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参考文献 > > 2016年推荐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2016年推荐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引导语: 参考文献 是 论文 的重要部分,是对某一著作或 论文 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大家是否了解或者写过 参考文献 ?我们一起来学习。 2016年推荐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范例一: [1] 王广明,谭宪才,雷光勇.中国独立审计长沙[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2016年,推荐,审计,论文,参考文献,导语,参考文献,论文

毁灭大唐之异能高手,邵,集装箱验箱师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引导语:参考文献论文的重要部分,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大家是否了解或者写过参考文献?我们一起来学习。

  2016年推荐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范例一:

  [1] 王广明,谭宪才,雷光勇.中国独立审计长沙[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会计研究,2003(1):32-37.

  [3]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59-65.

  [4] 武晓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一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J].会计研究,2005 (3): 22—27.

  [5] 李旭洁.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宄[J].商业会计,2012 (2).

  [6] 马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过程分析[J].会计之友,2012(2).

  [7] 李晓慧,吴雅楠.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研宄——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视角的问卷调查[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 (12).

  [8] 肖瑞利,审计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15).

  [9] 杨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10).

  [10] 张荣静.异常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J].财会之友,2016(3).

  [11] 温毓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6(9).

  [12] 王善平.中国独立审计的现实问题思考.审计研究[J].2001(2).

  [13] 李万军,周耀光.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J].2002(11).

  [14] 孙永军,丁莉娜.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基于我国 100 强事务所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9(6).

  [15] 郭颖,李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宄[J].财会月刊,2009(07).

  [16] 李俊,夏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联用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J].财会月刊,2010(11).

  [17] 万佳,陈颖.独立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研宄[J].财务与金融,2010(5).

  [18] 孙蕾.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企业论坛[J].2011:121-127.

  [19] 洪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基于中注协会计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J].财会通讯,2011 (4).

  [20] 阎银泉.三种审计主体审计质量评价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3(1).

  [21] 刘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

  [22] 宋英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4.

  参考文献范例二:

  [1]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M].李善明,编,郭大力,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维·奥斯本,德特·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2]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3]王静.政府财政资产负债核算国际规范的比较研究——基于 2001GFS 和 IPSAS的研究[J].统计教育,2009,12.

  [14]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EB/OL].2009 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

  [15]王健.政府经济管理案例(二)——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规制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尤安山.拉美债务危机:原因及对策[J].拉丁美洲研究.1986(1):23-26.

  [17]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2.

  [18]吕伟.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9]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1]毛太田.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2]Hana Polachova Brixi,马骏.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3]李林林.关于国家风险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4]胡浩.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研究 [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5]郑小娟.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风险传导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14.

  [26]顾诚浩.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4.

  [27]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以一级政府为中心[D].福建:厦门大学,2014.

  [28]胡景涛.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4.

  [29]李敏.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0]董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启示[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1.

  [31]侯杰.国家资本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32]李光辉.国家综合负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33]周瑞华.“两库两公开”——资产评估监管新模式[J].当代经济,2009,7.

  [34]罗和平.关于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5,11.

  [35]朱毛瑞.三份资产负债表传递的债务信息[N].香港经济导报,2013,1(17).

  [36]陈学安.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4,8.

  [37]张永慧,李天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财政研究,2005,5.

  [38]郭亚军,何延芳.我国 1994-2001 年财政支出状况的综合评价[J].财政研究,2003,9.

  [39]李彦历.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0]赵红梅.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

  [41]王克强,刘红梅,陈玲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06,5.

  [42]崔元锋,严立冬.基于 DEA 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43]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5]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普·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M].李扬,曾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6]王定云,王世雄.中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47]黄维民.新范式与新工具: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王彦荣,等.中国政府资产管理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9]曹荣湘,朱全涛.国家风险与主权评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0]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1]陈小悦,陈立齐.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2]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3]李金早.告别 GDP 崇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4]程祥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5]马恩涛.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或有负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范例三:

  [1] 王大力,李瑞红,王双彦. 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J]. 会计师,2006(04):23-26.

  [2] 滕海林. 内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可行性探讨[J]. 经济管理者,2013(21):36-38.

  [3] 郭慧. 内部审计职能拓展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展望[J]. 财会通讯,2013(31)41-42.

  [4] 王兵,刘立云等. 中国内部审计近 30 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 会计研究,2013(10):45.

  [5] 李越冬. 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评述[J]. 审计研究,2010(3):42-47.

  [6] 郭慧.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治理效应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82-183.

  [7] 王守海,郑伟,张彦国. 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10(5):82-88.(http://www.bixuanzl.com/_bylw/)

  [8] 潘玉梅. 论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J]. 财经界(学术版),2013(15):24-25..

  [9] 江锋,唐均,于荣霞.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探索[J].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3:66-73.

  [10] 韩峥. 企业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效用均衡的探索[J]. 财税研究,2015(8):250

  [11] 庄莹.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提升[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2):2-4

  [12] 时现.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治理功能透视[J]. 审计研究,2003 (4) : 61-64.

  [13] 刘国常,郭慧. 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2):29-30.

  [14] 胡继荣. 基于 ERM 框架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9(2):146-152

  [15] 陈武朝. 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 审计研究,2010(3):55.

  [16] 黄辉,魏培培.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4):120.

  [17] 蔡春,蔡利,陈幸. 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9-20.

  [18] 王守海,郑伟,张彦国. 内部审计水平与财务报告质量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10(5):82-88.

  [19] 王光远,瞿曲.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一一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 审计研究,2006(9).

  [20] 张婷 . 内部审计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D].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S],2013:4.

  [22] 杜静然.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治理效率实证分析[J]. 财会通讯,2012(12):44-45.

  [23] 李立军. 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基于财务报告质量视角[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4] 张维迎. 正确理解公司治理结构[N]. 东方早报,2014-5-13.

  [2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0-41.

  [26]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S],2007.

  [27] 张荷玲,刘正军. 湖南省制造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 中国软科学增刊(上),2010(1)86-93.

  [28] 李秀玲.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9] 苏佳.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可行策略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