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学毕业论文 > > 如何理解设计美术和艺术论文
美术学毕业论文

如何理解设计美术和艺术论文

摘要:摘要: 文章针对“设计”“美术”“艺术”三个基本概念在艺术教育中认识上的偏差,提出新的理解,从审美创造性的角度区分了“美术”与“设计”;又以作为艺术本性的形式创造为出发点探讨对“艺术”的理解,旨在加强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满足
关键词:如何,理解,设计,美术,艺术,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设计,

000527最新消息,辰东作品,柯迪亚克 预计19.98万起

  摘要:

  文章针对“设计”“美术”“艺术”三个基本概念在艺术教育中认识上的偏差,提出新的理解,从审美创造性的角度区分了“美术”与“设计”;又以作为艺术本性的形式创造为出发点探讨对“艺术”的理解,旨在加强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认识,满足当前设计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美术;设计;艺术;审美;形式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把设计理解为艺术设计,甚至理解或解释为艺术本身(纯粹艺术)的做法似乎越来越契合人意,因为这反映了人们无上的审美追求。于是,我们逐渐习惯于把人类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冠以“艺术的”“审美的”称谓。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审美活动的拓展与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概念的混淆,使得原本非艺术的活动载负了“艺术”的重担而不堪重负。比如,在设计艺术领域,甚至有人直接呼吁“服装进入艺术已有了独立自足的条件”。①还出现了所谓的“艺术服装”,诸如运用花梨木、玻璃、金属片、塑料、麻绳等作为主要服装材料(面料)进行设计。

  人们都知道,人都是血肉之躯,它天然地需要软性材质的面料来包裹装饰,而上述硬质材料的“新材料服装”必然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再者,由于概念理解的偏差,设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大美术”观点,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谁都清楚设计和美术是两回事,但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家和设计教育家,坚持用列宾画过的素描、永乐宫画师的白描、欧洲静物画的色彩来培训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很明显,仅仅用美术的方法培养设计的造型能力是应该商榷的。本文旨在区分设计、美术及艺术这样一些艺术学的基本学科概念,并试图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涵,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一、设计与美术的划分。

  简要地说,造物活动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一种新的外观,设计就是一种造型计划。当然,这种造型计划区别于一般的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等,因为设计是对抽象的外观形式的规划,是一种艺术化的计划。而作为发展规划的“计划”仅停留在观念的层面,主要是以社会物质生活的实际发展为目的。而在设计中,这种艺术化的“计划”需通过抽象的形式因素(点线面等)直接实现在产品之中。再者,设计是对具体日常生活方式的设计,是借助艺术化的手法对日常生活的再计划和重组织,从而使整个造物活动不仅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实现了人们对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需求。

  对于美术来说,它属于纯粹的艺术活动,主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如果说设计是一种造型计划,则美术可理解为一种造型艺术。美术史上,传统造型艺术具象为多,基本上是人、物、自然的再现变化。现代造型艺术则增加了抽象,追求目标也由过去的再现的艺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但都与实际物质生活无关,目标仅仅在于纯粹形式的创造,从而传播知识及情感。而设计则不同,它是以最终服务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为目的的。

  二、设计与美术的关系。

  设计不排斥美术,它利用美术,也利用美术以外的其他艺术。设计除了采用美术的知识技能作品以外,还要用到音乐、戏剧、诗、电影和舞蹈的知识技能和作品,并且一定要研究观赏之外的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觉规律。③在与物质生活的关联上,设计直接与物质生活相关,是直接地为物质生活服务,而美术则为纯粹的精神产品。正是由于二者在与物质生活的关联度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共同具有的形式创造的“造型”活动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无论设计还是美术,在“造型”活动上,都是源于一对矛盾——“刺激和秩序”的指引。但是,这一共同的原动力,在具体造型活动领域是有条件限制的,对于“美术”来说,这种造型活动中其形式创造是不受任何物质生活要求束缚的,因为它本身无关物质生活与要求。但对于“设计”来说,情况有很大区别。设计作为一种规划活动,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人工组合,是一种对人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合理化设计。这种设计体现在对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形式两方面。这两方面密不可分,不存在一种没有形式的功能,也不存在一种没有功能的形式。设计的起点既在于功能,也在于形式。设计活动中,设计意象的形成是设计师对产品形式构思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产品功能选择的过程,选择了什么样的形式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功能。关键点在于同样的功能要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表达。产品的形式自由度只能在技术规定的制约下取得。总之,设计活动是以物质生产和生活需要为前提,同时要满足多样的精神需要,比造型艺术有着更为复杂的要求。

  设计与美术都可谓人类最为重要的审美创造性活动。诚如上文,不仅在“造型”活动本身存在目的上的差异,而且从审美价值上来看,设计与美术存在不同的审美意义。美术活动是纯粹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它展现的是人与世界的精神交流。设计活动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和组织,它展现的是人与产品或环境的关系。设计活动的“造型”效果最终实现在物质生活的产品里,如果说艺术要展现的是人与一个虚体(精神)的精神交流,那么设计要处理的则是人与一个实体(具体物品)的关系。当然,人与产品的关系,也包含有精神上的交流,但在设计中作为人与产品关系中的另一方面——物质实用关系,则更为根本。一般来说,评价一个产品的物质实用功能,实际上已不是对产品自身物质属性的一种认识,而是把它对人自己的意义加了进去,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从而完成了一种精神交流。

