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行政管理学论文 > > 以社区矫正为例非监禁刑的中国实践(2)
行政管理学论文

以社区矫正为例非监禁刑的中国实践(2)

摘要:3、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对象选取的看法。本题所设选项实际均为我国目前规定的可以在社区进行非监禁教育的人员,因此可以算是一道陷阱题。根据答题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未成年犯罪人参与社区的接受度最高,其次是再犯
关键词:社区,矫正,为例,监禁,中国,实践,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人

燃气工程,总裁大叔惹不起,婚姻登记管理条例

  3、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对象选取的看法。本题所设选项实际均为我国目前规定的可以在社区进行非监禁教育的人员,因此可以算是一道陷阱题。根据答题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未成年犯罪人参与社区的接受度最高,其次是再犯罪能力较低的人和本身主观恶性不大的人,对于初犯也有很多人愿意再给他们一个机会。相比之下,曾经有过较为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人接受社区矫正对社会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而此时假释前的风险评估就尤为重要。由于这涉及监狱管理方面的要求而非社区矫正所能及的范畴,在此不多做讨论,但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4、大众难以接受社区矫正的原因。从本题的反馈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我们将在社区矫正的普及过程中面对的难点,主要有:公众对社区教育水平的不信任(40%)、对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感(27%)和对是否能够对犯罪人进行合理惩戒的怀疑(20%)。对第一个问题显然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强化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无论是构成方面还是人员本身的教育都应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二个则需要我们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从监禁到非监禁过渡的审查机制,而不是孤立地把监狱部分和社区矫正部分看成两个个体。如果说监禁矫正是为罪犯关上了社会的大门,而社区矫正是给罪犯打开了社会的大门。这一关一开之间,必须考虑到矫正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5、 公众对社区矫正工作者资质的可接受要求。从本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资质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普遍都希望工作人员既有法律、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36%),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13%)。更有很多人表示更重视工作人员对矫正工作的热忱(10%),而这一点能否又怎样去物化衡量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6、对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看法。亲友、同事、同学、邻居等属于社会关系网中较亲密的一类人,因此从本问题的回答中基本可以看出人们对犯罪人再回归心理认同度的底线。

  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回归社会的曾经犯罪人完全不能接受的比例较低,但公众对于此问题的态度多取决于即将回归社会时犯罪人主观状态,提示了我们: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犯罪人回归社会的容易程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问题8我们意在从角色代换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一些社区矫正除了思想教育外,实质性教育的一些解决方案。在反馈中可以看出,在回归社会人员的就业市场中,普遍比较重视考察精神品质(41%),在有相关人员证明(33%)的情况下也更容易被复用。同时,掌握一技之长(17%)也是促使犯罪人更好回归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不同人员调查结果的交叉对比

  在基础性问题之外,我们设置了“您认识的人中有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吗”这一问题。仅有7%的人选择了“有”。但对于此问题我们筛选出身边有认识的人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被调查者的问卷情况与总体情况进行比对时,看到了如下现象:此类人群在对问题一的回答中,72、41%的人了解社区矫正,剩余27、59的人也全部选择了“听过但不太了解”的选项。继续深入调查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是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说明对社区矫正志愿人员的广泛招募和培训对于公众对社区矫正的理解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身边有认识的人在接受社区矫正的被调查者在回答问题三、问题六等围绕执行机构条件、水平的问题上与总体相比反而表现出了更多的怀疑态度和对参与矫正工作人员更高的要求,说明我们在对执行机构的规范、执行人员的选择和具体的实施方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待科学地提出解决方案以首先获得对社区矫正对象有接触社会公众的信任;在对问题四的反映相对比较平均,说明如今我国规定的社区矫正可适用的人员结构还比较合理,没有对社会治安带来过多不好的影响;在对问题七与问题八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在了解社区矫正后的变化:对犯罪人回归社会的接受度大大增加。

  四、调查结论

  综上,在调查得来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我们显然可以将目前社区矫正的现状总结如下:

  1、 公众虽然没有完全接受社区矫正,但社会对于非监禁矫正的心态已经随着社区矫正的不断实施有所变化,非监禁矫正的逐步推行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对于社区矫正、非监禁矫正此类先进法律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我们做到的还远远不够,而对社区矫正的不了解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区矫正推行的艰难与社区矫正志愿者人手的不足。

  3、 人们对于社区的矫正教育水平存有较明显的怀疑态度。同时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资质的高要求与现实情况中因矫正人员远远不够造成的矫正教育资质现状相矛盾。

  4、 对于接受社区矫正后人员的再回归问题公众的接受度在逐步上升,但通常附有技能、证明材料等辅助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