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 > > 身份焦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身份焦虑读书笔记

摘要:这本书的中文名叫《身份焦虑》。我看到英文名的第一反应是职位焦虑,貌似最近看的或听的关于焦虑这个话题的书还挺多的,是不是现代文明发展太快,焦虑是必然产物呢? Angel Westlife - World of Our Own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他出生于一
关键词:身份,焦虑,读书,笔记,本书,中文,名叫,身份焦虑,看到,文

私家侦探265007,广州大学软件学院,秒拍福利乔珂含

  这本书的中文名叫《身份焦虑》。我看到英文名的第一反应是职位焦虑,貌似最近看的或听的关于焦虑这个话题的书还挺多的,是不是现代文明发展太快,焦虑是必然产物呢?

  Angel

  Westlife - World of Our Own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富商家庭,父亲会说9国语言,他也继承了这种高智商,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随后在哈佛大学研读哲学。他最擅长用哲学视角解读日常生活,撰写通俗易懂的著作。他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和 TED 演讲者,别人科普,他则致力于“哲普”,普及哲学。

  关于本书

  2004年,他主持的纪录片《身份的焦虑》在 BBC 四台播出,IMDB 评分有8分之高,本书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文字版。市面上解读现代人身份焦虑的图书,通常是从实用心理学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告诉你具体解决方法,但德波顿的特点是,他给了你一个更文艺的视角,不直接开出药方,而是用前人的智慧开导你,用阅读体验治愈你。而跟更深刻的社会学著作相比,他的写法是横向铺开的,涉及诸多领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理论变成一股智慧的涓涓细流,注入你最需要的地方,让你在阅读时有一种美的享受,就好比一场精神上的减压按摩。你会在他的字里行间品味到历史的厚重、哲学的释然、艺术的多彩、文学的犀利,当你在无数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共鸣,你就会多少有所解脱了。

  物之纵横的时代,一起读点书,调整好心态,更好的生活吧!

  下面是一周听读笔记:

  开篇先介绍了What is Status?

  身份就是“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The consequences of high status are pleasant.

  They include resources, freedom, space, comfort, time and, as importantly perhaps, a sense of being cared for and thought valuable—conveyed through invitations, flattery, laughter (even when the joke lacked bite), deference and attention.

  个人 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和生活方式都特别high and pleasant, enjoy.

  原来Status像appetites一样,都会被渴望和追求,但是过犹不及。

  Part One Causes

  1 Lovelessness

  我们关注别人的观点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有着先天的不确定。虽然理想世界中,我们是坚不可摧的,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所谓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看样子很难行得通。想通过别人的看法来找到自己的重要性,找到self-image,亦或是Status?

  A love without which we will be unable to trust or abide by our own characters.

  Lost connection中提到,焦虑其实是大脑功能障碍。其实焦虑就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时,他们无法对事件结果做出准确预测,也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时,焦虑就会产生。

  Chapter II: Expectation

  A host of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helped to stretch mental horizons even as they altered the patterns of everyday life; 发明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改观,从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古代欧洲普遍是小规模自治,阶级流动性小,贵族和农民的身份几乎是天生的,只会由祖辈决定。身份高的不担心自己会跌入谷底,身份低的人也不会奢求有朝一日一飞冲天,都安于现状。

  后来工业革命,各种发明,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让社会进步了。 封建社会被推翻后,人们进入一种崇尚精英社会的行为,有能力的,努力的,就可以进入社会上层,没能力的或者懒惰的就滑到社会底层。那么身份象征就是能力的象征。(咱们中国的科举考试,也应该类似吧)

  嫉妒什么样的人?跟什么样的人比较?

  We envy only those whom we feel ourselves to be like—we envy only members of our reference group.只会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比,这种比较才能给我们真实的感觉。身份焦虑威胁着每一个人。

  如何缓解身份焦虑?

  宗教面前人人平等;简爱中那段有名的台词。

  哲学方面。

  文学作品的创作

  在一个提倡努力的社会,媒体的导向也让我们提高了对自己的期待值。但是作者也提到咱们得认清事实和距离,量力而行

  营销者希望高端消费者把自己的产品当成一种彰显身份的工具,并希望诱惑其他消费者因为向往更高的身份,而对这些产品产生渴望。(那些大牌的Logo图案到处都是。)

  三个故事,相对的各两个,总共六个故事。阐述了穷人和富人在社会阶级中的地位和作用。

  Who is more important?

