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音乐学毕业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摘要:摘要: 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 音乐教学 模式 音乐教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标准,音乐,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摘要,文

爱情公寓外传下载,研究生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八字算命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改变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模式

  音乐教学模式是由音乐教学理论转化而来的,是连接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音乐教学模式涉及整个教学范围,每一种教学模式规定了课程与教材、教学的基本程序、师生的互助作用形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立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是一定条件下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框架,具有较好的优效性和操作性。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教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笔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在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民主化原则下的“问题—讨论—体验”模式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中,力求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如教歌曲《保卫黄河》时,让学生欣赏一次后,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首歌开始采用齐唱,而后采用二部、三部轮唱的形式。教师不作回答,而让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在强调歌曲时代背景后,再次欣赏歌曲的录音,让学生在情绪高昂的意境中体验、感悟这首歌曲采用的演唱形式,是音乐获得的艺术效果的原因。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新的问题和新的创意,教师要注重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制。如,欣赏《刀马舞》,在学生不知道课题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倾听表现战马嘶鸣、铁骑勇士勇往直前这一段音乐时,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哪些感受?”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接着启发:“你们认为,它表现的是怎样一种场面?”学生很快联想到了战争,想到了决斗,想到了暴风雨来临之前……众多答案引发了他们的疑问:“这样的结果,到底是音乐中的什么在起作用呢?”这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发给学生事先准备的曲谱,让他们随琴哼唱,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各抒己见,教师则给予及时地、充分地肯定和表扬,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利用刚才的发现,创造出别的特定氛围和场面呢?”在这样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做出新的猜想,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不受压抑,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以张扬。

  二、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模式

  师生间自由轻松地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声音的表现》一课中,让学生认识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教师由一个声音的故事引导学生自选乐器和创编声音去表现某一场景。由于学生对场景的理解不同,同一个场景会设置不同的声音表现,有的是睿智聪慧的,有的是充满幻想的,有的是违背常规的,有的甚至是离谱的。此时教师不是用固定思维模式去限制或否定他们,而是敏捷地去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加以科学地指导。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充分自由、积极参与,创作欲望、表现欲望都得以展现,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在群体思维的碰撞中得到锻炼。

  三、主题性原则下的“创作—互动—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小组内学生间或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为基础,共同参与为目的。在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多维互动,在互动中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如,《美妙的人声》一单元中,教学活动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总结—组际交流—教师评价—测评比赛。第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环节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前提,使每个学生都准备好参与小组讨论的素材,最终形成讨论内容的个人见解。第二是小组讨论。这是核心环节,它可以为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参与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将个人见解转化为全组的共识。第三是组际交流。这是由小组代表或方案设计者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展示。第四是教师评价。在各组展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交流中自由选择、认定,自主参与、化异求同。

  四、实践性原则下的“超文本—开放性—社会化”模式

  音乐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性原则下通过以下模式来实现:

  1.组建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学校可联络市、县级文化馆,聘请艺术专业人员为辅导员,为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兴趣小组。

  2.开展音乐活动。美国《零点项目》研究揭示: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这一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他们设计各类活动,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是重要的培养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将艺术系列化。如:组织校园歌曲合唱比赛、学生才艺表演、文娱晚会、声乐擂台赛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舞台。

  3.将音乐融入生活。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的心灵,培养人创造美的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把音乐教育延伸至家庭,融入于生活。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家居条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利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创造“家庭音乐小天地”,组织“家庭假日俱乐部”,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学生的艺术天地,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创造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氛围。

  总之,音乐教学模式同任何其他教学模式一样,有模式,无定式。让枯燥的教学远离学生,远离课堂,在不同的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让音乐教育从此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

  [2]中国音乐教育(2004—2006)[M].人民音乐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bixuanzl.com/20190116/153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