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毕业论文 > > 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分析
经济毕业论文

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分析

摘要:厂商理论论文经典推荐10篇之第六篇: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分析 摘要: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起源、性质、边界与产权结构等的认识有重大不同, 但都构筑了庞大而系统的分析体系。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借鉴西方经
关键词: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分析,

野人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千热网

厂商理论论文经典推荐10篇之第六篇: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分析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起源、性质、边界与产权结构等的认识有重大不同, 但都构筑了庞大而系统的分析体系。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 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成分, 有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文章认为, 理论体系完善应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发展的新范式、企业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企业规模和内部结构的分析等要与当今中国国情相适应, 更好地指导中国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关键词:企业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比较;     Abstract: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origin, nature, boundary and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but they all construct a larg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system.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enterprise theory between Marxist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we can lear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position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enterprise theory,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perfect and develop Marxist economics enterprise theory.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oretical system improv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w paradigm focus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ong-term analysis and short-term operation; th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of social economy have the relationship of dialectical unity, as well as, the firm scale and th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hould be adopted to the reality of China, and better guide China to promote the reform process of mixed ownership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     Keyword:     enterprise theory; Marx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comparison; 厂商     企业理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体系各具特色。二者虽然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有重大区别, 但在关注焦点、基本因素等方面又有关联之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无所不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因此, 对两大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以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为指导, 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成分, 为我国企业改革服务,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 以劳动人道主义为研究立场, 以在整体和社会的制约中研究人、并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即“社会人”等人性假设为前提, 以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为研究思路, 主要采用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逻辑—实证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马克思没有对企业下过定义, 但是他系统阐述了企业起源与制度形态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经济学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社会分工形式相对比较简单, 市场交易费用很低, 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或减少生产成本, 故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古典企业的起源问题相当有说服力 (何维达, 1998) 。     (一) 对企业的起源、规模或边界等问题的历史分析     马克思基于对具有资本主义典型形态的英国的实证分析出发, 从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分工与协作角度, 以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为线索, 分析了资本主义企业起源的条件和发展轨迹。马克思提出, 企业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认为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起源均有两种方式, 即因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的地理分工和因专业化导致的社会分工。对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而言, “后一类分工以第一类分工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 1979) 。他认为协作因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成为企业产生的起点, 雇佣劳动和资本集中在同一资本家手中是企业产生的基础, 劳动力成为商品和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是企业产生的现实条件, 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张宇、孟捷、卢荻, 2002) 。总之, 马克思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 认为企业的出现通过分工和协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系。     马克思基于资本的视角, 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要有建立在资本积累上的个别企业分工协作引起的规模扩大、个别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制三种基本方式 (马克思, 1975) 。技术、分工、协作、劳动力、资本、竞争和利润等因素导致企业规模和制度的变迁,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与相互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集中成为企业规模扩大的基本条件。