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
历史学毕业论文

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摘 要: 朝鲜战争已结束60余年,国内外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针对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原因按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围绕中国国家利益;从地缘与战争实况;中、苏、朝关系及中美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出兵,决策,主要,因素,分析,朝鲜战

调教性感美眉,疯神封魔传v2.4最终版,花柳症

  摘 要:朝鲜战争已结束60余年,国内外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针对毛泽东出兵朝鲜决策的原因按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围绕中国国家利益;从地缘与战争实况;中、苏、朝关系及中美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决策的主要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同时对《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中的部分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进而得出更加客观和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

  关键词:毛泽东;中美关系;抗美援朝

  中苏关系史、国际冷战史专家沈志华教授在《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中提到,以往对于中国出兵动机的考察,历史学家已经做过很多推断和论述,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看法认为毛泽东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东北的工业基地,免除反动势力的威胁,中国必须进行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争;另―种看法认为毛泽东的举动主要是出于革命的信念和意志,极其渴望战胜美帝国主义的激情,并以此作为继续革命的动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手段。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应该说毛泽东对出兵朝鲜的考虑的确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出于某一方面的考虑,但也不是这两种因素的简单综合。

  但若要究其主要因素,笔者个人认为,第二种看法虽有其合理性,但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制定重大战略政策主要还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开国第一任领导人,纵然有坚定的革命情结与独特的个性,但其革命情结与个性还是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而中共中央最终做出出兵决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体研究讨论至少召开了三次会议才做出的,是集体决策的结果。虽然毛泽东在党内已具有极高的威望,但这时毛泽东的作风还是比较民主的。如,薄一波在其《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专门指出:“建国初期,毛泽东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很谨慎的,对不同意见也很尊重”[1],并以新区土改保存富农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为例加以佐证。

  我们是否可以反推一下,若中国没有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最坏的结果可能是由美国控制整个朝鲜半岛,金日成政府有可能流亡中国东北。那么,金日成政府将成为在中国境内影响中美关系乃至国际局势的定时炸弹。朝鲜半岛、日本在美国影响下将针对中国形成围攻之势,直接影响东北乃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安全,中国在外交、国防安全等重大方面将处于被动局面。仅依靠苏联的力量并不能保证新中国长期的和平稳定,中国一乱,社会主义阵营也将经受重大打击。朝鲜保持独立,可避免中美在东亚地区的直接对抗,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带”,也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与壮大。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朝鲜半岛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不可小觑。由此,笔者个人认为影响毛泽东抗美援朝决策的主要因素围绕国家利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缘与战争实况

  1949年6月25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率先越过三八线对南朝鲜发动武装进攻,形势尚好;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成功实施登陆,切断了深入南方的朝鲜人民军后勤供应线,并顺势向东、向南反击,朝鲜战局发生逆转。10月1日,韩国军队越过了三八线,局势的严峻程度升级。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英、澳等八国提案,正式授权麦克阿瑟用武力强行“统一朝鲜”,美军在开成地区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对于中国而言,三八线乃是中国的最低底线,有如彭德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美军一过三八线,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至此,美国终于改变了原来的战略目标,把恢复朝鲜半岛原状的目标弃置一旁,把“遏制苏联力量的扩张”转移到了“推回”共产主义,军事统一朝鲜半岛,并称“平壤将成为第一个被解放的铁幕首都”,其不断膨胀的野心昭然若揭。

  就地缘角度而言,中朝边境线长达1334公里,朝鲜西北及北部与中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南部又直接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南朝鲜(今韩国)接壤,在地缘上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带”。而中国东北地区北接苏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有较为优越的重工业基础。东北的安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若对朝鲜战事置之不理,战火一旦燃烧至鸭绿江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整个东北边防军将会被吸住,南满电力将受控制。”①事实上,美国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就开始了,其派第七舰队向台湾海峡出动,侵占中国领土台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既定部署,对中国内政公开干涉。美国甚至还将战火从朝鲜烧到了中国东北,派出B-29重型轰炸机和其他作战飞机,对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安东、辑安等地进行频繁的轰炸和扫射,炸毁建筑物、工厂及车辆,炸死炸伤中国平民,袭击正常行驶的商轮。从十月起,美国还派飞机袭扰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等地,大有将战火从中朝边境进一步扩大之势[2]。

  另外,随着美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和向鸭绿江边的推进,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也蠢蠢欲动,密谋针对新中国政权的武装骚乱,破坏交通线,制造暗杀等恐怖事件,试图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台湾的军事力量相勾结,里应外合颠覆共产党的政权。种种事实让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不得不坚定了抗美援朝的决心。

  二、巩固中、苏、朝关系,稳定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

  中、苏、朝关系复杂,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也是毛泽东所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0世40年代末,毛泽东曾被斯大林视为半个铁托,斯大林对毛泽东一直有怀疑,认为其不是“国际主义者”,而是“民族主义者”。二战以后,苏联进入与美国的冷战时期,为了全面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苏联非常需要有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来作为保证其远东安全的屏障,同时也是其对美国政策和实力进行试探的工具。虽然中苏之间在参与朝鲜战争问题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双方在目标与基本要求方面又存在着分歧。斯大林担心若苏联直接干预朝鲜战争,将对美苏关系造成严重后果,但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又会迫使其失去在远东的安全利益。更何况朝鲜半岛的动荡不仅会影响到苏联的安全,它对中国的影响最为直接。中国参战对苏联来说无疑是解决朝鲜问题的最佳方案。毛泽东最终力排众议,做出出兵朝鲜的决策,化解了中苏同盟在形成之初的危机,并取得了对苏关系的主动。毛泽东不止一次谈到过,“斯大林是什么时候对我们比较放心了呢?”那是在我们派志愿军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之后。我们军队过江一打,他放心了,觉得我们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是真正的共产党了……”[3]试想,若中国不出兵任由美国掌控战局,战火一旦成规模燃烧至东北境内,不能保证苏联不会以保护东北为由重新加强对东北的控制,中国或许将会回到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前的局面,即中国失去对大连、旅顺、中长铁路的完全自主权,而这一点是毛泽东十分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