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透过语音看语言象似性
历史学毕业论文

透过语音看语言象似性

摘要:透过语音看语言象似性 作者:未知 摘 要:语言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较受关注的课题之一。象似性的应用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形态和声态等方面。目前,象似性理论在句法形态层面的研究较多,而语音象似性的研究尚不深入。从语言发音本身来看,象似性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透过,语音,语言,象似,

磁盘阵列,都市传奇之古武风云录,有机厨坊网

透过语音看语言象似性

作者:未知

  摘 要:语言象似性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较受关注的课题之一。象似性的应用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形态和声态等方面。目前,象似性理论在句法形态层面的研究较多,而语音象似性的研究尚不深入。从语言发音本身来看,象似性的表现手段大致可以归纳为音位层、词汇层和句子层。这三大层面往往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并非相互独立,泾渭分明。
  关键词:语音象似性;音位;词汇;句子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引言
  结构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首次提出两个新的术语能指和所指,用来表示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并认为这种关系是任意的。自此,这个观点统治了语言学将近一个世纪。期间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批判但成果不明显。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为语言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人类生活在语言世界里,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着“认知”这一中介。
  语言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音”和“义”,音是语言的语音形式,义是语言要表达的意义。语音可以称作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是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语音形式来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语音不是简单地对外部世界的映照,它本身也携带一些信息,是一种心理表现形式。这种心理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弥漫着语音与语言意义之间象似性的气息。
  二、语音象似性概说
  Iconicity最早由许国璋译为“象似性”。王寅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展开,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语言象似性原理旨在分析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的映照性相似的现象,解释语言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而语音象似性,又称听觉象似性,主要包括拟声和语音象似两种类型。即便是索绪尔也不得不承认“拟声词和感叹词是次要的,它们源出于象征,有部分是可以争论的”。不少学者认为语言源于语音象似。柏拉图曾在《对话录》中提出人类的一般语言活动起源于拟声这一论点。他甚至认为,每一个字母都有模仿事物一定性质的特征。Augustine也认为人是以声音来摹仿他所称呼的事物的。如:“妈妈”一词,英语称为mum,法语称为maman,俄语称为MaMa,德语称为Mama;“爸爸”在英语是papa,法语中是papa,德语中是papa。尽管语言体系各异,但是爸妈的发音却是如此相近。无疑说明能指的语音理据比传统所认为的要广泛得多。本文透过一些例子来从音位、词和句子等层面列举语音与意义之间象似性关系。
  三、象似性之语音窥见
  (一)音位与象似性
  音位(phoneme)是特定语言或方言系统中能够区别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具有辨义功能。与音位不同音素(phone)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抽象的,音素则是具体的。音位的抽象以具体的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在发音时,抽象的音位实现为具体的音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用各种语音串进行交际,而非单个的音素(个别单音节词除外,例如冠词a)或音位。所以对音位象似性的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应学凤、卢继芳提出,元音音位与语义有关。例如,汉语中双唇元音u,o表示“圆形”,如“玉、圆、环、管、圈、碗”。他们进一步论证了辅音音位也与语义有关。例如,m,p,y,w,r常表示消极以及与消极有关的概念,如“莫、末、蔑、靡、罔、无、毋、亡、勿”。在英语中,“大小”的义素与发/a/和/i/时气流通道的大小相关。发/a/时,舌位较低,低舌位使得舌面和上颚之间的间距变宽,气流通道相对较大,这种发音特点使得/a/的语音象似性为“宽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言的发音系统是与人类对外界客观世界以及其本身生理心理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的,音位与语义之间存在象似性,且这种象似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Ohala提出了声频律一说。所谓声频律,简单地讲就是高基频的声调、元音音位或元音组合以及辅音音位与高频声音、“微小”、“轻便”、“尖利”、“快速运动”等义素相关;而低基频的声调或义素则与低频声音、“巨大”、“柔软”、“沉重”、“缓慢运动”等义素相关。如quick,large,clever等属于高基调,而slow,small,clumsy,fool属于低基调。