  不过,我一直相信“二八法则”。这个社会绝大多数资源是掌握在20%的精英手里的,而这些资源让他们一直处在“2”的位置里。

  snobbery最先使用时间1820年在英国---崇尚power---blame fear

  以貌/衣、饰取人的社会像书中的例子太多了。想到了Pride and prejudice.

  dependence on talent/luck/employer/an employer's profitability/global economy

  今天刚好看到一个帖子,说一个职员天天加班,拼命工作,结果进了ICU.现在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就等同于拼了,拼了就等于熬夜工作,熬夜工作是为了让老板满意,至少认可这是一种努力,可是呢,得到了吗?并没有。

  solution:

  Philosophy

  通过决斗得来所谓的 honor。

  看到了很多“老熟人”,第欧根尼挡住我太阳的场景还是很喜欢,犬儒主义。

  Philosophy introduced a new, mediating element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inion. 哲学教会了人们理性思维。In the case of an injustice, it also helps us to hold on to the thought that we may be lovable even outside the halo of others’ praise.

  看得太清也会没朋友的,要学会享受孤独,独处的时光也可以很美好的。不是不要陪伴,而是独自一人的的时候也可以很淡定,很从容。要知道who we are, and what we are doing.

  Lines that may be stretched to define a whole conception of the novel: an artistic medium to help us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every hidden life that rests in an unvisited tomb. “If art does not enlarge men’s sympathies, it does nothing morally,” knew George Eliot.

  文学创作帮我刻画出一个不同的世界。

  德波顿也谈到了文艺创作,对身份的焦虑,可以通过创作来抒发。在这里,人们向社会主流的身份标准提出了质疑,进行了批判。美术界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建立于17世纪的法国美术学院提出了标准,认为最高大上的是历史和宗教题材,之后是王室贵族的肖像,再差一点的是风景画,那些描绘老百姓生活情景的画是最不上档次的。改变就从这种排序开始。18世纪以来,一些画家的注意力开始落在更加平凡、琐碎的事情上,他们希望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而这些美与财富毫无关联。绘画再也不是为身份服务的了,而渐渐成为画家表达自我,甚至批判身份标准的工具,这种更加关注私人体验的倾向一直延续到现在。

  文学也一直与身份息息相关。不管是哪国作家的作品,来自什么时代的小说,你经常在其中看到,有的角色身份高却无恶不作,有的角色身份低却品格高尚。在文学界,还有一个向主流身份标准提出挑战的利器,就是悲剧作品。很多悲剧都涉及身份的丧失。一个好的悲剧,效果一定不是让观众嘲笑那个倒霉蛋,而是让观众心生怜悯,思考他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结局,然后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到警醒。悲剧可以警示人们,你现在拥有的身份其实是很脆弱的,而你自己就带着可能毁灭它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对真实生活中丧失身份的人多一分同情和理解,对身份的标准也不再非黑即白。无论处于什么时代,身份是否容易改变,身份的焦虑都可以通过文学的手段来缓解。

  A fine remedy for our anxieties over our low status in society may be to travel—whether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by viewing works of art—through the gigantic spaces of the world.

  对无神论者,游览名山大川对身份的焦虑有缓解作用。这种方法的思路是,当我们被俗世中的攀比折磨得苦不堪言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请出一个我们谁也比不上的存在来,比如壮丽的自然景观。在这些存在面前,所有人都是渺小的尘埃,还争什么高低呢?身份的焦虑,在大自然的崇高面前,就烟消云散了。中国古诗词中便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见,这种纾解身份焦虑的方式是存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它对如今的中国社会其实也一样有用。我们中很多人出去旅游,目的之一就是散心。

  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一种缓解身份焦虑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生活方式,波西米亚。波西米亚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浪荡不羁的吉普赛人,后来被用来指代一群异类,他们反抗传统,不按社会主流标准生活,不关心面包的价格,而更关注艺术和情感。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绝不是积累财富和提升身份,而是作为个体,去更好地感知和认识世界,他们也拒绝接受主流对失败的定义。无论社会怎么看他们,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也就解决了身份焦虑的问题。

  宗教缓解身份焦虑,因为死后现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旅游,咱们中国古诗中也有很多走访名山大川的诗歌,再大的烦恼面对大自然的浩瀚都不算什么,还争什么呢?还有那么多人选择用旅游度假让自己放松!

  波西米亚,一种放荡不羁的风格,活出自我,不管别人评判,自己有超乎现实的价值观,还在乎啥身份焦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