  如果说艺术(美术)的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那么设计则是直接地合目的性,它们二者都以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宗旨。但方式不同,艺术依靠摆脱实用功利的束缚来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设计则是在不断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使物质不再成为对精神的束缚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实际的自由。

  三、什么是艺术。

  1、艺术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艺术是一部改变着的历史,在《艺术发展史》的最后一节中,贡布里希说:“我们的历史知识永远不会完备,永远有新的事实尚待发现,它们可以改变我们对往昔的认识。”比如,一直以来,艺术史上我们说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穹隆上的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色彩“柔和适度”。而在20世纪50年代,覆盖在这些画面上的烛烟尘垢清除后,却完全改变了这一惊世之作的原貌。那些色彩响亮刺目,强烈有光。④可以想见,我们对于艺术、艺术史的理解,永远没有尽头。

  长期以来,艺术功能在于拉开人脑与理解限度间的距离,开阔人的思想境界。在贡布里希看来:“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准确地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看这个世界。”④在贡布里希看来,艺术是在艺术家“所见”与“所知”的矛盾中发展着的。康定斯基认为:“每件艺术品都是它那个时代的孩子,也是我们感觉的母亲,每个文化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它无法重复,艺术是起源于心灵内在的力量,那种力量像一道道光束透过艺术家的脑手身体又在物质世界呈现了它自己。”⑤这些看法把对艺术的理解还原到艺术活动的底线,即艺术作为一种感觉事实,这是最为直白,却又直指本性的理解。

  2、艺术的形式法则与艺术的本性。

  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之所以能对人产生情感激发作用,是由于对象与主体长期的相互作用,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成果。⑥首先是自然的法则,然后是人处身其中的生活,完成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与模拟,最终是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抽象出形式因素、形式法则。比如作为形式法则的“秩序”是指秩序、常态、规则性的循环反复、条理分明。来源于自然界的替换循环的律动,长期地在人类活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即为一种“秩序化”的习惯,长久地和人类交互产生调和的因果关系。我们看重峦叠嶂的井然有序,于是内心就产生一种山峦的秩序美感,使自己在自家的院子里栽花种树时也模仿这种自然的秩序;我们看到四季的春去秋来、夏暖冬寒,而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人类就是在这种律动的环境中跟随自然脉动亦步亦趋,从而悟出自然的秩序之美,而人类理性最终整理出一套形式美的法则。

  3、艺术的美学理论与艺术的研究。

  首先是心理的情感结构与外物的形式结构之间的对应与变化。人心的快感是最基本的生理快感,审美的生理快感与一般的生理快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占有对象,而是对对象作形式的欣赏。这种生理快感是指人对声音空气运动空间形状都有一种生理学的界限,有特定的舒适区和不舒适区,这种生理学界限特征表现为一种超文化的恒常性,是人心快感的基础,但是人又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时空和具体的文化之中,因此,生理快感总是生成为一种文化快感。文化快感建立在生理快感之上又对生理快感进行着一种组织建构作用。从审美历史的变迁中,可见生理快感的恒常性,也可以看到文化快感的多样性。生理快感主要是一种要素效应,而文化快感主要是一种组织效应,色声味空间形状会被文化组织成为一定具体的形式。所谓艺术的美学理论,就主要是对艺术作出形式分析,当然,这种形式分析,不是就形式而形式,而是要从形式中分析出与之对立的人心快感结构和文化精神。

  4、从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看艺术的创造性活动。

  我们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挂的绘画和雕像当初大都不是有意作为艺术来展出的,它们是为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目的而制作的。艺术品并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制作的东西,艺术家在着手工作时,经常发愁的是画面是否“合适”。我们从这个字眼可以试图理解艺术家实际追求的是什么。事实上,在日常活动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比如我们整理房间,比如可能我们都会有搭配一束花的经验,比如我们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适合的带子,这些日常经验里,我们都力求“合适”,我们甚至可能觉得增一分减一分就会失去平衡,而其中只能是一种相互关系,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所谓的艺术经验与日常经验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只不过在事关形状的协调或者颜色的调配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地“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更极端地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向来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他们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那些情形相比,不知要复杂多少倍,要平衡多少种颜色、外形等。

  余论: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始于20 世纪初期“废科举,兴学堂”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然而,艺术学科地位在我国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97年6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才在其中获得了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地位,正式被承认。究其姗姗来迟的原因,既有我们对艺术活动理论研究上的困难,也有艺术活动自身的独特性,表现在一些基本概念的不确定性,正如艺术本性所倡导的“创造性”一样,一些支撑学科成立的基本概念一直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在艺术实践繁荣的同时,厘清这些基本概念、术语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张亚珩,试论服装的审美特征.装饰[J]。2002(6)

  ②③尹定邦,平面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④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

  ⑤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

  ⑥徐恒醇,技术美学[M]。上海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