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论山东秧歌的训练价值及功能
舞蹈论文

论山东秧歌的训练价值及功能

摘要:摘要: 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 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
关键词:山东,秧歌,训练,价值,功能,摘要,山东,大秧歌,齐鲁,大地

这个男人感动了中国,入侵脑细胞下载,今日牛夜

  摘要: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

  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政治的局面状况,印证了其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承载着齐鲁儿女淳厚而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本文从山东秧歌的训练价值和功能的角度入手,探析山东秧歌在现今社会中的全新发展。

  关键词:山东秧歌;训练价值;功能

  一、山东秧歌的历史回眸

  山东三大秧歌是齐鲁大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态”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我们国家民间舞蹈中最为绚烂的奇葩,更是当今保留比较完整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三大秧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衍变,透射出山东人民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中经济、政治的局面状况,印证了其鲜明而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承载着齐鲁儿女淳厚而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

  1.鼓子秧歌的历史回眸

  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鼓子秧歌的起源也与之相关。在鼓子秧歌的主要流传地区——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这个区域,经常会有洪水泛滥的时候,洪水肆无忌惮地损毁庄稼、吞噬百姓,造成民不聊生的惨状。生活在这个区域的老百姓,为了制服残暴无比祸害无穷的水灾,与水患张开了激烈的斗争。每次洪灾过后,意志坚强的人们为了重振旗鼓重建家园,感动于灾后重生,情动于衷,情不自禁地拿起棍棒、拎着簸箕,随手拿起锅碗瓢盆撑起雨伞等日常生活用具,欢聚一堂。借此表达对制服水荒、获得丰收、在后重生的喜悦之情。

  2. 胶州秧歌的历史回眸

  胶州秧歌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有马、赵两户人家,他们在逃荒的时候,经常为了维持生存而乞讨,在乞讨的过程中,他们一边演唱地方小调一边进行动作表演——这就是胶州秧歌的雏形,在后来数百年间进一步发展起来。当时的表演形式,奠定了胶州秧歌的基本形式:一方面,奠定了胶州秧歌表演过程中的角色基础,这主要是因为马、赵两姓人家表演的秧歌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孙女、子媳、父母,后来演变为胶州秧歌中的鼓子、翠花、小嫚、棒槌、扇女等角色。另一方面,奠定了胶州秧歌的唱舞形式——艰难的行乞过程中,马、赵两姓人家必须进行或唱或舞的革新,丰富秧歌的表演形式。

  1919 年五四文化运动之后,胶州人刘彩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借鉴京剧“坐科”,挑选有潜质的少年培训表演秧歌,并编配戏剧进行演出,这就是所谓的“安

  锅”。从此以后,伴随着经济利润的不断刺激下,小戏秧歌得以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最为有代表性的是陈銮增创造的“武秧歌”——早秧歌表演中融入武术,与刘彩一脉分庭抗争,各领风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此以后,文、武秧歌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地流传发展起来。

  3. 海阳秧歌的历史回眸

  据史料记载,海阳秧歌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的汉代,在明朝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繁盛时期在清朝中叶。严格说来,海阳秧歌起初是宫廷中的表演形式,是古代祭祀亦或歌功颂的文化遗留。相对于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来说,海阳秧歌仪式性色彩更加强烈、浓郁。从海阳秧歌的人物角色到演出程序,从表演仪式到秧歌剧内容,较于前两者来说,海阳秧歌显得格外内敛、正式,大气、辉煌,但又不乏灵活气质。海阳秧歌源于宫廷,而非民间,最初不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海阳秧歌是透着一定贵族气息的,是大雅的艺术形式。

  二、山东秧歌的风格特征

  1. 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

  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稳、抻、沉、韧”四个字上。“稳”呈现出山东大汉的外在形象,突出山东大汉的伟岸气势;“抻”,则体现的是鼓子秧歌所能呈现出来的内在力量,这是时间上的内在表象,亦即节奏时值;“沉”是对齐鲁大地百姓的内在气质的凝练,它构成了鼓子秧歌的内在气场;“韧”主要体现在鼓子秧歌的“颠步”中,“颠步”能够充分表现出鼓子秧歌朴实、沉稳、厚重、简单的艺术感,通过两脚膝盖的平稳颤动来展现鼓子秧歌的韧劲。

  山东鼓子秧歌完美折射出“鼓”的文化与精神,“鼓”在角色行当中透射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替代的。其角色中的“伞”是“鼓”子的引领人物,在秧歌表演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鼓子秧歌中其它的角色(“花”、“棒”、“丑”等)为了衬托“鼓”的角色,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可见,“鼓”在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是主力军,将山东鼓子秧歌的鼓文化色彩自然而然的描绘出来。

  2.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可以用“拧、扭、绕、推、翻”几个字来概括,民间艺人喜欢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描述胶州秧歌的风格。一般来讲,胶州秧歌的动作主要是以腰为轴,脚后跟随之向外拧转,同时连结腰以及上身各个部位(小臂、肩等)的扭动,带动手与腕的协调配合。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线条也就形成了,在这个动作线条中,“扭”成为最典型的动律。倘若从山东鼓子秧歌“推拉”、“颠颤”、“掏鼓”、“跺地”等动作中展现出的坚毅、遒劲、阳刚之气代表的是山东男性甚至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大概胶州秧歌从“捻地”、“扭步”“抻划”等系列动作中散发出的空灵、轻柔、连韧之美是山东女性,甚至中国传统女性气质形象的最好象征了。

  3. 海阳秧歌的风格特征

  海阳秧歌的的人物角色更具有与观赏性,类似于“王大娘”、“丑婆”、“傻小”等角色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尤其是“锢漏”和“王大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农耕文明中人们的现实生活真性,展现了人们劳动生活的场景和从礼教束缚中获取解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