技术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追求更多利润的刺激是企业规模扩大的原始动力。企业规模的最大边界是整个行业的产品由一家企业组织生产。但马克思认为, 厂商规模的扩大受到资本家的自有资本规模、资本家获取信贷资本的能力、生产的技术基础和分工发展程度、资本家及雇佣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资本的平均利润率、社会对产品的需求规模等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 1975) 。一方面, 集中化使企业规模缩减;另一方面, 生产规模缩减和产品供给减少, 导致价格上升和利润增加, 会吸引新资本和劳动力进入。所以, 集中很难彻底实现。因此, 企业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这些限制条件之间的博弈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二) 对企业本质、职能、费用等问题的逻辑说明     企业作为资本生产、再生产以及经济利益的载体, 从生产力角度看其主要经济职能是生产商品, 还是基于劳动分工及协作的技术性组织,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是以契约为纽带连接、具有科层等级结构特征的、反映资本剥削及雇佣劳动关系的制度性组织 (马克思, 1975) 。这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性质的论断。企业不同于市场之处在于企业具备组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功能, 企业的生产职能是其首要职能,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追逐剩余价值是其另一职能, 二者均属于生产力范畴, 同时企业又处在一定社会制度中, 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说, 企业的职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还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 阐述生产性企业、商业性企业和金融性企业在生产、实现和分割剩余价值方面不同的特殊职能, 通过系统考证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阐述了资本主义企业以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为代表的各种费用, 其中前者是企业资本在生产领域流通所消耗的费用, 后者是企业资本在流通领域循环所消耗的费用。而流通费用又包括工人工资、保管和运输等费用 (程恩富, 2002) 。     (三) 对企业的动机、产权结构等现实形态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强调竞争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由此决定企业的动机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剩余价值。他认为来源于剩余价值的积累是资本家特有的行为。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家的消费, 指出人并不限于是其所处阶级的代表, 制度多样性会导致资本家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发生变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家和工人两大经济主体的系统考察, 深刻剖析了企业内部的权力关系即产权结构的特点。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没有对产权做明确界定, 但是多处提到了“所有权”, 包含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及收益权等广义的产权和某一单一权力的狭义的所有权两个层面。马克思基于资本支配劳动角度研究企业问题, 指出资本与劳动的产权关系是企业内部最主要的产权关系。企业产权的产生以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和劳动力归劳动者所有的产权的分离和明晰为前提, 以资本产权的优势地位和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商品的产权关系的非对称性为实现条件 (马克思, 1975) 。     马克思还立足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析了企业内部资本产权结构的变化, 将重点放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方面。简单协作阶段企业规模小, 资本家利用自有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是合一的。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时期, 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股份公司出现后, 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个别资本演变成社会资本, 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进一步分离。而且, 为应对企业内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也日趋复杂化 (马克思, 1975) 。     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是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且, 产权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突破单个资本数量的限制, 实现从单一产权向多元产权、从个人企业向社会企业等的转变。这给企业发展带来正面作用, 也会导致一系列新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以主观效用价值论和利润最大化等为理论基础, 以资本的统治力为研究立场, 以“经济人”等人性假设为前提, 以从减少监督成本、提高效率等团队生产特征为研究思路, 主要采用以边际替代方法指导的假设—演绎—实证的静态分析方法, 阐述企业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西方经济学科学体系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演进过程主要历经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即微观经济正统中对企业的看法) 和以科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理论三个阶段。其中, 第三阶段出现了交易成本、团队生产、委托代理等理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理论、企业网络理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等又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企业理论。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市场交易费用越来越大,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委托代理等问题相应而生, 现代企业理论根植于现代企业发展变化的现实背景。     (一) 对企业的定义、起源、本质等问题的分析     亚当·斯密没有论述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仅把分工作为企业存在的理由, 认为企业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 它的出现起源于劳动分工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且企业规模会受到行业和市场的影响 (Smith, 2014)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亚当·斯密的观点受到质疑, 如企业规模并未随着分工的深化而进一步扩大, 有些反而在缩小, 而且分工有时候甚至会成为生产力提高的阻碍因素 (Klein, 1977) 。     基于技术角度,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 利用最优决策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基于不同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考察生产者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以及相应的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认为企业是“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该理论在假定信息完全和不存在交易费用的前提下, 强调企业的生产功能, 但它忽视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认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只是物质交换和技术选择的过程, 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仅仅是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交换关系, 否认了企业非利润目标的存在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等问题。