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 > 中国大力推动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研究_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中国大力推动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研究_国际贸易论文

摘要:2016年,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实现了井喷,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当前,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国内企业,对开展跨国并购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进一步出台并实施鼓励、保护和促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大力,推动,企业,跨国并购,对策,研究,国际贸易,论文

最好的搜索引擎,如何扎头发简单好看,推拿电视剧

2016年,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实现了井喷,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当前,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国内企业,对开展跨国并购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进一步出台并实施鼓励、保护和促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的措施。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起云涌,特别是2005年之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

*本文为2015-2016年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课题《“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成果。更为迅猛,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并购行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背景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度融合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技术与信息在国家之间的传播更为迅速,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二是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三是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四是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技术的推广速度更快;五是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下,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在全球进行配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任何一个国家、企业都必须在国际视野内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来说,国际投资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行为主体,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中国企业要成为跨国公司,必须参与国际分工。从市场经济的特征看,任何一个经济体内的资本、生产要素、科技等都是关键因素。对企业而言,能将上述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就能取得最好的经营成果;对国家而言,在国内实现上述要素的最优分配,就能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但在全球范围内,国家层面无法实现上述要素的整合,而跨国公司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最大化利润,也间接实现了上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企业要想成为跨国公司,必须将经营管理、战略、市场放在全球视野下,参与国际分工,获取国际经营能力。根据经验数据显示,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是一家企业具有国际经营能力的标志。目前达到这一水准的中国企业只有25家,并且这些企业大多以贸易和中间产品为主,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据统计,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只有13. 98%,不仅远低于2013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61. 06%,而且远低于2013年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37. 91%。这说明中国企业必须加快全球化步伐。

(2)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全球经济动荡导致资产价格不断走低,给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了最好的机会。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跨国公司亦受到明显影响,纷纷收缩在全球投资、压缩非主营业务。很多跨国集团进行破产保护,出售资产,开始并购重组,全球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优质资产且资产价格不断走低。一是因为发达国家企业财务制度严格,公司治理对公司运营约束严格,当期损失都要体现在当期财务报告中,资不抵债时,往往通过资产处置应对危机。二是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透明,且一般的大型企业集团均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公正地反映公司价值,当资产价格走低后,能够比较容易通过公开市场获取相关信息。

(3)当前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国家经济开始复苏,重新进行产业调整,给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进入发达国家区域以及工业领域带来新的机会。此次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单纯依靠金融业发展经济风险比较大,也开始重新提出振兴制造业,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出台很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举措,并在近两年取得良好效果。观察美国设立的部分高端制造业,与十年前相比,综合竞争力和成本已经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对中国企业来说,抓住这个时机,通过跨国并购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的工业领域,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高素质人才的劳动力资源,又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是实现国内经济转型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途径

(1)通过跨国并购积极参与国际市场,提高产业能级,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能。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在全球500强中,2015年中国企业有106家上榜,比上年增加了6家,2叽4年增加了5家,2013年增加了16家。某项研究提出,中国企业选择跨国并购对象最为注重的因素是技术研发能力(73%)、品牌(58%)、与中国国内业务的匹配和互补(42%)以及零部件筹措渠道(27%)。基于上述目的并购后,96%的企业声称增加了海外销售和市场份额,89%的企业在欧美建设了研发中心,51%的企业提高了国内研发水平并提高了国际知名度,30%的企业则表示增加了国内销售。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要在目前发展阶段再上新台阶,就必须走跨国公司道路,必须加入全球竞争领域、参与国际分工。在世贸组织(WTO)红利几乎用尽的时候,中国需要创造新的开放红利。这是对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致共识。

(2)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度转移国内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贡献新的力量。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国民的生活水平还处在中国20年前的水平,相关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机会。对于这些产业,可通过“走出去”并购,转移国内部分产能,支持当地经济建设,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此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一些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趋于饱和。在国内市场容量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将视角转向国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3.随着中国企业经营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并购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中国企业自身经营实力和规模的大幅提升,为“走出去”实施跨国并购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在全球500强中,2015年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虽然显著好于日本、法国、德国与英国企业,但与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美国大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与美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还需在提质增效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2)国内单一市场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企业进一步成长,面临生存和发展两方面的压力,促使中国企业必须走向国际市场,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十几年的情况下,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市场需求不断降低,企业产能过剩问题普遍存在,促使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而跨国并购是有效途径之一。

