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开题报告 > > 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开题报告

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摘要:由于 开题报告 是用文字体现的 论文 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下面是一篇关于应用统计学毕业 论文 开题报告 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 北京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一、选题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由于,开题,报告,

绝世唐门猪猪岛,财经郎眼20160307,黄金价格会跌吗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下面是一篇关于应用统计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北京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

  在过去十多年中,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推进力,大约3-4亿人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或者外地迁徙到相对富裕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生活成本越来越昂贵。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城市病”步入集中爆发期。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北京市集聚,尤其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北京,在为北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对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大都市人口集聚问题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集聚问题不仅受到政治家的重视,更成为各学科争相研究的课题。人类是人口系统的主体,其生存、发展、迁徙等绝大多数活动都与周边地理要素和空间相联系着,使得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空间特征。据北京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 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 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18. 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北京市人口自然出生人口,另一方面则是外来人口的迅猛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650平方公里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至2013年底己实现了约83%。与此同时,以市域空间而论,虽然北京市城区发展出现多中心的趋势,但是发展并不成熟,中心城区仍然一区独大。另外从人口集聚角度来看,北京市仍然是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人口髙度集中,土地资源紧缺。仅从北京外来人口发展现状来看,外来人口也是普遍集聚在中心城区,而外围副中心(指大都市主要中心之外的新城等副中心)由于发展动力不足和集聚力低下所引发的人口疏散能力不足问题,为了疏散北京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缓解人口压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北京市各区县的人口集聚能力,探究外来人口分布特征,提出合理疏散政策。同时,北京外来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大量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对新增就业、新建住宅、交通出行、就学就医等多方面的大量需求,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所必需的资源消耗一如土地开发、房屋建设、能源消费、水源供给等。因此,在研究北京市人口集聚能力的同时,有必要继续研宄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虽然北京市经济总量在快速持续增长,但是北京市外来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城市内部人口的空间布局是否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探究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必要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己有文献对集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产业视角的研宄,忽视了产业集聚过程中人口集聚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北京市外来人口数量及人口空间分布出发,在相关数理统计和计算的基础上总结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征,并在研宄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是生产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之一,与其他生产要素和资源相同,、都受市场机制调配,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主选择,并且具有空间流动性,有较强的经济指向性。本文采用EG指数和JJD指数两种集聚测度方法来衡量北京外来人口的集聚度,并且利用人口密度函数来衡量各区县的集聚趋势,评价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促进人口分布与产业布局、城市交通、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北京市外来人口集聚问题在我国具有先导性和引领作用,它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频繁地在其他城市出现,它所遵循的发展机理也与许多特大城市有着较大的相通性。北京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宄凝结着我国人口集聚研究的前沿问题,也将成为其他城市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对北京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宄非常重要,且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或地理环境有着某种比较密切的联系,人类活动往往聚集于一个具有发展优势的地方。在经济活动中,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分工,一项工作被分给多个人去做,每个人做、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因此在这个区域内产生各种各样的工序。在行业内部也是如此,不同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而这些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该行业的产业链,这些企业相互之间密切分工,相互合作。这些分工关系都是在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然而,在跨区域环境或地理空间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发现,似乎各区域间也存在着某种分工合作的关系,人口迁移与某种地理环境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背后深藏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经济学内容。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聚集性,集聚是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规律特征。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并不存在城市,甚至并没有城市形态的显现,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更愿意集中在一起生活,城市逐渐形成,而城市的出现在某中程度上是人口的集聚的结果。早期的产业发展并不具有集聚性,更多的只是分布在具有地理条件优势的地区,似乎与人口的分布并不具有一致性,而随着城市的出现以及人口的集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集聚于一个区域或一个地理环境的特征就渐渐地显现出来了。这种在地理或区域上的人口迁移,有的和地区环境约束的自然棄赋有关系,有的则没有关系。韦伯最早提出集聚概念,认为集聚具有其发展优势,并且是节约成本的体现,或者是在某一特定地区中形成市场化生产。随着韦伯集聚概念的提出,胡佛(1937)他把集聚看做是一种经济上的优势,从经济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认为集聚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收益增加。艾萨德(1956)把集聚看作是在特定地区上,分工带来的经济效应,不仅是成本的节约,更是经济上的发展,实际上是把韦伯的集聚概念和胡佛的集聚概念结合起来。米尔斯(1980)将集聚的概念直接定义为人口、企业在空间上的群居现象,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人口优势及市场机会。克鲁格曼(1991,1999)还独创了“中心一外围”模型,并用这种模型来解释集聚,把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解释为“中心一外围”框架中的核心内涵。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框架,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探讨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从理论角度分析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进行概念界定。

  第三章是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及国际案例。借鉴国外大都市处理人口集聚现象经验。

  第四章是人口集聚对北京市经济发展影响实证分析。首先利用EG指数和JJD指数对北京市的外来人口集聚程度进行实证度量,然后应用人口密度函数分析北京现阶段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情况及趋势,利用因子分析得出影响人口集聚的因素建立预测方程,最后建立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第五章结论、建议与展望。对前面的分析进行总结,提出文聿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

  1 引言 11-14

  1.1 研究背景 11

  1.2 研究意义 11-12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3

  1.4 本文创新 13-14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14-29

  2.1 人口集聚方面的理论 14-18

  2.1.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15-16

  2.1.2 推拉理论 16-17

  2.1.3 迁移转变理论 17-18

  2.2 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的理论 18-21

  2.2.1 经济增长理论 19-21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

  2.3 相关文献综述 21-27

  2.3.1 人口集聚文献综述 22-25

  2.3.2 人口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25-27

  2.4 本章小结 27-29

  3 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及国际案例 29-36

  3.1 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9-31

  3.2 人口集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31-33

  3.3 人口集聚对经济増长的影响 33-36

  4 人口集聚对北京市经济发展影响实证分析 36-54

  4.1 北京市人口集聚现状 36-39

  4.2 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 39-42

  4.3 人口集聚实证分析 42-49

  4.3.1 北京市人口集聚指标度量 42-45

  4.3.2 人口密度函数模型 45-47

  4.3.3 人口集聚预测 47-49

  4.4 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49-54

  4.4.1 模型建立 50

  4.4.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0-51

  4.4.3 结果分析 51-54

  5 结论与建议 54-57

  5.1 结论 54-55

  5.2 建议 55-57

  参考文献 57-60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 Bautista A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ew economicgeography in Mexico [Z]. Econ EPA, 2006.

  [2] Outagamie K, Ohkusa Y. The quality ladder and product variety larger economies may notgrow faster [J].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2003, 54:336?351.

  [3] Peng S K, Thisse J F, Wang P.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in a middle producteconom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6,131.

  [4] Williamson J G.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of the patterns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5, 13(4):3-45.

  [5] Friedman J.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M].Cambridge,Mass. MIT Press, 1966.

  [6] Hirschman A O.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New Haven, CT: YaleUniversity Press, 1958.

  [7] Parr J B. A population-density approach to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J] .Urban Studies,1985,22(4):289-903.

  [8] Parr J B .The form of the regional density function [J].Regional Studies, 1985,19(6):535-546.

  [9] Heikkila E, Gordon P, Kim Jet al. What happened to the CBD-distance gradient? Landvalues in a polycentric cit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1(2):221-232

  [10] Mieskowski P,Mills E. The causes of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J] Journal of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7(3):1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