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 > 对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对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公众对医疗、健康、安全等需要的多元化发展,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热点事件频发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按照社会需求培养有利于健康和卫生事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以便能在医疗体制及卫生事业改革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但是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当前对该专业课程
关键词:对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哈佛大学裸奔节,火影之波风紫炎,很厚电影

  随着公众对医疗、健康、安全等需要的多元化发展,医学院校在公共卫生热点事件频发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按照社会需求培养有利于健康和卫生事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以便能在医疗体制及卫生事业改革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但是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当前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所培养的学生难以将管理学、医学等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难以适应我国卫生医疗等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对现有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必要的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及其课程特点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不到40 年的时间内,在医学院校内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学历的教育体系,其专业和课程体系也逐渐形成一定的显著特点。

  1。 1 专业特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点

  主要包括: 首先,学科交叉。虽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管理专业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却涉及医学、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而在我国医学院校内,该专业被定义为医学范畴,依托医学的特定课程,以临床医学教学为主要模式。 其次,学科并重。 我国医学院校在该专业的设置上,将自然科学内容与和社会科学知识都纳入其中,在分配比例上因学校特点比重不同,一般医学、生物学、药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比重较大,而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知识比重相对较小。 最后,理论实践同步。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来说,本专业的设置要求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所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一方面要求理论作为学习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卫生事业和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两者同步发展,不能脱节。

  1。 2 课程体系要求

  根据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点,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大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医学课程、管理课程,三大模块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大课程模块中,公共课程模块包括: 思政、高数、语文、体育、英语等通识类课程,主要培养毕业生人文知识和基本技能。 医学课程主要涉及: 生理、病理、解剖、生化、组胚、微生物、药理等基础类医学课程,诊断学、心电等临床性课程和统计学、预防、健康护理等预防性课程。 管理课程主要包括: 管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等管理理论基础课程,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等专业管理课程,以及医院管理、卫生事业、卫生相关法律等专业课程。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体系能让专业学生拥有系统知识内容,将人文类、医学类、管理类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提供重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

  2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医学院校的《课程指南》,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目前仍然被定义在医学教育范畴,课程体系也是由医学教育的临床专业改造而来,尚未脱离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这也导致当前我国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专业的卫生事业管理要求,动手能力和理论能力都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 1 过度重视医学课程

  通过对北医大、上海医大、安徽医大、大连医大等开设本专业的知名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调查发现,多数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比重均在40%到50%左右,其中多数课程为直接取自传统临床医学课程,在专业教学方面还以临床性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为主,同时课程将耳鼻喉、眼科、皮肤等较细学科囊括在内。 这种医学课程至上的课程安排让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乐趣和主动性,自学和科研能力难以满足专业要求。

  2。 2 忽视预防性医学课程

  虽然我国曾经爆发过“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但是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部门没有对公共卫生事件重视,缺乏相关应急预警和预防系统和信息渠道,导致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也缺乏对预防性医学课程的关注。 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将预防意识及预防技能作为公共卫生管理课程内容,这对于将来要从事卫生事业的管理或行政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预防性医学课程主要被归纳在其它临床性医学体系中,即使开设相关课程,其课时比例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本专业毕业生缺乏预防意识和相关技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

  2。 3 缺乏管理性课程体系

  我国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受到学时的客观条件限制,将应用性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忽视基础课程或者完全取消相关课程,让管理性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例如法律相关课程,多数医学院校只简单设计卫生性法学,而对宪法、法理、刑法、民法等内容较少涉及,导致学生缺乏理论基础,难以理解相关法律条款,缺乏法律的应用意识。 同时,管理课程的教材陈旧,难以满足实际社会需求。 我国医药卫生相关领域改革力度较大,如医药体制改革、城镇医疗改革、农村医保、药品管理等内容日新月异,但是我国医学院校在相关领域的教材内容明显滞后,新的管理理念和改革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影响学生对卫生事业的适应能力。

  3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我国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要想适应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对其课程体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本,创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

  3。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1997 年在关于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决定》中的要求。 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要积极培养能适应多层次岗位的职业型管理队伍,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卫生管理毕业生,改变以往医学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 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本知识和理论; 掌握适应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数据搜索、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的数字应用能力和调查写作能力; 熟悉卫生管理相关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及社会工作的相关要求。 可以说培养目标是医学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明确相关培养目标的要求,才能真正的让课程符合专业特色要求和社会要求。

  3。 2 完善专业核心课程

  医学院校要想培养适合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就必须在培养目标基础上设置符合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和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改善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首先,以管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 根据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医学院校应加大对管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更综合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人文理论知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扎实、现代的管理学知识,其核心课程应该包括: 管理学、行为组织学、行政管理、卫生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等管理类专业课程,法学基础、卫生法、民法、刑法等法律课程,卫生经济学课程,卫生心理、卫生服、关系学等人文基础性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管理类课程应该在总的课时安排中占主要比例,通过管理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解决未来管理实践中对公共事件的分析、决策和处理能力。 其次,改革医学课程配置。 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能服务和管理当地医疗市场,应对卫生事件的专业人才,所以医学院校应在自身优势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既掌握管理知识,同时也掌握医疗卫生相关知识。 所以,医学院校在设置医学、管理学的课程时,应该秉着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课程中体系管、医共建,逐步由医学向管理过渡,最终实现管理和医学的融合。 同时由于卫生管理者承担着应对卫生事件,保障卫生安全的重任,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将过去完全以临床医学为主的医学课程一步步向预防医学过渡,增加预防课程所占比例,尤其是重视培养对卫生事件进行管理、组织和处理能力的教学课程。

  4 结语

  公共事业管理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已经为培养了大量专业的、优秀的人才,为我国公共健康及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愈加凸显,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地医学院校应该在分析本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的基础上,正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重新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分配管理学与医学课程比例,积极挖掘专业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管理学及其他交叉性学科,以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来适应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