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古代文学论文 > > 明清汉调桄桄代表性剧本及其儒家思想
古代文学论文

明清汉调桄桄代表性剧本及其儒家思想

摘要: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内容看,汉调桄桄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明清汉调桄桄代表性剧本的 论文范文 ,供大家阅读查看。 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逐渐流行于汉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这一戏种地方特色显着,念、
关键词:明清,汉调,桄桄,代表性,剧本,及其,儒家思想,经典,具有,

占豪博客,花瓣网,重生之步步为营

  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内容看,汉调桄桄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明清汉调桄桄代表性剧本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逐渐流行于汉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这一戏种地方特色显着,念、唱等均以地方方音为主。由于音乐以击节乐器梆子为主,敲起来发出“桄桄”(guàngguàng去声)声音,故称“汉调桄桄”。汉调桄桄在戏曲文化特征上不仅具有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规范,也兼容了道家的思想及道教的内容,以及区域文化风格。

  一

  汉调桄桄在流传过程中曾分东西两路,“东路桄桄”是指流行于陕西洋县、城固县、西乡县、佛坪县等地的主要以杖头木偶表演的桄桄戏,在唱腔及念白上受陕西关中的语音影响较大,亦被民众称为小戏;“西路桄桄”则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南郑、勉县、略阳、宁强等地,被称为大戏,语音上则具有明显的巴蜀戏曲风格。汉调桄桄的起源与形成有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它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陕西汉中的秦腔的基础上形成的,即“汉调秦腔”;另一种看法认为汉调桄桄是土生土长的汉水流域地方戏,“产生于宋代,定性于元代,完善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于民国”无论哪种说法,均表明汉调桄桄是明清以来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中心,流行、传播开来,流传至安康、川北、陇东、鄂西等地区,且音乐、语言等戏曲要素均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鲜明的地方剧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这一剧种不断完善,并反映出该区域民众的心理诉求、内在情感、价值取向及民俗民风,深受人们的喜爱,积累流传下大量的剧目。

  汉调桄桄戏自明清以来保存下来的传统剧目,加之解放后的民间创作大约有750余种,1959-1960年陕西省和汉中专区传统剧目挖掘组从在世艺人口中收集、整理的剧目就有723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作是由陕西省文化局1961年汇集的《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专辑,有剧本11册81本。诸多剧目中,大多为传统历史剧,此外,还有大量的改编和新编的剧目。

  从所存的较为经典的剧目内容看,汉调桄桄主要有四大类:

  其一,反映三国故事的三国戏。如:《许田射鹿》(《青梅煮酒论英雄》)、《回荆州》(《刘备过江》)、《张松献图》、《白门楼》(《水淹下邳》)、《单刀会》(《临江宴》)等等。

  其二,较多体现儒家价值观的其它历史剧。如:《函谷关》(《界牌关》)、《秦琼卖儿》、《破洪州》、《精忠报国》、《秦桧顶灯》、《绝龙岭》(《闻太师回朝》《阳回朝》)、《搜杯》、《斩韩信》、《群英会》(《汉瑞奏严嵩》)、《宇宙锋》(《审哑奴》)、《油鼎封侯》、《破幽州》(《杨八姐闹馆》)等等。

  其三,以包公戏为主的清官断案的公案剧。如:《法门寺》(《拾玉镯》《宋巧姣告状》)、《大祭桩》、《打銮驾》等等。

  其四,注重传统伦理的爱情、婚姻故事剧。如:《芙蓉剑》(《孟丽君》)、《郭暧拜寿》(《打金枝》《望春楼》)、《桑园会》(《秋胡戏妻》)、《乔老爷上轿》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日常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剧目也很受民众的欢迎,不一一赘述。

  二

  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内容看,汉调桄桄戏非常突出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观。汉调桄桄的主要流行区域是汉水上游地区,该区域北接秦岭,南接巴山,期间有汉江及其支流串起多个平坝盆地,貌似偏僻,但由于它处于中华版图的中心位置,历史上刘邦又曾称王汉中,统一中国后,又称为“汉朝”,“人们无形中就把汉中、汉水、汉朝、汉民族和汉文化联系起来”,该区域的民众很自然地对汉民族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产生了认同感。而在地方文化中,传统戏曲最能体现,也最适合体现该区域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传统文化通俗化的最佳传播手段。“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无缘受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的文化知识、历史观念、道德准则,乃至处世方式,几乎都是从戏台上所获得的,因此,通过戏曲舞台,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本精神便渗透到普通民众,潜意识地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文化心理结构。”

