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开题报告 > >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报告

摘要:开题报告 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 开题报告 ,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 题目: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开题,报告,

重生 秋夜雨寒 小说,网络免费打电话,韩渔靓裳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论文题目: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一、立论依据

  (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讨论争议已久,多年来,媒体关于教师群体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暴露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一直面临严重挑战,甚至很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中小学教师因心理不健康进而诱惑、欺骗、强迫、体罚、亵渎、虐待、勒索、甚至杀害/学生的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如今身处变化万端的时代,教师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除了以前的教师经济收入压力、升学率压力、评职称压力、千头万绪频繁的检查压力、家长及社会对孩子成长高期盼的压力等等之外,当今电子化办公时代,还面临着网络虚拟与现实的冲突、过度使用网络、依赖网络的心理压力。

  上海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江口,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至目前,几乎每个学校开通了校园网,大部分中小学校教师都拥有了自己的可上网办公电脑,也即教师上班、办公步入全新的电子化时代。中小学教师实行“坐班制度”,几乎每天8小时不离学校。教师办公期间课余除了备课写文章,其余时间,都挂在网络上,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多样性,让教师们对网络也兴致愈浓。网络的普及,教师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大大增加,除了上班期间,下班回家也没少用互联网。如果某一天学校断网,很多教师也会产生某种失落,某种空虚感,觉得工作很无聊。当教师们习惯了网络虚拟世界,现实中各种情感关系纽带将被淡化,虚拟世界也在快速变化,而对于靠群体生活来建立安全感的人类来说,势必会感到空虚与无助,人容易失去努力方向、生活重心和价值感,迷失自我。有的教师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危机,或发展成心理疾病。

  网络是把双刃剑,过度使用网络是不是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教师是否因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而产生某种心理偏差,值得我们探究。中小学教师肩负着祖国未来栋梁的培养重任,研究探索教师心理健康非常必要。本研究探索电子化办公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概念辨析。本研究中,涉及几个重要概念。

  1.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

  关于健康,其英文是:health。传统的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至***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历次修改中,明确阐述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在内。

  (2)心理健康的界定及标准:心理健康英文为Mental Health。它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概念。随着人所处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它的衡量标准也在变化。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有不同标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总体上,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个不断修正、完善过程。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2004年辽宁省的研究结果有50%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32.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教育频道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福建省中小学教师SCL-90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是:四成教师常常焦虑、八成老师压力巨大、教师地位受到撼动。杭州市教科所对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广西柳州地区教师测评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男女教师之间敌对、偏执、恐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大于40岁年龄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显著高于40岁以下教师。上海地区,上海教科院研究员的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高,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有: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念乱发脾气,无由发怒,与人交往时不自在,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与别人交谈时胡乱猜疑对方说话的目的等,从而产生了压抑、自卑、自负、守旧等不良心理。2005年四川自贡市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城乡中学教师之间在SCL-90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他们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均数、阳性均分都明显高于常模,提出结论: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面临更大问题。2006年广州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较差。

  以上诸多研究表明,全国各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程度、维度都比较复杂。

  2. 网络过度使用涵义的界定与阐释

  (1)涵义。

  网络过度使用(Internet Overuse,IOU),或叫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

  (2)网络过度使用的研究现状。

  1)网络过度使用概念由来。

  关于网络过度使用,最早美国纽约精神病医师伊凡戈德堡(Ivan Goldberg) 于1994年首先借用《美国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诊断标准》(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随后,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金伯利扬(Kimberly Young,1996)从DSM-IV对于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发展出“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概念,将它定义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也有学者称此种现象为 “网络行为依赖”(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等。对此类现象的各种定义都反映了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这一现象,虽然所用的名称不同,但其内涵却基本相同。

  2)网络过度使用诊断与评估

  对于网络过度使用的诊断与评估没有公认标准。Young认为DSM-IV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特征,经过修订,形成八个题项的网络过度使用诊断问卷,因其评定标准从赌博成瘾直接转化而来,而且没有信度、效度及常模等统计指标,科学性值得怀疑。对Young所制问卷的不足促使评估的发展,Davis编制出《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它包含五个因素:安全感,社会化,冲动性,压力应对,孤独-现实,共36 个题项,是一种七级自陈量表。如果被试测出的总分超过100或任一维度上的得分达到或者超过24,则认为网络过度使用。该量表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开始的研究表明该量表有较好效度。台湾学者陈淑惠(1999,2000)综合DSM-IV对各种成瘾诊断标准以及临床案例的观察,遵循传统成瘾症的诊断概念模式,以侧重心理层面的原则编制了《中文网络过度使用量表》,该量表包含五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过度使用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个题项,是一种四级自评量表。总分代表个人网络过度使用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网络过度使用倾向越高。初步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大陆学者在研究时较多应用Young的量表,但在应用时一般都经过了修订,以适应国内情况,林绚晖等对福州大学的调查和王立皓等人对江西某大学的调查均应用了此量表,而且林绚晖在应用的时候分析了其信度,r系数为0.736。另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旨趣开始尝试自编问卷,如师建国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欧居湖的《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问卷》等。

  在教育研究中,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使用研究很多,但是关于中小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比比皆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方面的研究,却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网络过度使用尚未被列入精神病学的诊断统计手册,但是此类问题已引起很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教师群体网络使用的研究,采用较为中性的词语“网路过度使用”为主题来叙述,避开“网络成瘾”这样具有负性指向的词语,同时用“网络依赖”来衡量过度使用的程度,将使用网络分成正常使用、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四个级别,后三种级别属于过度使用范畴。

  (三)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 师建国.成瘾医学(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5-206.

