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毕业论文 > >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高职院校为视角_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经济毕业论文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高职院校为视角_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摘要:一、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2010 年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职,院校

青木原森林,黄梅租房网,css样式下载

一、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高职教育要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2010 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 年)》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彰显其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也影响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它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乎到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人才需求情况

一台工业机器人(机械臂)能否投入到生产当中去,以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还有周边设施的配套程度。而解决这些问题却需要3到5名相关的操作维护和集成应用人才。目前,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以外的一般工业领域应用需求快速增长,而相应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行业,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大量培养掌握机器人系统知识并能与各行业工艺要求相结合的应用工程人才,帮助用户解决机器人的应用的实际问题,取得实效,以此开拓机器人市场。从黑龙江省一些招聘要求不难看出,操作机器人的技术人员,是目前企业中最缺的技术工人。企业把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以后,想要把标准的机器人变成一台可以投入生产的专用自动化设备,这就需要机器人应用工程师结合生产工艺和工件的类型,通过手动示教编程并结合周边的辅助设施,才能使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对接黑龙江省经济的重要性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工业发达地区,为机械加工、汽车市场、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省内包括东三省企业急需高水平技能型的机械加工、电气等专业从业人员。工业机器人技术集电子、信息、物流、自动控制、数控技术于一体,黑龙江省一些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包装、机械加工等几个行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包括哈飞、沃尔沃、哈尔滨博实、中石油、中粮、蒙牛、伊利、完达山、中药二厂、三联药业、东安发动机、哈轴等大中型企业,主要用于焊接、喷涂、冲压、切割、搬运、码垛、打磨、抛光、上下料、包装等应用。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持续表现强劲,黑龙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然而,目前黑龙江省内高职院校尚无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一方面是黑龙江省工业机器人应用高端技术人才需求飙升,一方面是相应的人才供应奇缺,更为重要的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及高端技术人才的大量缺口,已经开始制约相关技术领域的进展,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掣肘。因为,强化校企合作,推行嵌入式课程,通过校企专业共建模式,引入实务课程,提升教育质量。推行“出口即入口”教育模式,即为从人才培养的最终就业目标倒过来设计课程内容,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也能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人才。

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接区域经济建设重点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培养本专业面向工业机器人领域,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跨界整合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工业机器人的操作、编程,从事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从事机器人工作站的设计维护等工作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为了跟黑龙江省区域经济高度对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探索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运行机制

对接黑龙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创新联盟、哈尔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相关机构,调整产学研职能,责任到人。校企共建 “工业机器人技术训练中心”,引入企业管理理念,校企共管,采用订单和合约形式运行。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训练中心议事规则》《工业机器人技术训练中心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定期举办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论坛,就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讨,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将企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引进进来。

(二)探索与实践“项目引领,岗位实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等诸多领域中。根据专业所需要的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选取喷漆、涂胶、焊接、装配、包装多种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自动线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岗位实境”按照企业真实岗位设置教学环境和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上仿真企业岗位环境,分班组、定岗位、明身份。引入机器人公司职业技能认证项目。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将ABB机器人公司或KUKA等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和维修电工鉴定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职业标准开发项目课程。

(三)构建“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专业课程体系

融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为设计起点,反向倒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等;同时以课程目标为设计起点,反向倒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建设特色教材,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挂图、模型等教具。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融入成果导向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以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和终点构建“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课程体系,完成所有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工作。

全面推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依托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单元,推进教学流程改革;通过真实的案例、真实的项目实施,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四)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企业实践、项目研发,国内外进修,聘请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要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专业前沿技术、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能引领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内专业带头人具体培养措施为:企业兼职、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实验室建设,参与工业机器人产品及技术研发,参加机器人技术及应用高峰论坛,派送国内外进修,主持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

2.骨干教师培养

骨干教师是教师团队中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与总体水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培养措施:参加ABB、KUKA等企业新技术培训、参加技师培训,分批派到国外进修学习,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建设、教材的编写、指导毕业设计、对外技术培训任务,参加应用性科研项目。

3.“双师素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基地建设:与黑龙江工业机器人企业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基地培训、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参与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实验实训室建设,承担项目化课程教学等途径,提升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双师素质。每年安排1名教师到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年安排1名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黑龙江工业机器人企业共同建设兼职教师储备基地,构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的制度保障体系,制定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与质量。对聘用的兼职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带,使兼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管理要求,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建立由企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聘请黑龙江工业机器人制造及应用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科技活动指导等;每年聘请兼职教师从事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指导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

5.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成立科研工作团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校企共同成立科研工作团队,联合企业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训练中心优质资源,面对社会开展职业技能证书培训项目。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年社会培训数不低于100人次,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 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2] 孙 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2).
[www.001lunwen.com/help/48912.html 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