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古代文学论文 > > 李清照词中有关“愁”的隐喻研究
古代文学论文

李清照词中有关“愁”的隐喻研究

摘要:摘要: 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点缀语言的手段。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词人李清照在表达相思之愁这一感情时,基于心理相似性而产生了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基于物理相似性又激发了词人
关键词:李清照,词中,有关,隐喻,研究,摘要,认知,语言学,学者,认

70岁奶奶搜救员,银魂国语版全集高清,郑伟平

  摘要: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点缀语言的手段。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词人李清照在表达“相思之愁”这一感情时,基于心理相似性而产生了“‘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基于物理相似性又激发了“词人是花”这一概念隐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情感隐喻;李清照;概念隐喻

  1、前言

  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作者或说话者在表达时为了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经常把它隐喻化,如,吓破了胆等。因此,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从隐喻视角来研究关于情感隐喻必不可少。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周红(2001)、文旭(2004)、谭业升(2006)、陈家旭(2007)、罗玉枝(2008)、吕英莉(2008)等。也有学者作了关于李清照词隐喻机制的研究,但目前对李清照“愁”的研究还不系统,本文在参照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选录的李清照十二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李清照词中“愁”隐喻概念化的组织系统。

  2、隐喻

  2.1认知隐喻观。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认为字面语言才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则是派生的,次要的;隐喻不过是添加在语言上的装饰,一种“附属物”(周红,2000),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不单纯是词或语言表达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概念问题,即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另一个概念的问题,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隐喻是基于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人与听话人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或关系”(文旭,2004)。

  2.2情感隐喻。基于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相似性,人类在情感表达上共享着很多概念隐喻,如,(1)情感是物体。如,他们非常珍惜他们之间的友情。(2)情感是的液体。如,他心潮澎湃。(3)感情的主体是易碎的物体。如,她心碎了。“(4)情绪稳定是平衡。如,他心里不平衡。(5)心情的稳定是与地面的接触。如,她心神飘忽不定。(6)情感接近是身体上的接近。如,母亲去世的消息对他打击很大”(谭业升,2006)(1)“情感是物体”是最抽象的隐喻,(2)到(6)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日常对话中这些情感隐喻俯拾皆是,人们在使用时甚至察觉不到它们是隐喻,这类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常规隐喻;另外一种隐喻是新奇隐喻,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新奇隐喻被公众接受后会逐渐转化为常规隐喻。

  由于人类体验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对愁或悲伤的表达,也存在很多共同的有关愁的概念隐喻。如(7)“SADNESS IS DOWN如,这几天他情绪很低落。(8)SADNESS IS DARK如,She is in dark mood.”(罗玉枝,2008)(7)体现了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组织起来的。方位性情感隐喻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源自人类身体对基本空间方位的体验,如,人在愁闷时会提不起精神来的生理体验。这些方位性隐喻词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喜悦”为“上”,反之为“下”。

  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英汉语在一些表愁或悲伤的概念隐喻中也存在差异:“在汉语中,我们有SADNESS IS PAIN IN HEART这个概念隐喻来表示悲伤。如:他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后心如刀割。”(罗玉枝,2008)在英语中用心里的疼痛映射心情低落的现象却不多见;但由于特定的文化模式,英语中“愁闷是蓝色”却是汉语中所缺失的隐喻现象;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中更多的用人体的具体器官表达愁闷悲伤,如:“她的心都碎了”(罗玉枝,2008)。

  3、李清照词中关于“愁”的隐喻

  根据Firth对“语境”概念的分类,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言语语境,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情景语境。在诗词中,词人将自身独特的感觉和意义相融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构建一个语境,即理解诗词中隐喻的言语语境。李清照的生平也为我们分析理解其词中的“愁”提供了情景语境。对“愁”的表达,既有上文提到中的常规隐喻,又有基于中华文化模式和表达需求而产生的新奇隐喻。

  4、李清照关于相思之愁的概念隐喻

  4.1自然环境映射“愁”――基于心理相似。基于心理相似,李清照借用对环境的感受的描述,从始源域映射目标域,用可感知的自然环境作更抽象的“愁”的语言外衣。如始源域:自然环境(温度低季末;花落黑暗;萧条风雨;水)映射李清照词中的目标域:相思之愁(心冷,凄凉;青春流逝;孤独)。词人不着一个“愁”字,却将“愁”的情感氛围营造出来。由于中国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常寓情于景,也易于读者理解,可以归入常规隐喻的范畴。本文从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摘录了李清照婚后表达相思之愁的词句,下面摘抄的句子具体呈现了“相思之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香冷金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红藕香残绿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绿簟秋》);“萧条庭院”“被冷香消新梦觉”“又斜风细雨”“楼上几日春寒”(《念奴娇・萧条庭院》);“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点绛唇・寂寞深闺》)。词人借助夜的凉、炉的冷、花的谢、水的逝、春的亡等使人产生凄凉之感,既提供了凄楚的氛围,又基于相似的心理感受,用环境映射自己“愁”的情感。

  4.2用“花”映射“词人”―基于物理相似。基于“感情的主体是易碎的物体”这一常规隐喻,词人李清照借用花的状态写人的境况,从而隐喻“愁”的情感。花在李照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中,所收的十二首李清照的词中有九首词中写到了花。由于花和人有物理相似性:词人从始源域花(发芽、成长、绽放、凋谢、纤瘦、枯死):映射到目标域词人(出生、成长、青年、衰老、消瘦、死亡),如:“几点催花雨”(《点绛唇・寂寞深闺》);“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红藕香残绿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绿簟秋》)。

  从第一句和第三句可以看出,词人在借用凋落的花来表达相思之愁的词时,借写菊花的瘦弱外形喻指词人自己因思念丈夫而日渐消瘦。在中华文化中,花是作者们常用到的意向,一些花类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品质,如梅花有坚贞不屈的品质,这种人赋予给它们的特征反过来又可以指人的特征,这叫做“深源认知机制,即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菊花在中华文化模式中既有清高的品质,又有孤独无助的特点,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建立在心理相似性和物理相似性的基础之上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认知隐喻观为理论支撑研究李清照“愁”的隐喻,我们发现词人李清照在表达“相思之愁”这一感情时基于心理相似产生了“‘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基于物理相似性激发了“词人是花”这一概念隐喻。

  参考文献

  [1] 陈家旭.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

  [3] 罗玉枝.文化模式与英汉情感隐喻差异[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

  [4] 谭业升,沈少剑.英汉情感隐喻系统与对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

  [5] 文旭,罗洛.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6] 周红.情感隐喻共性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