  [3]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导刊.2008年04期.

  [4] 肖莉.黄国红.九江市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赵军秋.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年第1期.

  [6] 刘梦莲.网络文化与网络时代教师素养探索.www.edu.cn.

  [7] 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邓云龙.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Vol.7No.1 1999.

  [8] 黄国栋.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SCL-90问卷数据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9] 周福初、魏庆平、胡英俊、陈勇、颜泽锟.自贡市200名城乡中学教师心理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第9卷第l期.

  [10]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年05期.

  [11]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J].辽宁教育,2000,(9).

  [12] 吴樟兴.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2,(5).

  [13] 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 3) .

  [14] 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15] 刘斌、刘继文、李玲、王英霁、钱毅.乌鲁木齐市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评定结果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 May,28(5).

  [16] 王金道.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与对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05期.

  [17] 张世娟.冯江平.10年来有关我国中小学教师SCL-90研究的元分析.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8] 秦启庚.陈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9]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31-36.

  [20] 单茂洪.正确使用SCL-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81-82.

  [21] 中国版SCL-90的效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22] 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3] 温卫宁.柳州地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评定结果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1,5(16):81-85.

  [24] 王永义、刘江风、黄昭维等.中学教师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1,4(14):106-108.

  [25] 谷鸿、刘春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年1期.

  [26] 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2001,15(4): 281-283.

  [27] 张静、李强.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 SCL-90 及艾森克人格特征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0-72.

  [28] 张锋、徐梅、沈模卫. 互联网成瘾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应用心理学,2003,9(3):46~51.

  [29] 黄涛,杨林胜、赵淑英. 病理性网络使用研究概述[J]. 实用预防医学,2003,10(3):823~825 .

  [30] 唐.泰普斯科特 著. 数字化成长—— 网络时代的生活主张 [M]. 陈晓开、袁世佩译.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1] 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5年5月第一版.2007年8月修订版.

  [32] 王建国、张国富、祁富生、刘素芳、余志中、徐彩霞.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87-188.

  [33] 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73-77.

  [34] 杨波.人格与成瘾[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1.

  [35] 潘聪绒、郑莉君.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4月,第30卷第2期.

  [36] 黄和林.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与促进措施[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4).6.

  [37] 吴兴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刍议[J].学术探索,2002,(5).

  [38] 冯江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及改进措施[J].学术探索,2004, (2).

  [3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2-7-19].

  [40] Young KS、Rogers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7(1):25-28.

  [41] Caplan SE.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553-575.

  [42] Beard KW.Internet addiction: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2005,8(1):7-14.

  [43] Swickert RJ、Hittner JB、Harris JL,etal.Relationships among Internet us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2002,18:437-451.

  [44] Milani L、Osualdella D、Di Blasio P.Qualit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adolescence.Cyberpsychol Behav,2009,12(6):681-684.

  [45] Springer A.Internet addiction—the great unknown.Wien Klin Wochenschr,2009,121(15-16):483-485.

  [46] Davis R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47] Addley K.Occupational stress-apractical approaches[M]. Oxfort:Butterwlrh –heinemnn,1997.35-40.

  [48] Weber A,Weltle D,Lederer P.Illness relate dearly pensioning of high school teachers[J].Versicherungs medizin,2002,54(2):75-83.

  [49] Rithers RT、Fogarty G J.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vocational teachers[J].BrJ EducPsychol,1995,65:3-14.

  [50] Watts WD、Short A P.Teacher drug use:a response to occupational stress[J].Drug Educ,1990,20(1):47-65.

  [51] Young KS.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New York:Wiley & Sons 1998:12-120.

  [52] Ko CH、Yen JY、Chen CC,et al.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r adolescents.J Nerv Ment Dis 2005;193(11):28-33.

  [53] Shapira NA、Goldsmith TD、Keck PE,et al.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Affect Disord 2000;57(1-3):267-72.

  [54] Hills P、Argyle.Use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J] .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3,19(1):59- 70.

  [55] Kim EJ、Namkoong K、Ku T,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self-control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J].Eur Psychiatry, 2008,23 (3) : 212-8.

  [56]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Symptoms,evaluation,and treatment [J].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A Source Book,1999,17:19-31.

  [57]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From the http://rider.edu/users/suler/ psycyber.

  [58] Brenner V.The result of an online survey for the first thirty days [R].Paper at the 10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7,Chicago , IL.