因其局限性, 新古典的企业理论受到动态演化企业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的挑战。     熊彼特基于创新视角, 提出了动态演化企业理论, 结合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 阐释企业的存在、性质和成长等问题。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 与创新相关的学习、管理、知识、模仿等是关键要素。企业是一个组合, 应从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共同考察企业的存在和成长问题。熊彼特没有明确提出企业理论, 但是重点研究了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与企业成长问题 (Schumpeter, 1934) 。     企业的契约理论由科斯开创, 并由威廉姆森等人得以发展。其中, 科斯最先考察企业起源问题, 他界定企业的本质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补互替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上的资源配置由价格来引导, 企业内部则由权威关系 (即企业家) 实现, 二者均面临一定的交易费用。当通过权威关系比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更能节约交易费用时, 企业自然就产生了。科斯侧重从契约的角度研究经济组织, 从交易费用节约的角度论述企业的起源及性质, 把企业出现的原因仅仅归因于交易费用的节约 (Coase, 1937) 。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还看到了分工协作对企业性质的影响, 把科斯对企业交易性本质的认识推进到生产性层面。威廉姆森提出的资产专用性等是交易费用的主要决定因素, 将企业理论又推进了一步。张五常区分了投入要素交易和最终产品交易的两种情况, 提出企业和市场是契约安排的两种形式, 认为企业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的原因就是以劳动市场契约取代中间产品市场契约 (陈世平, 2009) 。     (二) 对企业的功能、规模或边界、费用等问题的讨论     亚当·斯密的论述已经涉及企业的生产性这一功能,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阐明企业的规模决定以及变化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个“黑箱”, 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确定的。马歇尔认为内外部经济共同对企业的发展起作用, 其中企业家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要素。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企业竞争力减弱和灵活性降低。当企业成长的副作用大于正作用时, 企业逐渐开始衰退。其他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有人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分析企业的规模变动问题 (唐志强、周秀兰, 2013) 。     科斯认为, 组织成本的存在, 是企业规模不能无限扩大而存在边界的原因, 但是科斯没有具体论述企业规模扩大的途径。威廉姆森采用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和外部性等因素, 进一步阐述企业规模的扩张取决于节约交易费用所带来的效率提高 (陈世平, 2009) 。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制度, 认为企业能力的大小决定企业的边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这是企业必备的功能, 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等要素的推动, 企业理论也不断发展。     (三) 对企业的产权结构等现实问题的分析     作为最早系统提出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家, 科斯的产权结构理论要解决计量投入的生产力和计算报酬两个主要问题。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 他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财产权利结构而非经济运行的过程, 采用的是制度分析和逻辑推理方法而非数学分析方法, 重点考察产权结构减少社会成本、克服市场失灵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Coase, 1960) 。     作为对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 钱德勒阐述了现代工商企业的起源和持续增长问题。之后, 威廉姆森在钱德勒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交易成本从组织制度视角对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做了比较透彻的阐述。他认为现代公司产权结构为了实现节约交易费和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必须考虑资产专用性、外部性和等级分解三个原则 (Williamson, 1981) 。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 企业的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模式, 为了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来提高产量, 个人因为合作生产即成立企业组织可以增加收益。但团队生产会产生外部性效应, 因为确定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贡献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会导致“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的发生。这个问题利用市场机制较难得到解决, 所以需要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 协调并监督每个成员的工作。为了提高监督效率, 应赋予监督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这样会提高监督者的收益和团队成员的生产效率。     基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视角, 詹森和麦克林等人创立了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归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 而经营权归不具备剩余索取权的经理等管理层支配。二者追求目标的差异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企业所有者也就是委托人需要设计一种机制来激励和约束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 以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胡融、刘夏薇, 2014) 。     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作为一种理论发展的两种模式,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并非完全对立存在的理论体系, 二者存在一定共性, 如研究的起点和重点都立足企业组织内部。马克思经济学也同西方经济学一样, 对企业内部的“剩余权利”安排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基于时代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等差异, 二者的内容和结论也有所差别。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继承和吸收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精华, 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之处, 可为我国国企改革和企业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理论体系完善应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发展的新范式     马克思构建了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最早认为企业是分工的产物, 后来又把企业看作生产函数, 再后来又把交易费用、制度、环境、知识、管理等要素纳入理论体系, 从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发展到现代经济分析范式。