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
舞蹈论文

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

摘要:[摘 要]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具有着非常高的训练价值,其在身体训练方面、文化体验方面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训练意义。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典型组合《库玛拉》的形成背景、结构设置出发,分析在组合的训练中颤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和训练意义,最
关键词:藏族,舞蹈,训练,意义,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有着

中创生态仪,李阳疯狂英语视频,金称网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具有着非常高的训练价值,其在身体训练方面、文化体验方面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训练意义。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典型组合《库玛拉》的形成背景、结构设置出发,分析在组合的训练中“颤”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和训练意义,最后以小见大,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的教材构建浅析中看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 “颤” 《库玛拉》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和整理方式的探索,确定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材整理模式,鼓励教员进行田野作业。逐渐形成后期以汉、藏、蒙、维、朝为核心的五个民族的教材。并且前后多次聘请民间艺术家冯国佩、索纳扎西,以及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李瑞林、朴容媛等人,整理出汉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四套民间舞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民间大采风开始的,从1954年2月的“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到1954年9月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又到“***”,最后到招收北京舞蹈学院学院首届中国舞教育系民间舞专业本科生,再次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来到学校进行授课。一步一步的,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而在这一阶段由各位老师所编创的组合、采风所学的组合以及剧目片段,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形成的主要来源。

  一、北京舞蹈学院对于藏族舞蹈中“颤”的意义总结

  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地区,那里长期缺氧,昼夜温差也很大,所以可以说从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阻力。藏族人民是一个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民族,藏传佛教深深的烙印在每个藏民的心中。所以说,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因素,造就了藏族民间舞的中“颤”的风格特点。“藏族民间舞蹈中,松胯、弓腰、上身微前倾等是常见的基本形象,它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人们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以及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他们跳舞时,这些动作会很自然地体现在舞蹈动作中,使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因素。然而,这些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角度来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种美,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藏族舞蹈,尤其是踢踏舞里面的“颤”的动律是完全符合藏族人民的生活特征的,同时也是他们舞蹈的一种风格性体现。而我们将“颤”提取出来作为训练藏族民间舞的动律元素之一,除了使学生达到训练目的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风格性的留存。舞蹈的风格特征的差异是区别它与其他舞蹈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是没有了“颤”的动律,藏族舞蹈的风格性就会大大的削弱,那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不能够抓住藏族踢踏舞蹈的一个首要核心。

  民族民间舞在这样的一种对传统、典型组合的收集与整理中逐渐提炼出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训练特色,于是,元素教学法就在舞蹈学院的民族民间舞训练中运用开来。北京舞蹈学院的民族民间舞的教学采用元素教学法,以基本体态、脚位、手形、手位及常用手臂动作介绍为基础,再进行单一特定的组合训练。以藏族为例子,由于膝关节的屈伸和颤动是藏族舞蹈最突出的风格性标志,从此处入手解决膝盖的韧性、松弛、延伸的控制能力,以此来掌握藏族民间舞的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舞蹈学院在附中的时候就开始对《库玛拉》进行学习,之所以选择库玛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库玛拉是“踢踏”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组合,它通过膝盖的颤动,以及配合上身的随动,以此来达到对于膝盖柔韧性训练的目的。教材主要选择藏族舞蹈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动作元素作为训练内容,通过选取这几种舞蹈有代表性的组合来掌握藏族民间舞的身体形态和审美风格,来感受藏族舞蹈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以藏族舞蹈动律“颤”为切入点,并以组合《库玛拉》作案例分析,以此来探讨在藏族舞蹈的训练中“颤”动律的教学意义。

  二、藏族舞蹈中“颤”的训练意义

  藏族舞蹈有着非常多样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特性,同时也有很多的民间舞蹈,常见的有:卓、谐、果谐、堆谐、热巴等。其中“堆谐”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踢踏舞”,是一种以膝盖的颤动为动律,并以脚下打点为主的藏族舞蹈类型。它的风格韵味在于,其“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与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显的区别。”②

  由于藏族在地域上分布及其广阔,所以也就造成了藏族舞蹈有着不同的形态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在藏族舞蹈中,“颤”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动律特点,因为它符合了藏族舞蹈在动律上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或有弹性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训练有一种特具个性的能力把握。”③由此可以看出,“颤”是藏族舞蹈当中重要的动律元素之一,所以说,北京舞蹈学院的“藏族男性教材是以踢踏、热巴弦子、牧区舞和青海‘卓’为基础,突出膝部训练上的不同颤动的把握,由膝部以下的外开性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训练体系。”④那么我们在进行“颤”的动律练习时,首先要自然位准备,微微含胸,同时双手自然下垂至身体两旁。做颤膝时,膝盖应放松,重拍向下,同时上身放松,但不松懈。在原地颤膝动律训练好的前提下可以加进一些变化,比如“颤踏步”,即“双脚全脚或踮脚,交替一拍踏地两次,膝盖松弛,配合原地颤膝动律。”⑤以及“颤点步”、“颤跺步”、“颤踹”、“颤端步”、“颤跨步”等等,都是在配合着原地颤膝动律的基础上来进行腿上“点”、“抬”、“跺”、“踹”、“端”的变化。可以说,藏族的许多动作都离不开颤膝动律的构成,那在教材和组合的编排中,或者是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注重“颤”的一个训练目的和训练方式,不仅仅是为后面的众多腿脚上的变化做坚实基础,也是我们训练好藏族组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座房子的坚固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基打的有多扎实;一个大树生长的有多高,同样取决于它的根能扎多深。也只有在藏族基本动律的训练中注重关照“颤”的体态、律动、节奏、要求及变化,才有可能在后来的众多步伐组合中找到藏族舞蹈训练的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