(3)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是继续提升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要继续走向全球市场,仅依靠自身积累已经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获取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能力,跨国并购是重要渠道。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快速发展的15年里,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个企业对跨国并购进行探索,属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多行业、多企业摸着石头过河,在多个领域尝试并购,属于上升阶段;第三阶段,国家积极鼓励开展跨国并购,企业自愿并购,进入快速上升阶段;第四阶段,目前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内外部环境均已基本成熟,国家明确“走出去”战略,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金融环境良好,企业自身经营实力明显增强,对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的经营常态,跨国并购进入爆发阶段。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各方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认识基本统一,即有利于国内经济转型、有利于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实施对外发展战略。二是政府、企业、社会鼓励跨国并购的行动方向基本一致。从政府层面看,在对外投资审批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模式上都进行了改革,减少审批层级和内容,提高审批效率;从企业经营层面看,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日常经营的常态内容;从社会看,大家已经不再讨论要不要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花钱交学费等,而是开始集中讨论哪些领域、哪些国家更适于开展并购。三是有利于开展跨国并购的环境氛围初步形成。从全球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看法逐步趋于正面,更多从经济行为角度审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从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看,中国金融企业的“走出去”步伐加快,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最为重要的金融支持;从中介机构看,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并购所需的中介机构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够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多。

1.持续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外部协同效果日趋好转

自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审批、融资、外汇管理等方面。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由商务部牵头,优化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管理体制,将部分权限下放到省级机构,初步建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效率,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

2.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日常经营发展的一种常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取得了显著改进,在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些优势,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中国产业的整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手段,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规模上的快速发展。十年前,中国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进口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生产设备、利用国内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而在今天,中国企业已经通过开展跨国并购,主动寻求全球合作机会,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同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从利用国际贸易的能级上升到直接整合全球资源,开展跨国并购成为企业的经营常态。

3.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越来越多

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并购成功实施的经验也在帮助中国企业树立“走出去”的信心。近年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资源性行业还是制造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型企业,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其他类型机构,都有并购整合成功的案例。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1.并购规模越来越大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以及国家并购重组政策的激励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达到186. 69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达到61起,交易金额212亿美元;2011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6起,披露金额的78起涉及金额234. 28亿美元。而波士顿公司报告显示,最近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增长率达35%,交易数量的增长率为9.5%。2014年中国企业完成了154起海外并购交易,并购金额达到261亿美元;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总共有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

2.并购领域不断拓宽

从行业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并成为国际市场采矿业和金属业最主要的买家。其中,主要领域为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工业与化工产业以及电信、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目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集中在房地产和酒店、汽车、金融及商业服务和信息科技等四大热点行业,热点行业投资额占总投资的73%。

3.并购对象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

从已发生的并购案例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象多为欧美发达国家企业。以往的跨国并购都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主,因为一般的认识是发达国家企业实力较强,发生并购的可能性较大。但中国的海外并购都指向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2016年一季度的十大并购交易中,除了l起在马来西亚外,9起均在发达国家和离岸金融中心,包括开曼群岛3起,美国、澳大利亚各2起,德国、瑞士各l起。从目的地而言,欧洲、美国等成熟市场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最重要目的地。另外,2015年中国企业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并购数量达到93起,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仅次于欧洲和北美,同比增长63%。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分析

(一)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政府对跨国并购的引导不足,国家之间的协调仍不到位

1.对支持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国家战略布局和管理体制不够清晰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当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明确支持在沿线国家开展跨国并购。但是,在具体沿线国家实施并购的困难很多,部分国家内部复杂,国家和地区间没有相对应的多边协调机制,仅靠双边谈判解决问题,成本过高,协同效应很低。而目前各界对其战略意义的认识仍然不足,对推动战略实施的布局还不够有力。跨部门协调与合作是国家对外战略有效贯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政府跨部门协调合作的困难仍然存在。需要指出的是,已经建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各省都希望争取政策、抢抓资源、占得先机、先行先试,为其带来发展新机遇和增长新动力。但在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则需要加大引导、统筹、协调的力度。在当前中央力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在各级层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尚未全面落实时,简政放权将改变各部门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因此在实际贯彻推动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2.国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指引和投资规划不够明确

国有企业是当前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其经营受国家政策指引和海外投资规划影响。国内有关主管部门在制定并购政策时,因离市场较远,信息相对滞后,对产业发展前瞻性不足,对产业未来发展判断不够准确,制定的政策过于宏观、投资规划缺乏可操作性。

3.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对更多的政治风险时,中国政府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经常持有敌视态度。目前,对于国内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跨国并购面临的第一风险就是国际政治风险,也可以说是国别风险。这个风险在跨国并购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型企业、高科技企业时最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家安全论”,阻挡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

