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 > 探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探析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摘要] 媒体社会的日益发达促使了新闻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在这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的新闻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关键词] 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随着
关键词:探析,我国,新闻,教育,问题,对策,研究论文,

何军荣,仪表设备,蔡洪赴洛

  [摘要]媒体社会的日益发达促使了新闻教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在这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的新闻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关键词]新闻教育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随着媒介讯息与社会的日益融合,新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迅速成长。从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到今天新闻学类专业遍布全国,我国的新闻教育一路走来有喜有忧,喜的是新闻专业人才增加,新闻专业水准与新闻学术研究水平都突飞猛进,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新闻传媒水平;忧的是新闻类专业招生爆满,就业形势却甚为紧张。新闻教育,该何去何从?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新闻教育的问题

  最早呼吁在中国进行新闻教育的是著名新闻人士邵飘萍,他大声疾呼“欲救其弊,知非提倡新闻学不可。”在他的倡议下,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当时邵飘萍所感慨的“弊”,是中国新闻业的不发达,是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新闻宣传的无力,所以,以邵飘萍、徐宝璜、戈公振、邹韬奋等人为代表的留美人士开创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而今,新闻教育已在我国有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人们依然在感慨新闻教育之弊。那么,今天“弊”在何处,又从何而来呢?

  (一)招生之弊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提供的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是1994年的10倍。全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有12—13万人,每年毕业生达3万余人。然而,招生的中坚力量并非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这些新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新闻传播学类计划招生数仅99人,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3人。是哪些学校在吸纳这么多报考新闻学类专业的学生呢?综合大学、理工类院校,甚至地市级的大专也有相当大的招生规模。据以传媒领域分支播音主持专业为例,我国目前有100多家,教育部认可注册的只有42家,几乎处于一种失控状态。[1]新闻传播是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自然很多,新闻传播专业需要良好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硬件,学费自然不会少,招生人数当然是多多益善了。所以说,招生规模与教学实力的不对等为我国的新闻教育埋下了隐患。大量的学生被高校制造的“新闻热”假象所蒙蔽,大量的学生在如同鸡肋的新闻学院里碌碌度日,大量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茫然地叩响媒体的大门。

  (二)人才培养之弊

  据复旦大学2010年本科新闻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显示,除了文理基础课中的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本科生需要学习的专业必修课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深度报道、对外报道等15门课程,另有20门专业选修课:跨文化传播、公共事务报道、多媒体制作等。教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在新闻、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和管理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因此,近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会根据媒介的发展、学生与师资的情况进行微调。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新闻学理论,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与实践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安排与之相似。但是,我国其他新闻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甚为为难。据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在1998年至2000年对内地的50所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和资深教授所做问卷调查显示:对新闻传播教育不满意的为76.67%;认为师资短缺的有63.33%;认为需要提高师资素质的有53.33%;认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有40%;认为教学方法滞后的有50%。[2]由此可见,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着实难以支持宏大的人才培养理想。

  (三)就业之弊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指出,“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3]学生走出校门茫然失措,四处碰壁;媒体求贤若渴,遍寻无人。于是,学生和媒体只好自谋出路。媒体不再信赖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转而招聘具有深厚学科功底的文学、法律、经济等专业人才,不再看重新闻学院的学历,一切以作品说话;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再把媒体当作唯一出路,转而到公司里应聘公关、策划、文案等工作岗位,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媒体工作,而是希望能够继续读书然后再作新闻学院的教师。当然,也有很多毕业生在媒体单位找到了工作。但媒体是如何评价这些学生的呢?一种是上手快、后劲不足,虽有系统的专业训练,但缺乏人文学科的积淀,拿不出有深度的作品;一种是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差,对于新闻理论能侃侃而谈,写一篇新闻稿却是难上加难,《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就曾引起人们对新闻教育的大讨论;还有一种是有新闻热情、无新闻道德,虽然很积极,但缺乏起码的职业修养,扭曲事实、捏造新闻、无视人性、泄露隐私等新闻职业劣行屡见不鲜。 以上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不足,新闻教育热而无力的根源就在于此。我们只有清醒地认清现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改革,使我国的新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应对之策

  在探讨我国的新闻教育应如何改革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三种新闻教育模式,寻他山之石以攻玉。这三种模式分别是新闻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多元化的美国模式,高等新闻教育、在职新闻教育与大众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日本模式,以及以英国为代表、侧重在职训练的欧洲模式。[4]针对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加强专业设置管理,严管与支持同步,从源头上控制新闻教育的招生虚热。在对全国新闻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认真考量的基础之上,科学确定招生人数,合理分配招生计划。同时,通过教学评比或学生素质考察等手段对各个新闻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另外应给予合格的新闻院校较大的自主权,使其能够在招生中贯彻人才培养理念。同时,新闻院校需要政府资金的投入,照相机、摄像机、编辑机、多媒体演播室、激光照排系统等都应该成为基本硬件。

  其次,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合理配置师资力量。伴随着媒介细化的趋势,我国的新闻教育也应该增强针对性,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应该使其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分众时代的媒体也提高了对从业者的专业针对性要求,培养有大人文学科背景的学生势在必行。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细化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培养高端新闻人才。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变过去近亲繁殖、低门槛进入的缺点,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再次,加强与媒体合作,引进来走出去。媒体可以作为新闻教育的第二阵地,与媒体合作应该是媒体与学校双赢的决策。第一,高校可以为媒体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引,在为媒体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永远用最鲜活的媒体环境推进着教学的进步。第二,把媒体变成高校的实习基地,形成长期有序的实习机制。笔者所在的院校就与省内外多家媒体达成了合作协议,每年均有大量的学生可以直接到各种媒体进行专业实践,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压力。第三,引进媒体从业者,优化教师队伍。既可改善新闻实践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纠偏引导。

  最后,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媒介全球化也呼吁着媒介教育的国际化。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就聘请来自美国、马来西亚、香港和内地的教授共同参与学科建设,学生可以在内地和香港接受新闻教育,这应成为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趋势。另外更要重视“人”的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写新闻,更要引导学生有新闻人的职业自豪感与职业道德,不仅要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更要怀着人文理想与追求书写明天的历史。

  无论怎样,每一个新闻学子都应该把社会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个人的修养与专业水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国的新闻教育也应慎时度势,除积弊兴改革,为建立完善的新闻教育体系而努力,以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为己任,使我国的新闻教育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小河,秦子龙.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六所新闻传播学院负责人讨论纪要[J].今传媒,2005,7.

  [2]徐晓红,李端生.我国高校当前新闻教育改革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潘志贤.热点关注:新闻教育本科膨胀、研究生“扎堆”[N].中国青年报,2005-10-27.

  [4]蔡雯.浅谈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人才培养[J].新闻实践,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