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蜡祭尸舞“四片瓦”考
舞蹈论文

蜡祭尸舞“四片瓦”考

摘要:【内容提要】 本文从四片瓦舞演出的特定时间、表演形式、舞蹈内涵,以及它与古代蜡祭八农神的特殊民俗文化联系入手,运用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论证了该舞蹈是蜡祭舞蹈。 【关 键 词】舞蹈/四片瓦/考证 陈荣,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
关键词:蜡祭,尸舞,四片瓦,内容提要,本文,片瓦,演出,定时间,表演

赛尔号临字真言,佩迪拉,六彩网

  【内容提要】本文从“四片瓦”舞演出的特定时间、表演形式、舞蹈内涵,以及它与古代蜡祭八农神的特殊民俗文化联系入手,运用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论证了该舞蹈是蜡祭舞蹈。

  【关 键 词】舞蹈/四片瓦/考证

  陈荣,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馆员。

  “四片瓦”舞蹈是流传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西、黄东行政村的传统民间舞蹈。舞蹈之名源于表演者手握的、用骆驼骨头制成的四片瓦状的道具。从这个民间舞蹈所蕴藏的古老文化信息来看,它有别于古代曾有的以及现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俗中青蛙与祈雨等相关的文化内涵。笔者通过对古代迎尸祭拜礼俗的研究,认为该舞蹈与古代的蜡祭活动有关,因此该舞蹈也可称之为蜡祭舞蹈,它出现于民间蜡祭礼俗中的时间最晚也在北宋以前。

  一、“四片瓦”舞内涵思想辨析

  “四片瓦”舞是一个由多人参与表演的群舞。每年春节期间耍社火时,黄西、黄东村都会有“四片瓦”舞的表演。舞者,脸部都画有青蛙的形象图案。具体做法是以人的鼻子为基体,画出青蛙的身体,鼻头被画作青蛙的头部,鼻翼两侧及嘴的上部画蛙的前肢,眉的部位对称画着青蛙的两个强有力的后腿;一个立体的惟妙惟肖的青蛙脸谱画在了演员脸上。

  舞者手握的道具,过去是以骆驼骨制成,宽约2.5厘米,长约10厘米;因为是以骆驼的腿骨磨制,故道具形似瓦的特点。为什么采用骆驼的腿骨作为舞蹈的道具?笔者访问了两个村的几位老人,回答都是:“骆驼的骨头敲打起来声音响亮”。也就是说因为骆驼的腿骨骨质密,敲击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现今骆驼的骨头不易找到,人们便选用了材料易得,并且同样也能发出清脆响亮声音的竹片作为道具。

  表演时,舞者的舞蹈语汇大多模仿青蛙的蹲跳、游动、鸣叫等最能表现青蛙形体特征和行为语言的动作编排队形,随着身体的舞动,手中的瓦状道具敲出了阵阵的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似无数只青蛙跳动在田间,为人们消灭危害庄稼的昆虫。

  对于青蛙的崇拜,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春秋繁露》:“春旱求雨,取五虾蟆”。《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引唐朝章孝标的诗:“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同书卷一八五《蟾蜍部》:“虾蟆群聚,从请天雨,云雷连集,应时辄下,得其所愿”。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代先民观察认识到下雨前田野里会传来蛙的鸣叫声,以及“虾蟆群聚”等先兆,他们发现青蛙与下雨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我国现今的民族民俗活动中也有这类的事象。在广西西部的东兰、巴马、凤山、河池、天娥等县的壮族,每年有欢度蚂拐(青蛙)节的风俗。当地壮族群众认为青蛙是雷神的儿子。通过对青蛙的祭祀,跳青蛙舞取悦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人口繁衍兴旺。纳西族认为龙和蛙都主管雨水,祭龙时也要祭青蛙。普米族称青蛙为“舅舅”。认为青蛙有灵性,是由水龙变来的,主管雨水。人们不能伤害青蛙,遇到青蛙要敬而远之,否则会招来雷击、天旱。上述资料都说明壮族、纳西族、普米族崇拜青蛙与祈雨有关。

  但是,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民俗和现今汉族较为普遍的民风习俗中,对青蛙只是表现出一种动物崇拜的敬畏思想和禁忌的做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雷神、雨神的崇拜,是以龙、雷公、石斧、鼓等神或圣物所代表,把青蛙供为祭祀的雷神、雨神的民俗颇为少见。

  社火活动是汉族在春节节庆期间进行的传统文娱活动。它是由古代开展的一系列祭祀活动连续进行形成的变异民俗事象。它主要是由古代的迎春礼俗、以及逐傩驱疫的仪礼、蜡祭仪礼等构成并发展变化而来。在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黄东村,当地民间关于“四片瓦”舞的起源,既没有神奇的传说,也不知道创编这个奇特民间舞蹈的编者是谁,以及传承的历史渊源。但是黄西、黄东村的村民普遍认为:因为青蛙能消灭螟蝗虫害、保护庄稼、有益于农作物的生长。演“四片瓦”舞是为了保佑农家“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村民们对于“四片瓦”舞表达的意愿,其实质是这个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它有别于广西壮族跳青蛙舞是为了取悦雷神、期盼风调雨顺、人口繁衍的民众意愿;它是因为青蛙能吞食虫类、保护庄稼,所以才被作为祭祀的“神祇”迎接而来接受人们的祭拜。村民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的思想,以及他们虔诚地进行舞蹈的活动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祈福报功迎而祭之的活动是一脉相承的,舞蹈所表现的思想根源,是古人在《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的、先秦时进行的蜡祭活动中“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的思想内容。

  而且,自从西汉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指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运用政权强制的力量,“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术取得独尊的地位。历代封建王朝也尊崇儒家学说,以儒家思想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古代的人们一直遵循着不忘恩而报是仁,有功必报是义。所以对保护和发展农业有功、有恩的神灵,人们是“迎而祭之也”。“四片瓦”舞就是古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产生出的民间舞蹈,它与古代的蜡祭活动有关。

  二、古代的蜡祭仪礼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也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这段文字给我们记述了西周时期天子进行蜡祭的时间、对象和目的,并且告诉我们蜡祭始于“伊耆氏”、还描述出蜡祭者身着的服装、手持的用具所表达的意义。“天子大蜡八”。郑玄注:“蜡祭有八农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礼记·郊特牲》记载的蜡祭对象是“先司、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等八神,与郑玄的八农神相对照,八神中没有昆虫,而猫虎各算一神。无论是《礼记·郊特牲》的记载,还是郑玄对蜡祭八神的注释,蜡祭的八农神皆与农业有关。先啬是农业的首创者;司啬是前代主管农业的;农、郑玄注曰:“农,田畯也”。田畯即古代教民种田者,即农官;《诗经·豳风》“七月”一诗中就有“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的文字。邮表畷是在井田的疆界处农官督促百姓耕种所住的房屋。猫、虎因其食田鼠和田豕,保护农作物而受祭,坊,就是堤坝,用于蓄水、障水而受祭;水庸,就是沟洫,用于受水、泄水而受祭。总之,“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古人认为“万物有功加於民者,神使为之也,祭之以报焉”。因此在祭祀万物之神时,古人创造了蜡祭这个仪礼,并配以八个农神来祭祀。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对于万物神灵,以及对农业的发明和管理有功、保护和发展有恩而配祭的八个农神,人们是以“迎其神也”而祭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