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管理学论文 > >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分析_行政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学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分析_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荣辱观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建设成為学术节研究热点之一。至今七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仍然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分析,行

帝国真理之剑无敌版,草榴9月,新华字典词典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荣辱观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建设成為学术节研究热点之一。至今七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仍然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领导下倡导。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德”字為先,荣辱观与“立德树人”内在统一于“德”,有德便知荣辱。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又是什么、如何对道德现状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应当以什么样的德育来进行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
  一、个体化过程中导致价值取向偏差现象
  个体化是指个体人格发展,直至形成自己特有的自我风格、性格气质的过程。而在大学生自我个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个人思想道德水平达不到社会所要求,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社会、新时期,经济飞速的发展、物质生活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大学生在个体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為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尤其是丧失了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衣着讲究名牌、手机电脑讲求高端、聚餐吃饭讲究排场的攀比心理;出现诚信危机,部分同学开始出现超前消费;责任与爱国意识不强;个人主义盛行、集体观念淡薄;思想的多元化、主流信仰受到质疑等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受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的素质方面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淡薄;基础道德素质不高,文明修养较差;集体观念和法纪观念淡漠,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风不正,缺乏应有的学习道德、不正当的情侣关系等。随地吐痰、浪费饭菜、出口成脏、不尊师长,此类不文明现象虽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但在大学校园里也不鲜见。一个社会发展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為高校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做到切合实际,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出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教育。
  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成人,责任心、使命感也明显得到增强。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一)社会环境中不良现象负面的影响
  由于在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社会的不良观念、思想、意识在一部分人群中产生了共鸣,加之现代社会通讯交流发达、媒体的大肆炒作,使得这些社会不良因素广泛得以传播,潜移默化中影响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以及言行。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当然也影响着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某些行為倾向于某些不良社会风气。此外,自1999年我国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以来,历经十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各大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后勤社会化致使很多高校的学生公寓都建在校外,校外周边环境混乱与复杂,网吧、KTV遍地都是,使大学生习得不良社会风气成為可能;加之部分学校在德育教育建设上得缺失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严重的分歧。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效力不够
  高校自身存在的不良现象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部分领导、教师存在收受学生礼品现象、少数任课教师不坚持原则在考试后对不同学生存在不公平公正现象,在选拔学生干部上任人為亲、在学生入党、评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方面进行暗箱操作,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处理等等。而高校“两课”教育的相对落后导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缺失,又成為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两部分,而这“两课”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不强,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进行教学,部分德育教师备课不认真、照本宣科严重、授课成了空洞的填鸭式的说教,教学效果反映十分差,甚至有的教师随意停课或将“两课”时间用作它用,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甚至有的同学认為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而产生了厌恶感。
  (三)家庭的环境中负面影响
  道德不良学生的行為,如果说主要原因来自家庭影响的话,大致总是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家庭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為不端為学生的道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无人管教,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大省,如四川、湖南、湖北等)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父母教育,导致心理缺失以致长大成人后思想道德有所欠缺;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和庇护,使儿童的不良行為有了“防空洞”,给儿童心理上产生合理感;家庭中管教的不得当,严厉有余却爱抚不足,使孩子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
  (四)自身原因所致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随着不断成长而发展,思维能力逐渐提高,独立性、自信心和自尊心逐步得到增强,希望能够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但又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历相对而言较為缺乏,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所吸引和打动,同时还会轻率地对传统的道德传统做出否定性的评价。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明显上升,从而引发了学生道德行為的偏差,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需要学校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宣传和倡导,坚持育人以德的办学教学理念。
 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存在背离德育教育要求之路是有一定原因。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德育应当是、必须是当前转型时期大学教育的必然之路。
  (一)改革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地位
  高校“两课”教学在目前教育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十分尴尬;一则,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有的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同学们对此“不感冒”,很大程度上“两课”作為他们的公共课仅仅是為了完成学分与学业的要求,仅此就谈不上什么积极主动学习,抛开自身兴趣与素质来讲,“两课”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认识不到“两课”的重要性;二则,部分高校对“两课”学习要求不严格,公共课的地位决定的仅仅是学校学生是否顺利毕业;再则,任课教师,排开自身理论水平与教学方式讲,任课教师出于公共课教学,在态度与认知上就作為“公共课”,更有甚者将“两课”的教学时间作為它用。这样的“两课”教育教学如何能实现德育教育?就公共课的地位而言,应当将其作為高校各专业的必修考察范围,一则确定其地位,让学生们知道这不是公共课程,不是大家互相糊弄便可蒙混过关。可以通过课堂的耳濡目染使学生们潜移默化自己的行為方式、思维方式;二则从教师方面讲,能够确立“两课”的专业课意识,尽可能的去开展一些有关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实践课程(例如组织学生去福利院做义工活动);三则,国家、高校加强“两课”宣传与投入。通过改变“两课”教学地位,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是高校学生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意识。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立德树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高校德育建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现实主体。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荣辱观的教育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当代青年学生。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是相互统归于“德”的教育。立德树人,“德”字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有德才能成人,有德才能成才。高校的德育教育建设应当以德為核心教育,让青年学生懂得并践行什么事是可為,什么又是不可為。通过开展校园德育教育宣讲,让有大学生作為德育教育宣讲的宣讲人,让大学生自主融入到宣讲团队身体力行;开展校园文明礼貌月,将德育综合测评纳入到学分测评(虽有几分强制,但实际效果会使大学生们在自己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增强高校教师师资队伍、强化学风校风建设
  “以德正身,堪為人师,才称其职”,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前提与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会用自身的言行身教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日常课堂、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去改变自身的行為和言行。通过教师起到的带头表率作用,学生们懂得什么事是可以做,什么又是不能够去做。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為重要。有良好的教师师资队伍同时又能形成一个较為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是校园之魂,是校园精神文明风貌的集中体现,加强校风建设不能只流于口号形式,学风则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加强思想道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校园德育置首;严格明确校规校纪,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学风氛围,提高学生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形态;提高学生对知识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内外有利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学术文化活动,开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竞赛以达到增强校风学风文化道德建设。
  总之,教育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千秋万代,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构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民全面自由的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新时代大学生,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开拓创新成為时代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