  [59] Young K.S.Levels of depression and addiction underlying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R].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1997.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的

  通过文献阅读、资料分析,结合调查数据探索研究:

  1)了解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目前心理健康在SCL-90量表上表现出来的人口统计特点。

  2)分析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状况、阳性检出率、整体与常模的差异。

  3)探讨网络办公条件良好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2)研究假设

  1)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在SCL-90测查中存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

  2)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有较高比例心理健康存在隐患,较以前常模有差异。

  3)网络过度使用程度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合理化网络使用,不过度使用网络,对教师心理健康有正面促进作用。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结合。

  (2)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根据学校类型和地理分布抽取上海市中小学教师300人。发放问卷300份。同时在“问卷星”网站制作同样网络调查量表对教师在线调查,进行数据收集。

  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90项症状清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自测,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共计90项,测查结果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症状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得被测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和九个因素水平。已有研究证明SCL-90信度较高,据Derogatis等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

  2)网络成瘾自测量表(Intem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IAII)。

  网络成瘾量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在其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 IV》中赌博成瘾鉴别标准编制成的网络成瘾筛查量表(共8个项目,该网络成瘾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被较多地使用)的基础上,增加了12个项目编写而成。该量表共20题,满分为100分,达到40分以上者为成瘾者,其中40-59分为轻度成瘾,60-79分为中度成瘾,80分以上为重度成瘾。Lauraw和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有相当的科学性,量表项目适合于成年人。

  (3)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考察一: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健康在人口学上存在的差异。

  自变量:不同因素的中小学教师(如性别、年龄等)。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

  考察二:问卷调查法,分析上海地区中小学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总体出现问题的比率,程度等。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比较。验证假设2。

  自变量: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总体。因变量:心理健康状况。

  考察三:问卷调查考察不同网络依赖程度的中小学教师在SCL-90量表各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特征等。验证假设三。

  自变量:不同网络依赖程度的中小学教师。因变量:SCL-90量表总体及各维度情况。

  (4)数据处理

  对假设1和假设2分别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方差分析的差异性检验。以不同教师的特征、教师整体为自变量,SCL-90总分以及各指标为因变量分析。

  (5)个案研究,重点访谈

  对测调查中有特别代表性的教师进行个案分析。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教育研究中,尤其学校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理健康是一个宽泛的研究范畴。当前信息时代,将心理健康与网络使用放在一起探讨,寻找一个时代性的视角考察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必定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的探讨比较,更有特色。

  上海地处中国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确有不少全国表率。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一直力争领先全国做领头羊,那对教育事业的担当者——教师的整体健康素质,必须十分关注,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直观上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在学校收入如何,在职称上高低如何,在工作上是否桃李芬芳。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日益突出,普通中学因学生升学压力,其他中等教育因生源本身心理问题复杂等,教师心理健康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学校教育中如何了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多维度全面透视教师心理健康特点,本研究将进行探索。结合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大量时间花费于网络,网络使用又对心理健康有多大影响,教师网络使用状况如何,这些问题以前的大量研究都围绕在学生身上,本研究试图探索教师的网络过度使用问题,学术意义上得以丰富教育研究中关于教师的研究,并在实践上,为有效指导学校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论文进展:

  20XX年11月20日至20XX年1月30日,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确定范围。

  20XX年3月1日至20XX年4月30日,拟定题目,确定研究计划,拟定调查问卷。

  20XX年5月1日至20XX年6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学校考察,实施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收集资料。

  20XX年7月1日至20XX年7月20日,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20XX年7月21日至20XX年8月30日,完成初稿。

  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9月30日,修改完善,定稿。

  论文成果:

  预期调查结果:

  (1)教师心理健康表现在scl-90的各维度值存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2)教师中网络依赖程度严重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一般上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对课题进行理论研究,文献阅读,调查研究,数值计算,数据分析,理论推导,理论分析等结果上,进行论文撰写。最后以论文形势汇报研究结果。

  三、论文大纲

  一、文献综述

  1. 健康

  2. 心理健康

  3. 网络过度使用

  二、问题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假设

  4. 研究意义

  三、研究设计

  1. 调查被试

  2. 研究工具

  3. 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2.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SCL-90九个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3.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SCL-90九个因子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过度使用状况。

  5. 不同网络依赖程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五、讨论

  六、对策与建议

  七、局限与展望

  八、总结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笔者撰写的《工读学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校园网络管理探索》在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第十二届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笔者撰写的《如何提升工读职教生文字录入水平的教学探索》发表于《浦东职教》2012年第2期。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笔者10年前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然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和切身体会,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比较熟悉,在处理师生、教师之间关系中积累了对教师心理的大体观念和看法。本科阶段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修度过第二专业计算机科学,再加2年的在职研究生学习,理论基础得以提高到,视野更加宽阔。在工作实践中,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多次使用spss数据处理,经验方面积累丰富。目前结合调查研究、个案访谈等实践探索,撰写本文的条件基本具备。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1.教育的开题报告

2.体育舞蹈教育的开题报告

3.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4.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6.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7.关于教育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8.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9.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10.增强中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71207/87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