  “民不知书,独好观剧”,人们更多的是凭借戏曲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戏曲也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生活,弘扬主流价值观。

  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同样也体现在汉调桄桄戏中,形成了汉调桄桄突出的文化特质,在汉调桄桄中体现最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忠孝”为本的伦理价值观。在汉调桄桄中,大量的“三国故事”戏及其它历史剧,包括一些公案剧甚至爱情剧中都不断展现这种儒家核心的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例如《精忠报国》第八场“岳母刺字”:

  岳飞:(叩头)不忠臣不孝子要儿何益。

  ……岳母:(唱)……四个字娘训儿精忠报国。

  情慷慨志悲壮何须落泪,立天地扶正义决不伤悲。

  再如《芙蓉剑》:熊皓等人因遭奸人构陷而聚义,但并非真正反对朝廷,一旦冤屈得以昭雪,便随时准备“报国尽忠心”,招安之时随即替朝廷出征讨敌。剧中的刘奎光更为典型,其父其弟陷害忠良,作恶犯法被收监,他不仅无怨言,而且发自内心地检讨自己,表明忠孝之心:

  刘奎光:(白)这忠臣报国,除死方休。我父子即有大功,皇上也有重赏;今日犯罪受刑,理之当然。尔等现受国恩,不思报效,竟然敢谘出造反二字,若不念近日破敌之功,先斩你两个首级。

  刘奎光:(唱)……倘若是罪孽重实难赦免,臣情愿替父母身受刀割;寸寸斩刀刀断亦无不可,替下了年迈娘白发爹爹;表现忠孝思想的剧目还有很多,如《汉班超》、《血诏带》等等。

  其二,“仁政民本”的儒家执政理念。由于汉调桄桄戏的文化内涵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所以儒家的行政理念在许多历史剧、公案剧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如经典传统剧目《黄金启》、《进骊姬》、《进两施》等多从反面作文章,演唱了齐闵王、晋献公、吴王等无道君王的故事,以他们的不施仁政而致天下大乱、国家败亡、自身也难有好的结局,来起警示作用,说明“仁政民本”的重要性。《杀子奉君》(《困夹墙》)中的齐桓公、《觉龙岭》(《闻太师回朝》)中的殷纣王、《群英会》中的嘉靖皇帝均因不施仁政,都成为戏中讽刺批判的对象。

  其三,注重淑德、名节的“妇道”观念。

  即使是娱乐性比较强的爱情婚姻故事戏,在表演曲折婉转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忘宣扬儒家的正统“妇道”观念。《芙蓉剑》中的才女孟丽君不慕豪门、钱财,一心要嫁“忠良”,故而逃婚。孟丽君就唱到:“儿要学烈性女名节为上,绝不肯与刘贼比目翱翔”同一剧中的刘燕玉明知皇甫少华与孟丽君有婚约,还要嫁与皇甫少华,但她并不是反面角色,同样是戏中被肯定的女性,原因就在于她“节孝双全”,皇甫少华的母亲尹氏就唱道:“真可喜刘燕玉节孝双全”,皇甫少华接纳刘燕玉也因“可算是窈窕女节孝双全”的原因。在汉调桄桄戏中,无论是《郭暧拜寿》(《打金枝》《望春楼》)中的升平公主,还是《打路》中的平民女子黄桂英,一旦为人妻,戏中都强调她们应以夫为天,贤淑妇德为本。

  综上,不难看出儒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是汉调桄桄戏思想的基调,儒家文化是汉水文化或其重要载体汉调桄桄的文化内核,汉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准则在这一地方戏中不断积淀、传承,从中,也可看出儒家文化广泛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虽然不同时期儒学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始终如一,因为“这种道德理性和道德感情产生的力量能支撑起一切功利目标。”。儒家的先哲孔子、孟子都强调要仁政爱民、尊贤使能,《论语·为政》就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也从“法先王”的角度,提出“仁政”主张,认为这样才能平治天下,才能使国之长久。这一思想逐渐成为儒家行政的主导思想。此外,对于社会民众的管理同样注重道德教化,孔子强调“富而后教”,孟子进一步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教化什么呢?仁爱、孝义、谦恭有礼。无论你身处上层还是下层,都要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以忠恕之道“修身”方能“齐家”,才能“治天下”,终而“内圣外王”。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注重个人的责任感及心怀天下的使命感成为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这些观念深深根植于汉水文化中,汉调桄桄诸多剧目弘扬的主旨或思想大多是道德修身至上、仁义和谐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要求女性的贤良淑德注重名节等等。儒家文化是汉调桄桄的精神文化内核,汉调桄桄也是汉水上游区域宣传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

