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管理毕业论文 > >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管理毕业论文

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下文对农村
关键词: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

杨玉环画像,中考网天津,蜗婚txt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下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打破这一“瓶颈”,让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是一项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现状 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乃至我国发展问题的最根本出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具体说来,人力资源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

  精神等要素构成,它通过人们的生产活动,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指农村地区拥有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水平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的劳动适龄人口。根据我国劳动就业制度规定,男的年满18岁到60岁,女的年满18岁到55岁,都列为劳动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又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它也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专长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

  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况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根本,农村人力资源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直都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面临很大的挑战。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概况

  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到2010 年,中国人口总量为133972.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415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贫困人口2688 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4%。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现有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只需2 至2.2亿劳动力,大约有1.1 至1.3 亿人为隐蔽性失业,成为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又以每年600 万的速度增加。到2030 年我国人口数量达到或超过15 亿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达到2.5 亿人。此外,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行业分布也很不合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较多(超过50%),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较少(合起来不足50%)。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概况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文化素质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2008 年,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 年,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约占16.8%。

  其次,掌握的科技水平很低,据农业部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科技培训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3%,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很小,农民的科技素质仍很低。

  再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低。由于自身文化、科技等素质不高,以及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薄弱、经营管理能力差、信息流通和反馈慢,导致我国农村劳动者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低下。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对的问题

  尽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下,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负担重

  我国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已达到9 亿,到20 世纪末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近3 亿人。同时,我国人口又以每年1300 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绝大多数在农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将净增600 万~700 万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对我国的农村就业、耕地等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二)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农民严重缺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造成了农村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有90%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少,所以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也不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粗放经营现象严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大,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11 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有很大的进步,但仍比发达国家底近20%。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地方官员开发意识不强

  制约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地方官员在思想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有些官员脑海里往往装着物质资料生产蓝图,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然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成功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导与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殊不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更重要的生产。如果没有较好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很难成功的。

  缺乏有效的开发机制

  缺乏摸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及科学制定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目前许多规划措施没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不能着眼农村长远发展,对努力的方向、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管理措施不明确,导致没有一个良好的开发基础。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为目的,努力探索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最后,在加强微观管理,强化机构和网络建设中,也没有明确牵头部门的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乡村开发组织不明显,没有纳入考核和加强督查,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满足不了城乡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取消对农民就业的种种限制和歧视,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关注重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围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及其科技开发项目,广开渠道,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提高农村教育和培训水平。要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农村技术人才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因此必须增加农村科技教育和在职教育经费投入。当然,为了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还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同时,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劳动力健康水平。此外,还要改革户籍和住房制度,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完善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和劳动力保护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增强开发意识、推进开发

  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尤其要强化基层政府官员的开发意识和责任意识,官员要解放思想,深入调研,站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起到引导和先锋作用。同时,又要根据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并结合农村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有序高效地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政府官员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具有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要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及发展人力资本的渠道畅通就要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创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条例,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动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体系。

  结 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所以在农村劳动力开发过程中也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科学文化素质精、市场驾驭水平高、创业致富能力强的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村共同富裕,这是加快农村建设的最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2).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2]姜雅琴、严奉宪.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途径[J],2004.

  [3]陈东有.中国的农民[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吴宏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J].社会发展,2004(10):69.

  [5]王德海 张克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1(9):16.

  [6]钟运华 王扬铭.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科技创业月刊,2011.2.

  [7]喻国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途径[J],财经,2008.

  [8]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网络论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0]网络论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