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参考文献 > >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参考文献 一 [1] 崔松涛.南京地铁张府园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撑替换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4.2:8-10 [2] 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1999.7:312~359 [3] 丁文胜.长条形深基坑开挖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性[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 9 月.12(3):98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崔松涛,松涛,

白鹤滩,甘蓝,前得乐

  参考文献

  [1] 崔松涛.南京地铁张府园车站明挖深基坑支撑替换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4.2:8-10

  [2] 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1999.7:312~359

  [3] 丁文胜.长条形深基坑开挖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特性[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 9 月.12(3):98~99

  [4] 冯海涛. 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120-2012 建筑工程支护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 正俊杰.地基处理技术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 俞斌.深圳美荔园基坑围护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监测[D],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3

  [8] 高旷.奥财大厦基坑支护中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西部探矿工程.2003.29(9)

  [9] 夏明耀.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机理与环境问题对策[J],同济大学学报.1991,19(1):59~66

  [10] 施仲衡.张弥.王新杰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1]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5

  [12] 李相然.沿海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与防灾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2):92~94

  [13] 李相然.张有全.滨海城市深基坑开挖变形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下空间.1998,18(4):228~231

  [14] 杨光华.深基坑开挖中多支撑支护结构的土压力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1998,(6)

  [15] 魏汝龙.开挖卸载与被动土压力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1997,(6)

  [16] 陈书申.经典土压力理论的局限与小变位土压力计算的建议[J],土工基础.1999,(6)

  [17] GB50007-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8] 夏明耀.饱和软粘土固结、蠕变变形和应力松驰规律[J],同济大学学报.***,(3)

  [19] 陈志明.软土深基坑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施工技术.2000 年 9 月.29(9):37~37

  [20] 施仲衡.张弥.王新杰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二

  [1]顾晓鲁等.地基与基础(第二版)。1993.620~635

  [2] Martin Junginger.Andre Faaij.Wim C Turkenburg. 吕斌.海上风电场降低成本前景分析[J].上海电力.2007.(4):429-437

  [3] 施晓春.徐日庆.俞建霖.筒型基础间接及试验研究.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0.12(10):39~40

  [4]何炎平.谭家华.筒型基础的发展历史和典型用途.中国海洋平台.2002.17(6):10~14

  [5]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汶川 8.0 级地震特征初步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6]王成华.孙冬梅.横向受荷桩的 p-y 曲线研究与应用述评.中国港湾建设.Total135.No.2.2005

  [7]林华国.贾兆宏.张立丽.砂土液化判刑方法研究.岩土工程技术.2007.21(2).89~93

  [8]李芳.作为海上风机基础的筒型基础土体液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9]林峰.黄润秋.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条分法的探讨.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4).9~13

  [10]沈玉光.海上风电筒型基础风机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

  [11]陈有顺.场地的地震效应及砂土地基的液化.高原地震.2004.16(1).35~39

  [12]任金刚.王玉芳.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研究方法概述.海河水利.2006(3):51~53

  [13]李敬梅.地震作用下坝基土体液化的判别及有限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4]王大伟.赵艳.初始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