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毕业论文 > > 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的模型构建_工业经济论文
理工毕业论文

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的模型构建_工业经济论文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其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要落后于沿海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1
关键词: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模型,构建,工业,经济论文

游戏内存修改器,店面招牌设计,重庆时尚频道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其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要落后于沿海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按GDP总量排名,内陆省份仅河南、四川、湖南挤进前10名,分别占全国GDP的5.76%、4.28%、4.00%,排名为第五、第八和第十[1]。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劣势,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远远不及沿海地区。因此,内陆省份提升竞争力,发展经济的路径必然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从内生型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各地区、各国的内生型竞争力是由经济体系的内在运作所决定的,其根源在于不断细化和深化的分工与专业化,内生型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依靠区域的地理等自然条件的优势,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创造而来的。可见研究内生型竞争力产生的条件及培育措施将对内陆省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经济学开山鼻祖之一李嘉图最先提出了外生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外生比较优势是先天给定的,因此人们和政府都不能人为地改变它,他认为国际或区域间的竞争是相对稳定的,即使技术的进步也是外生因素给定的,该理论认为资源禀赋的外生差异而给一国或一地区带来比较优势[2]。邹薇在《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一文中指出外生型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考虑到交易成本以及规模经济,而这些因素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在国际和区域间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3]。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内生型比较优势是经济体系内部运作所决定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培养的,其源泉是不断深化的分工和专业化,内生型比较优势取决于一国或一地区所选择的分工和专业化[3]。这意味着一国或一地区可以通过专业化或分工的选择而创造出该区域原来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
  杨秀容指出,从长远利益来看,如果一国或一地区过分地倚重外生比较优势将导致其贸易方向、产品和格局的静态化,并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4]。而内生型比较优势是分工和专业化的选择结果,因此能加快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从而成为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比较优势在市场上即表现为竞争力,竞争力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政府的作用,是一国或一地区获得利润的能力,强大的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在市场贸易中获利的充分条件,然而,不能简单地将比较优势等同于竞争力,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还需要各种政策的支撑。
  基于此,内生型竞争力即为一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力的提升,结构调整等方式自主地选择分工和专业化,并在政策支撑下,能为某一地区带来巨大贸易利润的竞争能力。
  三、内陆省份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内陆省份外贸依存度低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地区外贸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能够反映地区外贸经济的发展层度[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各个省份外贸依存度也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内陆省份其外贸依存度偏低。见表1。
  由表1可见[613],内陆省份的外贸依存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根据对沿海地区的研究发现,外贸经济的发展在很大层度上都是由中小企业拉动的。
  (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该地区经济发展良好和持续的重要表现,更体现出该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分工的倾向,是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见图1至图3。
  由图1至图3可见,内陆省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明显的增势,二、三产业的增势比较明显,第一产业稳步上升,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二三二”的格局。
  以湖北为例,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的产业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15.2∶44.9∶39.9 调整到13.6∶46.6∶39.6,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例有所提升。但是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的6.2∶53.2∶40.6以及广东省的5.0∶50.4∶44.6比例相比,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对于湖北省而言,其工业基础雄厚,加大工业改造,振兴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内生型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区域发展不均衡
  与沿海省份相比,受地区政策倒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的影响,内陆省份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很难出现像广东、苏州那样多个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湖北省经济发展存在着唯武汉市独大的现象,其他地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支柱性产业;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湖北省的各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7]。
  (四)自主创新能力潜力较好
  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内部推动力不足,在分工与专业化选择上明显地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追根究底则是因为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在科技日益创新的经济发展步伐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是内陆省份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潜力较好。
  从研发创新来看,2010年,湖北省专利申请31 3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7 410件,比上年同期的6 065件,增长22.18%;实用新型申请为12 792件,比上年同期的10 579件,增长20.92%;外观设计申请为11 109件,比上年同期的10 562件,增长5.18%[7]。
 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分别增长20.92%、5.18%,比全国平均增长率24.74%、19.72%,低3.82和14.54百分点[7]。
  四、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培育可行性分析
  (一)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可行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建立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级、二级、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由反应内陆省份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组成的,即国民经济、对外贸易和反应创新能力的教育科技组成。具体指标体系见表4。
  (二)湖北内生型竞争力可行性综合评价结果
  一级评价集Y={Y1,Y2,Y3 },二级评价集Yi={Yi1,Yi2,Yi3},三级评价集Yij={Yij1,Yij2,Yij3},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评价的等级集 V={V1 V2 V3 V4 },评语和区间分数越高说明内陆省份内生型竞争力提升的能力越好,aijk是Yijk 对Yij的权重,Aij={aij1, aij2, aij3}以此类推一级权重集为Ai,评判隶属矩阵为Rij。见表5。
  此外,评判集V的量化临界值为V1=100,V2=85,V3=70,V4=50,因此,将评判集V中各元素量化后最终得到评判结果为BVT=81.385,最终结果介于75-85之间,因此可得到内陆省份提升内生型竞争力能力较好,内陆省份通过提升内生型竞争力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可行的。
  五、内陆省份培育内生型竞争力的建议
  培育内生型竞争力首先要对各地区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选择最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分工方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进行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有名的品牌。
  (一)坚持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结构体现该地区在专业化及分工中所占有的地位。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内陆省份要着力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改善其成长环境,改进服务设施,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中小企业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搞活内陆省份中小企业。
  (二)运用契机发展优势品牌
  优化产业的发展,各个地区在选择专业化和分工时考虑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规划,培育有影响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以湖北为例,在水资源丰富的鄂州、仙桃、孝感、随州等地方大力发展渔业,发展无公害水产生产,建立渔业工业园,实施加工精细化,扩在规模,培育具有优势的水产品品牌。在水产生产的同时深化渔业结构,积极开发旅游、垂钓休闲、特色餐饮等高雅文化产业;在神龙架、宜昌等山地地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和水果种植,走绿色生态经营道路,促进地方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建立,实现规模经济,规范经营;重振江汉平原的轻工业优势,在荆州等地区加快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发挥黄石、咸宁等地矿产、石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开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优势产业园;针对湖北省已有的制造业的优势,如十堰等地区的汽车制造基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优势。
  (三)提高创新力,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走上内生型增长轨道
  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契机,进一步深化内陆省份的分工和专业化。因此,扶持支柱型产业,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内陆省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其产业向重加工产业、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而针对第三产业,内陆省份贸易繁荣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会带动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内陆省份要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和优化升级,从而为选择更有利的分工和专业化提供支撑,走上内生型增长轨道。
  (四)产业间协同发展,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第一、第二产业中优势品牌。要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物流及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也是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因此,协同三大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分工和专业化。抓住国家政策扶植契机,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把握全球未来产的业发展动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产业布局,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外贸依存度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是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相对沿海地区而言,内陆省份不具备优势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合理分工布局,发展内生型竞争力将成为内陆省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陆省份提升内生型竞争力的能力分析,发现其发展内生型竞争力的潜力较好。因此,内陆省份可以通过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优势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间协同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分工中抢占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2011.
  [2] 李嘉图,丰俊功.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邹 薇.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546.
  [4] 杨秀容.外生比较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内涵分析:以湖南农业为例[J]. 农村经济, 2009(11)9394.
  [5] 王旺青.我国内陆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J].管理学刊,2011(24):333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1.
  [7]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武汉:湖北省统计局,2011.
  [8]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西安:陕西省统计局,2011.
  [9]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太原;山西省统计局2011.
  [10] 内蒙古省统计局.内蒙古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呼和浩特:内蒙古省统计局,2011.
  [11]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长沙:湖南省统计局,2011.
  [12] 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昆明:云南省统计局,20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