  (二)词语与象似性
  1、拟声词与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可以理解为词的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自然的象似现象。晚清学术家陈澧在《东塾读记》中写到:“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象乎意者,以唇舌口气象之也。”足矣说明拟声词搭建了人类语言与客观世界的重要桥梁,在人类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起源有很多著名的理论,尽管有些已不足为信,但从“摹声说”、“感叹说”和“杭育声说”中我们不难找到拟声的影子。拟声可以说是人类给事物命名的一种原始手段,是人类特别是远古人类造词的语音阐释。拟声词用声音反映意义,最直接地体现了音义之间的象似关系。它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与比拟,既可以直接指称各种自然语言,也可以转指与该声音相关联的事物。例如,quack-quack(嘎嘎),cuckoo(布谷鸟),crack,bang,乒乓球等。其中鸭子的叫声在英语中用“quack-quack”,汉语中叫“嘎嘎”;杜鹃在英语称作“cuckoo”,汉语中叫“布谷鸟”。这两个例子都是对叫声的模拟,二者何其相似。对声音模拟形成的语言并不是对外界声音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受到各自语言系统的制约。而不同民族对声音的直觉和模拟成像能达到如此一致实属罕见。从这方面我们推断语言的象似性具有普遍性。
  2、非拟声词与象似性
  于拟声词对立,非拟声词是词语的发音能够(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49页)使人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联想。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象似性,就在于词语本身某些发音的因素(包括发音时器官的运动,发音时面部的表情等)能引起某种概念、意境和气氛的联想。例如,英语中咝音/s/与蛇就有种不解之缘,蛇的英文有两种表达snake和serpent,蛇发出的声音是hiss。无独有偶,汉语中蛇读作sh?椋?蛇发出的声音标示为咝(读s?"n),也跟/s/有密切的联系。像咝音/s/这样能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引起同样联想的实属罕见,但非拟声词的象似性却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因同音字词而生成的双关语被大量运用在网络语言、广告语和某些警示语中。笔者把这种由语言内部语音和语义的多重组合而形成的现象也归类为象似性。例如,请勿“痘”留(化妆品广告),“飞”发走“丝”(发廊广告),默默无“蚊”(蚊香广告);“神马”都是浮云(网络语言),“驴友”(网络语言),“Z-turn”折腾(网络语言);关爱生命之源,“关住”滴滴点点(警示语),请您足下留“青”(警示语)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例子中通过词语语音的谐音与意义之间的替换映照性象似使得语言的语音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句子发音与象似性
  传统上,句子指表达完整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认知语言学指出语法构式是音义结合体,语调是语音构件的组成部分。语调有众多实用价值,表达信息结构是其主要功能。语调由调头、调核、调尾组成。调核是核心,是指一个语调单位中凸显度最高的那个音,凸显通常由明显的音高变化造成。请看下边几个句子:
  1、I saw a bird in the garbage bin.
  例1的调核是garbage bin,按照常规理解,人们不会在垃圾桶里发现小鸟,因此凸显的结构是garbage bin。再如:
  2、I found a hair in my hamburger.
  例2预设了说话者知道听话者知晓有一个汉堡的存在,而说话者要凸显的信息是hair,因此该调核就落在了hair上。
  3、昨天我去爬了岳麓山。
  例3正常情况下,“我”是不会作为调核重读的,但是为了强调是“我”而非他人的时候,会把“我”重读,这种情况可以回答“谁”等一类的问题。如果调核是“昨天”,是为了与今天或前天、明天相对照,突出时间;如果重读“岳麓山”,则是为了与“马栏山”等相对比,突出地点。一句话,说话人会随着所表达意义重心的不同,调整自己的对调核的置放,达到最佳的交流目的。人们所要传达的意义与所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发音之间存在着象似性。
  四、总结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音象似性从音位、词汇和句子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都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现实-认知-语言”进行的。最后挖掘出象似性原则在语音系统中具有普遍性。但这只是一种推论没有具体充实的论证,因此值得人们对其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符章琼,吴学进.象似性和语音意义[J].现代汉语,2006,(4).
  [2]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报,2005,(5).
  [3]刘大为.也谈象声词的符号性质[J].语文研究,1996,(2).
  [4]马静,张福元.语言的象似性探讨[J].外语教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