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摘要: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
关键词:基于,武汉,城市,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产业结构,调

蝙蝠侠之温故1949,美国影星,专心致志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范文写作网
  关键词:贸易转型;产业结构;武汉城市圈
  【作者简介】汪长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方齐云: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理事,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以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为主要措施的战略性保护贸易政策一直是我国基本的贸易政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保护国内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消费扭曲。现在这种状况将有所改变,在2010年12月召开的商务部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进口将作为中国2011年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中国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中国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鼓励进口的政策,改善进口产品的结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出口状况也有所改变,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将达2万9000亿美元(3万8000亿新元),同比增30%。而年内贸易顺差则有望降至1900亿美元左右,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中国发出了扭转“厚出薄进”的外贸转型信号。扩大进口对一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一国的经济福利是扩大还是减少?这是一个改变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扩大进口不仅对于减少外部压力有利,也可促进消费。随着贸易方向的转型,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随之改变,资源浪费型的产业面临淘汰和转型的状况,对地区经济、地区产业结构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考察,分析外贸转型时期,武汉城市圈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A.国外学者对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研究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提出“动态比较费用论”。他认为不能只看到有些产品目前的竞争力情况,应该以发展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从长远和动态的趋势来看产品的竞争力,政府要对那些趋势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产品给予政策支持,使其转化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其提出了动态的比较优势观点,即所谓扶持有潜力的弱势产业的观点。另一个日本学者赤松则提出了“雁行形态论”或称“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赤松解释了后起国优势产业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生命周期。其用模型来解释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对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所产生的影响。KallR,MendezF和ReyesJ(2007)则研究了贸易结构的特点,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贸易结构能够不依赖于贸易自身的水平而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深远影响。Benedictis和Lueia(2007)研究了2004年前的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东欧四国之间的贸易模式相似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贸易在解释转型国家出口结构变化方面至关重要,认为经济整合强度越大并不一定引致较大的出口相似性,其主要结论是出口结构具有相似性。
  B.中国学者对于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袁欣(2010)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因为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利于积累技术进步,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其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没有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存在对外贸易结构的“镜像”并不反映产业结构的“原像”的问题。王非(2009)通过对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究了实现二者互动优化升级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具体途径,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对外贸易结构均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轨迹和基本趋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耦合性。王晓燕(2006)通过对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进过程,采用结构效应指标研究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本期出口贸易结构对滞后一期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本期产业结构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进口贸易结构对当期产业结构促进作用明显。
  C.区域及城市圈产业结构与贸易相关性及趋同性相关的研究
  程丽雅(2006)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各主要城市从1990年到2004年共15年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及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定性分析。认为外贸趋同性导致了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趋同。于莹莹(2007)对中部六省的研究,认为从贸易、技术方面,需求、供给、历史因素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等三方面看,中部地区在这三个方面都是趋同的,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六个省份大致相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尤为严重。徐健(2007)通过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区域研究,也得出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2.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状况
  A.产业结构的概念
  人类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可谓历史久远。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也就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由此推动各种产业协调与繁荣,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历来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
  B.武汉城市圈的内涵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早期是以“武汉经济圈”概念提出来的,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武汉经济圈”的概念,提出了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思路,从经济上看,它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现在,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群,指以武汉100km为半径的城市,包括武汉、黄石、黄岗、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城市,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湖北省63%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湖北省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