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学毕业论文 > > 从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综合作用的视角下的教育手段的研究论文
美术学毕业论文

从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综合作用的视角下的教育手段的研究论文

摘要: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类各项才能初步表现的时期。奥地利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提出, 通过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 可以造就身心健全的人。此时期对儿童进行综合艺术教育, 能够促进儿童空间想象力、审美力, 并起到德育的效果。综合艺术教育集美术与音乐两家之长, 以其鲜
关键词: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合作,用的,视角,教育,手段,研究论文,

西施狗,千亿国际89168澳门官方,化工材料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类各项才能初步表现的时期。奥地利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提出, 通过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 可以造就身心健全的人。此时期对儿童进行综合艺术教育, 能够促进儿童空间想象力、审美力, 并起到德育的效果。综合艺术教育集美术与音乐两家之长, 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强烈的感染力加强儿童对世界的探求力, 并能激发儿童的审美观念和造型能力。本文从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综合作用的视角, 浅谈如何利用综合美术及音乐的教学手段, 给儿童创设一个更为丰满的想象空间, 调动多种感觉系统共同作用, 从而锻炼整体能力, 造就更为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综合艺术教育; 通感; 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

  音乐与美术二者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表现形式及欣赏方法, 但同为艺术, 之间必有一定共性。他们在本质上由于生理、情感的影响, 彼此产生内在联系。但在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上却有所不同。不过, 二者都是以人类的审美情感、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来传达审美意蕴及升华精神情感。

  1 综合音乐、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构想

  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提出, 他所构想的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美术教育, 而是包涵表达自己的一切模式, 即文学与诗以及音乐的或听觉的。这一理论也构成了一种通达现实世界的方法, 可称之为美育:人类个体的意识以至于终为智慧与判断所依据的那些感官的教育。只有这些感官能够与外界有了和谐与习惯的关系, 一个统整的人格才能建立。通常意义下的艺术教育, 常常被单独指做音乐或美术教育1。由此, 笔者提出设想, 美术与音乐这两种看似泾渭分明的艺术门类能否结合发力, 利用通感策略调动儿童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与外界产生和谐与统一的关系, 共同对儿童审美塑造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 建立一个统整的人格[1]。

  从美术与音乐的独特个性来看, 美术作用于人类的视觉, 是有形的艺术;而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 是有声的艺术。所以在日常欣赏中, 我们常常感觉某些音乐作品相当抽象。同时也会感觉一些美术作品无声无息, 这种个性上的差异恰好弥补了彼此之间的缺憾, 即:美术可为音乐添彩, 音乐可为美术发声。音乐可以为美术增加更加鲜活的感觉, 例如静音播放恐怖片时, “恐怖片不恐怖”, 音效为整体画面增添了很大的效果[2]。

  2 综合音乐、美术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2.1 选择合情合理的美术作品, 突出音乐的意境

  好的音乐宛如一副美丽的图画, 好的图画就像一支动人的乐曲。如果能够达到听觉上乐感与视觉上的美感同步, 那将会是一次多方位的艺术审美活动。欣赏中国画时要选择中国古典音乐;欣赏油画作品时要结合西方音乐。选择符合情境的艺术作品, 才能使音画结合充满协调感, 更好的带学生进入意境中[3]。如欣赏中国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时, 可配合林风眠的油画作品《霸王别姬》, 给学生呈现画面感, 同时对学生们讲述项羽与虞姬的悲壮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节奏的紧张多变与画面中虞姬持剑欲刎的画面感而表现出战争的一触即发。曲首的列阵到曲末的得胜回营, 曲中的短兵相接、刀枪剑影到末尾的项王兵败、凄切悲壮, 从先前的鼓声震天到其后的低沉悲切, 处处扣人心弦。在这首琵琶曲里, 情与景交相辉映, 意图让学生了解东方经典的艺术形象, 引起学生们对音乐“背后的故事的探求”, 再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并使其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举多得[4]。

  2.2 将音乐形式语言具象化为美术作品

  笔者在教育实习中进行了实践。上课伊始, 播放舒伯特《摇篮曲》, 让儿童边听旋律边描绘出自己听到的东西;接着播放舒伯特《魔王》, 重复上述步骤。从作品呈现出的效果来看, 孩子聆听《摇篮曲》后所画出的作品多呈带圆滑转角的图形与柔和的波浪线, 还有带着和善微笑的月亮婆婆, 并题字:“温柔的大海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而听完舒伯特的《魔王》之后, 孩子描绘出的画面明显与《摇篮曲》不同, 充斥着暴力与冲动, 组成元素多带尖锐的锐角, 画面中两个人物手持砍刀, 表情呲牙咧嘴, 仿佛要将对方一口吞掉。从两幅作品呈现出的不同画面来看, 显然, 儿童听过抒情音乐与激烈音乐之后内心感受截然不同。儿童虽并不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 但已能将音乐形式语言具象化为有情感的美术作品, 利用色彩、线条来表现出基本的音乐情感。儿童听声绘画环节过后, 教师向学生讲述曲子背后的创作故事。此环节在实践中效果较好, 课堂情绪高涨。

  3 有关艺术教育通感现象的理论支持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 看到蓝色会感到清凉, 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和节奏一样在闪动, 而迁移到艺术教育中, 也常会有此类感觉。

  西方美术界风格多样, 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其中不乏音乐美术兼修的大家。奥地利艺术家埃伦茨维希既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歌唱家, 又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画家。他的画体现出了很强的节奏性与音乐性。中国画讲究意境, 音乐美术通感现象也很普遍。吴冠中先生长期致力于中西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研究, 他的抽象绘画作品一向被认为极富音乐美感。他非常注重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与搭配, 以及强烈的韵律感。总之, 通感的运用, 使平面的绘画艺术立体化, 完整的审美意象才得以产生2。

  4 结语

  通过对音乐与美术对课堂教学方面作用的分析, 我认为可以尝试利用通感效应, 综合音乐与美术教学手段共同发力。“人们在创作、欣赏音乐时, 由于心理通感作用, 眼前同时会浮现出音乐所描述的一幅幅清晰的画面;而音乐的存在方式之一便是虚幻的空间。这表明音乐与空间智能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成为音乐联系美术教育的重要通道, 借助通感效应, 两者搭建起内在互补关系, 从而为进一步探索美术教育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者, 结合本文中音乐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构想与具体教学措施, 以及有关艺术教育通感现象的理论, 我认为足以证明利用综合艺术教育手段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赫伯·里德著, 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5-6.

  [2]芦丹.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的通感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广东:三环出版社, ***.12-13.

  [4]安东·埃伦茨维希.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8.

  注释

  1.赫伯·里德著, 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5-13.

  2.芦丹著.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的通感策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20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