体的、精神性的。我们需要“文化”, 但却不能把没文化当有文化。

  参考文献

  [ 1 ] 泰勒. 原始文化[M ]. 蔡江农编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1.

  [ 2 ] 许苏明. 文化与哲学[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96.

  [ 3 ] 闽家胤. 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观[ J ]. 国外社会科学, 1995 (2) : 67.

  [ 4 ] [英] 库铂. 社会科学百科全书[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42.

  [ 5 ] 龙应台. 龙应台谈文化[ J ]. 大学时代, 2005 (7)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