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 >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

摘要: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对当前形势下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方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新教育,思考,摘要,当代,学生就

中金公司黄洁,定远,公主志官网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对当前形势下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方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新教育;就业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 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0 周年大会讲话中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创新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对青年锐意创新给予了希望。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在中国加入了WTO 以后,将遇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本科创新人才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为此,笔者从一个学生的角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开展并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研究。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 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土木工程的专业领域内,有很多高新技术,同时又和人文学科交叉相连,因此对于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比较高,面对的工作环境, 工作对象也较为复杂,因此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一、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教育。

  何谓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即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而这种创造性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就是在上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强调专业教育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质以及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级人才, 突出土木工程行业技术特色,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专业教育。

  现代土木工程建设需要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首先,现代工程很多都是十分复杂的工程,且涉及到诸多领域,因此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而且还要能协调来自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居住水平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住房和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安全、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和建设更为便利的交通设施,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追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在设计和施工中, 具有创新理念, 敢于不断推陈出新, 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因此大学领导和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除了使学生掌握较高层次和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外,又要具备专业技能和胜任实际工作的本领;既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开拓进取的能力,又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再次,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的需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现状分析现将我国工程建设面临的环境分析如下:

  1. 国民经济发展使土木建设事业更加繁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是由建筑业和相关产业来完成的, 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增长点。特别是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 中央出台了十项扩大内需的政策, 其中首先就是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增加的投资将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灾后重建, 同时加快一批在建和新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随着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 必将带来土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

  2.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使土木工程行业面临新的课题和形势今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据此,我们国家的相关政策,如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管理等,也要有很大变化和一些新的更高的要求。

  3. 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出现, 将使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智能建筑、城市地下交通、海底隧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结构抗震、定向爆破、设备整体吊装、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技术都将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必将发生更大变化。

  4.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土木相关行业体制改革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会朝着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5.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使土木工程行业面临新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 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产业国际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国家对非国有资本参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已逐步放开。现在国外企业、资本、人才都要进入我国, 我们也有打出去的任务。但现在别人进来容易, 我们出去比较难,这是因为我们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适应能力也比较弱。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是解决人才的问题。

  以上是土木工程领域面临的形势, 它对土木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但与之相对应的, 却是我国不容乐观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形势。一是教师学术水平普遍下降; 二是教育正迅速演变成一种高收入的产业;三是教育界的改革严重滞后,我国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多为系、专业、教研室这种结构形式,把课程看成是课堂、教材、单向的讲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单一的考试, 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仍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在这样教育形势下培养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就一定要坚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探索

  无论任何创新, 其关键还是创新主体———人的问题。没有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适合21 世纪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现有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影响, 必须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样才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并查阅相关资料,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 要注意抓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除了强调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外, 更应当特别注重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任务,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以及当今国内外在房屋、道路等专业方向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状况, 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新生一进校就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奠定基础。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全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和环境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 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法。提倡因人、因材施教,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的方式传授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批判式学习。要坚决破除原有的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旧教育观、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还要努力创造新的学校文化, 营造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建“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倡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3.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和方法在教学中应当选用能反映土木工程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的教材,并且必须对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改革。评价时,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考试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应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答案的内容。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中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是创新素质教育和培养不可缺少的。课外创新活动能有力地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设立“土木工程系大学生创新科研中心”设立“土木系大学生科研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参与科研和创业活动,进行探索、研究,以丰富实践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锻炼交流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科技前沿,而且可以学到科研和思维的方法,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类似于“企业定制、订单式培养模式”,即校企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将教学的实践环节延伸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参与实施并完成部分培养任务, 学生在保证本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圆满完成的同时, 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投入到企业的工程基地, 及时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土木类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就业关系的探讨

  本科生就业难的窘境是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昔日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而今面临着无法就业的现实难题,我们也在思索着,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对新形势下教育提出的要求,而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和带领学生走创新成长的道路,使学生在创新中成长,在创新中成才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怎样把创新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立荣.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研究[J].创新人才培养,2004(4).

  [2]蔡德民.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熊建设,王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