但其缺乏对很多经济现象本质的分析, 如企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和外部市场环境的本质区别等。马克思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以开放的视野和全面的科学性来阐述企业发展变化中的各种问题。因此, 要以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为指导, 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成分, 对企业的行为、规模和内部结构等问题进行分析时, 不但要阐明企业制度长期演变的趋势和基本规律, 还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变迁规律的归纳, 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发展的新范式 (宋宇, 2010, 2011) 。     (二) 企业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许多问题进行了表面分析, 而马克思对企业行为的多种表象问题进行了本质阐述。例如, 马克思明确提出企业性质具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企业的生产职能是其首要职能, 属于生产力范畴。同时企业又处在一定社会制度中, 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说, 企业的职能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而西方经济学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研究企业内部结构问题, 但是也强调从组织形式角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内部的资源配置不是权力关系, 而是委托代理等关系, 通过激励和约束代理人, 可以提高所有者的收益,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宋宇, 2010) 。     (三) 对企业规模、内部结构的分析等要与当今中国国情相适应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企业规模扩张的根本原因的论断, 阐明了问题的本质, 但对成本-收益核算层面有所忽视, 缺乏对企业规模具体因素的考察, 在解释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张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何维达, 1998) 。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 对企业规模的变化应注重降低成本、关注企业边界的虚拟性等层面。从总体上看,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涉及面广泛, 但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更注重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现实问题, 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两大企业理论均根植于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体制的私有制是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基础。而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只要客观评估个人利益及团体利益的共同和差异, 就可以发现目前员工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各类利益主体、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间的矛盾具有现实性及一定的合理性。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目前推进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启示:第一, 明晰并确保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平等性地位, 兼容各类公有及非公有资本、私人企业主和外资股本、企业普通员工的股本等, 依据资本市场规则获取合理的资本保值增值利益, 推进各类资本的取长补短和良性互动;第二, 以市场化为导向加速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 匹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逐渐摆脱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和经营中的行政化模式, 回归企业的本质;第三, 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 大力吸收各类技术、资金和人才参与改革, 既可以加强民众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又能够提升民众对改革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楚序平, 2016;常修泽, 2017;李笑一, 2017) 。综合来看, 立足国情, 借鉴发展本土化的企业理论是一个挑战, 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世界三大潮流与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基于全球视角的相关性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7 (8) :57-63.   [2]陈世平.基于企业理论视角的中建五局战略规划[D].中南大学, 2009:4-13.   [3]程恩富.西方企业理论的意义、误点及与马克思企业理论的比较 (下) [J].韶关学院学报, 2002 (7) :35-40.   [4]楚序平.关于国有企业“十三五”时期改革发展的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 2016 (3) :20-22.   [5]何维达.马克思与科斯的企业理论之比较[J].当代财经, 1998 (3) :21-25.   [6]胡融, 刘夏薇.纵观企业理论变迁史[J].价值工程, 2014 (28) :178-180.   [7]李笑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改革与战略, 2017 (10) :188-190.   [8]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74-175+190-191+209-217+362-386+464+640+686-688.   [9]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03.   [10]宋宇.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5) :13-17.   [11]宋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理论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 2011 (1) :34-38.   [12]唐志强, 周秀兰.一个企业理论的研究综述--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J].北方经贸, 2013 (3) :18-20.   [13]张宇, 孟捷, 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320-325.   [14]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s, 1937 (4) :386-405.   [15]Coase 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Economics, 1960, 3 (4) :1-44.   [16]Klein LR, Glickman NJ.Econometric model-building at regional level[J].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 1977, 7 (1-2) :3-23.   [17]Schumpeter J A.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Bloomsbury Business Library-Management Library, 1934:61-116.   [18]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J].Oup Catalogue, 2014, 35 (25) :115-126.   [19]Williamson O E.The Modern Corporation:Origins, Evolution, Attribut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1, 19 (4) :1537-1568. 点击查看>>厂商理论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王陕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J].改革与战略,2018,34(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