  汉水上游地区虽然在文化传承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主导,而且是两汉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因素等,造成了汉调桄桄迥异于其它汉族文化区域的不同风格,其地域文化特征十分明显。从汉调桄桄剧目及内容看,这种地方戏虽然在发展、传承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戏曲文化进行整合,不断地消解与新生,如对于秦腔、川剧的吸收等等,但其地理元素的体现始终较为突出。

  文学的创作与地理环境(自然的、人文的)的关系十分密切,戏曲文化也是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新兴学科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虽在起步阶段,但也已开始试图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解读两者的关系。作为文学载体之一的戏曲也必然体现出它的地域特点及地域文化特征,汉调桄桄就明显表现出与其它地区传统戏曲的差异,虽然在文化内核上汉水上游地区与汉文化、儒家文化有共质,但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异质。

  汉水上游地区是我国南北交界之处,“斜谷”(汉中)古为巴蜀之境,而汉中之东原属巴境,后于战国末属楚,这里自古以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诗经》和《楚辞》所描写的地域文化恰好在汉水流域重合。”

  汉水上游区域的文化除了汉文化之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汉调桄桄中楚文化的浪漫色彩、巴蜀文化的神秘色彩等在戏中都多有体现,尤其是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一些行为方式。“道家思想在巴蜀地区原本是一种次生文化,但道教思想尤其庄子书中多见巫术和方术熏染之处,也流溢出宗教仪式的种种痕迹,而这些都是同巴蜀地区原生文化中的巫术、巫鬼、方术、神仙之术合拍的。”

  汉调桄桄受其影响,在表演过程中常常参杂着巫鬼、巫术、方术等内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多用浪漫的神仙方术之法来化解。

  例如《血手印》,这是一部包公断案的公案剧,男主角林昭德蒙冤即将被斩首,但法场上大量的苍蝇密集于他的颈项,刀斧手接连砍坏三把刀均不能斩,众人惊异,于是此案转由包公重审。重审时苍蝇又集满包公笔尖,并六爪着墨在升堂鼓上爬出“赞”字,提示凶手是皮赞,加之包公细审,林昭德终得昭雪,坏人伏法:校尉:看刀!禀老爷,闪刀二口。(内白:换刀再斩!)看刀!禀老爷,闪刀三口。有很多苍蝇护项。(内白:此人恐有屈冤。先留下,送到包老爷府上处置。)……包文正:(苍蝇飞上包公笔笔头)(吟诗)……断了多少无头案,未见苍蝇抱笔头。

  苍蝇你还不去吗?(摔蝇,蝇落鼓上,蝇足有墨水,蝇在鼓上爬走成字)王朝:禀相爷,苍蝇歇在升堂鼓上,走来走去,在鼓上写了六个赞字。

  这部戏中以带有神秘色彩的描写,告诫人们善恶有报,神灵就在你的上方看着,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种种表现都能被超自然的力量所感知,由此来维系、延续该区域人们良好的人格、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

  汉调桄桄作为汉水流域尤其是汉水上游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在传承华夏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准则的同时,又体现了该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域文化的熏染使汉调桄桄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及声腔、音乐、表演程式等等,尽管近年来随着娱乐传媒的迅速发展,汉调桄桄昔日风光不在,但作为“活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依然有巨大的存在价值与认识价值。2006年汉调桄桄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又开始老树生花,在陕西南郑县剧团的引领下为构建汉水上游区域良好的文化生态服务。

  [参考文献]

  [1]安康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辛卯文存[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

  [2]张昌文,魏义有.汉调桄桄[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姚秋霞.论汉水上游文化中的崇祖意识与该区域的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4]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李仲凡.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7]尚飞鹏.陕南文化艺术理论[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8]李大明.巴蜀文学与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