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 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新路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新路

摘要:摘 要:面对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发展形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近几年,我国
关键词: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新路,面对,基本,适应,

怀仁十一中,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三国好孩子 笔趣阁

   摘 要:面对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发展形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迅猛扩招,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困难,使得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高校培养的思路。通过近年来教学工作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定位,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被各界高度认同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应用型专业更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零距离”服务,所以要求高校要注重实训、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让学生在职业的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增长技能,才能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1]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学生自身的人格成长和技能熟练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施产学研教育的难点[2、3]
   2.1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高校由于目前高校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研究轻技术开发的科研体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从而导致高校的科研人员主要把精力放在基础研究和论文的发表上;企业只是注重与学校开展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形式的技术合作,对学校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也知之甚少,所以很难从高校获得合适的技术人才。
   2.2产学研合作缺乏相对完善、成熟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尽管合作协议中约定了企业为高校提供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负责学生实习、科研与示范工作等,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往往难以实施,即高校把学生送出去后就把有关学生的事务交由合作方负责的情况居多,而企业也往往只把学生作为企业较为廉价的“打工仔”,出现了学生去企业后“没人管”的现象。
   2.3目标和认识不一致
   企业一般出于短期经济效益考虑,对拿来能用、立竿见影的科技成果十分欢迎,对时间长、耗资大,需进一步开发的项目一般忧虑重重,对高校科技实用性持怀疑态度等;而高校为了自身声誉,必须防止科技开发工作简单化和急功近利的态度,大学教师对纵向课题十分重视,而对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3.如何让产学研结合起来走向正轨
   3.1改进思路
   高校与企业合作,更重要的是锻炼科技队伍,提高科技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和提高知名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为社会服务的社会效益更为重要。在学校与教师的分配方面,学校必须保证教师所得在科技成果转移价值中的占有一定比例,以调动其从事横向课题研究和多方面争取横向课题经费的积极性。只有促使校企合作全面高效地展开,高校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才能实现校企的“双赢”。 面向产业、面向社会了解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高校要根据对产业发展的预测,研究开发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变“供应模式”为“需求模式”,以项目为中介,以产业需求来引导和带动高校的技术研究工作,为此,在对相关科技成果的评价上,除了学术价值、技术含量外,还要特别强调其面向企业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效果,特别是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基地,如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校外专业实验室,实践中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
   3.2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对象得到了进一步深造或向企业输送了更高级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企业和高校凭其建立了一条密切交流合作的渠道。企业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研究动向和技术成果,从而与高校加强技术合作;而对于高校,随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可以使他们掌握的理论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结合在一起,为培养高层次人民才积累丰富的经验,此外,通过培养高层次人才可以获得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以及在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研究生培养经费的资助,缓解高校课题少、经费紧的困难局面。高校学生通过参与技术合作的谈判、技术合同的拟订、参与合同的实施,甚至承担某一项重要研发工作或重要调研任务以及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后期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等,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3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
   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实施制度是指对产学研合作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评估的制度,其目的在于保证制度的执行与制度规定相一致。过程中,学校、学生、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明确,利益的保障,除了通过立法予以规范外,对于其中的成果归属、产学问题、权益分配、亏损责任、违约责任等,参与各方还可通过合同或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这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产学研合作行为主体联合组建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或董事会组织,应建立健全以章程、工作条例为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制度,制定制度规范以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大量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加入到高等院校专业建设队伍中来,并保障企业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在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全过程中的发言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这样的制度实施制度包括对实际业绩进行评价以及在业绩与制度有差异时对行动进行修正的过程,其方法可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即定期对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审查,将制度功效与实际功效加以比较,并针对两者间的偏差,制定出采取纠正行动的计划。制度是机制的载体,是构建产学双方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的支撑体系。产学研合作涉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高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组织,高校以育人为第一追求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产学双方在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对统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上述相关教育制度,促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4]
   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它不只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方向,也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提升高校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其就业率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任焕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17-22。
  [2]叶松林.探索产学研结合新路.安徽科技,2005,1:24-25
  [3]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09,8:34-35
  [4]张辉,吴万敏.高职教育产学合作长效机制论略.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1):67-69
  
  作者简介:
   周滢(1978-):女,重庆人,副教授,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