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学毕业论文 > >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学毕业论文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未知 摘 要: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坚强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绍兴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思考,

360搜盘,鸟啦网,老城房屋出租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未知

  摘 要: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坚强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绍兴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3
  一、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提高宣传认识,完善领导监督
  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来高度重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党政“一把手”工作目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文明委主任,每年召开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县委常委会听取文明办工作专题汇报至少二次以上,基本形成了纵向落实到城乡基层,横向落实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大精神文明建设格局。与此同时,还积极推进评星晋级活动,加强激励监督。所谓“评星晋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评星”,就是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确定考评标准,依据标准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等级划分;其次是“晋级”,就是激励各行政村对照标准,逐步提升创建标准,由低星级向高星级靠拢。星级评定结果与各类先进评比、安排有关项目资金和村(居)、社区干部报酬等挂钩,对连续几年达不到创建目标的村(居)、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要按照程序予以调整,城乡示范新社区必须有一个村(居)、社区党组织被评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通过这一创建机制,更好地激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全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基层、取得实效。
  (二)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文明环境
  全面开展以“三集一化”(即土地集约利用、农民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环境。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全县已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2家,土地流转率达52.04%,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致富。围绕农民集中居住,切实转变长期以来“一户一宅”的农民传统建房模式和居住方式,大力推进以公寓式为主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目前,全县已有46个村启动建设农民公寓2593套、39.3万平方米,已完工1207套、20.27万平方米,可解决住房困难户1200多户,节约土地达40%以上。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纺织产业的集群优势,积极推进以纺织产业为主的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建设,去年以来新建成集聚点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积极探索“异地集中建购物业”为主要模式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新路子,全县已有68个村投资建造及购置物业用房,总建筑面积112151平方米。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一个中心”(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四个配套(社区医疗、教育、商贸、文化相配套)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
  (三)加大设施投入,夯实文明基础
  农民钱袋鼓了,绝不能脑袋空了。为了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迫切需求,绍兴县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垒实农村精神文明的基础。一是把设施建在农民家门口。切实抓好镇、村二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新建、改建、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场所。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活动中心(室)342个,农民文化广场160个,室外体育场地165个,县级文化村实现了全覆盖。二是把文化送进农民家里面。在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把《绍兴县公民实用读本》送到每个公民家庭;实施“县报进农家”工程,创建64个“县报村”,为19000多家农户免费订阅《绍兴县报》;设立流动图书馆,每周到农村以及农民工较集中的企业开展流动服务;建立文化慈善超市,为贫困生免费提供学习、文化体育用品,累计投入资金超110万元,受益贫困生达4000多人次。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绍兴县的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近年来,绍兴县坚持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村现代化联动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统筹水平已接近全面融合阶段,全县有80%以上的农民离开了土地,许多农民事实上成为了城镇居民。面对这种转变,绍兴县充分利用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点,采用“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埋单”的“三单制”方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致富本领。与此同时,县镇村联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县级党的报告员、基层宣传员、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扎实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勤勉创业、开放创新、和谐创优”的新时期绍兴县精神,广泛宣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科技常识和实用技术知识的普及,切实增强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五)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将农村文明创建与“美丽乡村”、“洁净乡村”创建、与实施“清水工程”五年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深化“和谐榜”建设、感动柯桥人物评选、实施“春泥计划”、广泛开展文明系列直评活动、“文明家庭示范户”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繁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大力发掘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越剧、绍剧、绍兴莲花落、鹦歌班等地方曲艺,积极培育书法村、纸扇村、莲花落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8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以“群众出单、部门定单、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基层文体骨干培训工程,至今,已有500余支文体队伍近5000人参加各类文体项目培训;成立绍兴县农民文化艺术团,在农村新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干部中“重经济、轻文明”的观念依旧存在,模范示范作用发挥还显不够
  虽然绍兴县的经济发展上去了,但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易像经济发展那么立竿见影,只要经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就会跟上去,从而忽视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方式、措施和力度的缺乏。由于不少党员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精神文明建设无法打开新的局面。
  (二)群众素质不高,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还欠浓烈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虽然农民求知、求美、求乐、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但有些群众素质依旧不高,观念依然陈旧:部分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不明、是非观念模糊、法制意识淡薄、科技知识贫乏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中封建传统思想还有一定市场,不少群众把传统美德与封建迷信相互混淆,抽签、算命、求神、问卦等迷信活动此起彼伏,重男轻女等落后思想仍较严重。这些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农村文化设施不够全面,农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还需跟进
  尽管全县的文化实施已经较为丰富,但由于原来农村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现有的一些文化设施还未能全面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的优势还没有准确体现。主要表现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很多文化中心虽然建立起来了,但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丰富的活动器材,导致其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农村学校的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有待加强,这些设施很多年久失修,长期不能开展活动;农民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过分单一,多是通过电视这一唯一渠道,通过报纸、期刊的方式了解相对空白。伴随着文化体育设施的缺乏,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必然显示出了相对贫乏和单调。
  (四)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美丽乡村建设有待推进
  尽管绍兴县的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了,但这些富起来的农民由于生活习惯导致他对自己周边原来的生活环境没有多大改变,没有意识到如何过上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安静的、清洁的生活,再加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靓丽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同时并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环境面貌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一些农村对垃圾池和厕所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这两个地方蚊蝇滋生、细菌繁衍;不少农户“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室内整洁,室外脏乱。
  (五)农民的赡养和教育出现断层,新农村青少年教育急需改进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工人,虽然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使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部分农村变成了“空壳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样,老人赡养缺失,隔代抚养的现象很普遍。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祖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致使很多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和家庭管教。随着家庭的管教的缺失,一些青少年行为出轨,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少年儿童的教育出现危机。
  三、进一步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工作机制
  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活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支持、投入和保护力度,全力扶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入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奖励、考核、督查、扶持等政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层业绩考核,各类综合性评比项目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要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培育、树立和宣传典型,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加强知识技能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类贴近农村,符合群众需求的专业技术和实用技能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法制和科普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法制教育、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民主法律意识,广泛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的科学生活方式。
  (三)不断完善阵地建设
  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基层文体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好平台,着力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抓好农村文化阵地的长效规范管理。加大农村乡风评议力度。利用“和谐榜”、文明系列直评等活动平台和形式,帮助农民群众分清是非,移风易俗,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积极推开镇村简报工作,加强对镇简报的指导和管理,引导镇村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设置栏目,提高采编水平,发挥镇村简报在教育引导农民农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阵地,在充分运用宣传栏几墙报、宣传标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宣传面,提高宣传教育效率和效果。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环境。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土地流转和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加快农民向新县城、中心镇和农村新社区三个层面集中集聚,以“绿化、净化、亮化”为基本要求,突出清水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两大重点,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示范农村新社区、环境整治示范村、绿色村、卫生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要彻底改变“五乱”(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状况。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平时还可以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村组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共建文明新村”活动,以感情的投资和行动的付出,支持和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积极建设保障体制
  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失地农民永久补偿政策,做到失地必补、即征即补。高标准建设乡镇敬老院,形成以乡镇敬老院为主体的农村五保老人财政集中供养体系。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总之,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浸润和培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采取各种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措施,既考虑眼前的需要,同时又有长远的打算,使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自我生成、自我调适的良性运转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列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