(二)从政策环境层面看,国家在跨国并购法律法规和服务支撑等方面亟待提高

1.跨国并购的立法工作,特别是相关适用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有关跨国并购的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缺陷,仅在公司法、证券法中对企业并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但相较于瞬息万变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而言,明显滞后。具体而言,一方面在企业跨国并购核准备案中,还存在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甚至使企业跨国并购坐失良机;另一方面,在外汇管理中,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而资本项目下外汇则不可自由兑换。

2.跨国并购的政府信息服务还不到位,没有足够的信息平台和资源支持 中国政府对海外并购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和平台。很多企业在海外并购,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并购,只能通过网上收集零碎信息,不敢付诸实施。相关部门在法务、财务、税务、信息服务及投融资产业基金的境外投资服务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中介之间的统筹协调对接机制还不完善

中国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在跨国并购中的中介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这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平衡不同产业在谈判中的利益关系,为政府提供贸易公共咨询、国内外市场调研信息、产业谈判相关技术支持等。

(三)从微观操作层面看,对企业跨国并购的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1.金融机构为跨国并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中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目前,中国的金融信贷体制对企业筹资、融资的限制和约束依然较多,企业贷款受到国内贷款担保额度和外汇贷款额度的限制,境内融资不能对国内企业跨国并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来完成跨国并购。一般而言,跨国公司通过母国外汇汇出实施跨国并购的资金不到整个跨国并购金额的1/10,9成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及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集,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以现金收购为主,融资效率十分低下。

2.政府对跨国并购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有待进一步放松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其直接关系到金融体制的稳定,改革一直是慎之又慎。这影响了中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不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中国跨国公司在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3.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为跨国并购提供金融服务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在地域结构上,中国银行业境外机构的覆盖面仅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地区的机构布局则相对滞后,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覆盖面及影响力还非常小。

三、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分析

当前,对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针对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出台相关措施。

(一)明确树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家战略布局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发挥沿边开放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创新商业模式,鼓励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可见,“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1.尽快制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规划和重点方向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方向,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在“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应尽快制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规划和重点方向。一是明晰跨国并购的重点行业领域。从行业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工业与化工产业以及电信、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从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走出去”战略需要看,未来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领域,必须集中在资源类行业、高端制造业、金融及商业服务和信息科技等热点行业。二是突出制造业的并购策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需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实施路径,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结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开展不同领域并购;对国内企业针对同一企业的并购,要避免竞相压价。四是根据中国加入WTO后的态势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在未来5~10年内,及早制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总体发展战略。同时,应结合国际经济发展进程,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经营战略、区域战略、行业战略、融资战略、进退战略、生产战略,市场战略等。

2.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效保障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合法权益

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投资贸易协定以及多边体制下的投资贸易便利化协定,并加快落实。结合外交推介惠及沿线国家民众的项目,在和平合作中求和平发展,以获得沿线国家更多的认同、亲近和支持。依靠各界企业从微观层面主动“走出去”,帮助企业降低摩擦成本。美国驻外国使馆设立了经济商业情报中心,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最新和最可靠的东道国文化及市场信息。日本制定了《海外投资行动指针》,倡导企业对外投资应兼顾社会责任以提升海外形象。中国应充分利用海外使领馆及相关机构,加强海外并购公共信息服务,提倡和帮助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的深度融合,宣传和增强并购目标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信任,尽量降低海外并购中的冲突。

3.进一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合理的审计、经营业务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区域、国别规划体系。健全“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便利化水平。推动个人境外投资,健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建立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审计制度,健全境外经营业绩考核和责住追究制度。积极立法,提高立法级别,优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简化手续,并以立法形式扩大跨国投资主体的范围。

(二)大力营造有利于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外部环境

1.发展对外投资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对外投资金融和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对外开放服务保障,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税收协定,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构建高效有力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健全反走私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措施,完善风险防范体制机制。提高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完善领事保护制度,提供风险预警、投资促进、权益保障等便利服务。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建立知识产权跨境维权援助机制。

2.尽快制定和完善跨国并购的法律规范,制定适用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建立健全有利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家法律法治体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沟通是关键。中国要与相关国家就“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交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上为战略实施“开绿灯”的同时,法律上要为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包括企业、投资、融资、项目建设、外汇管理、人员管控、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而且相应的执法、司法亦要跟上。不妨借鉴美国法律的长臂原则,学会运用现有国际规则,切实保护本国企业、投资人在外的合法权益。

3.大力发展与跨国并购相关的中介机构

组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提供覆盖境内外全流程境外投资服务。探索建立以服务境外投资企业为目标的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设立境内和境外分支机构,以提供公益性境外投资服务为主,根据企业个性化需要提供分类分级的有偿定制化服务。聘请国内和驻在国当地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在投资目的国开展分行业领域的基础调查和研究,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与指导。积极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政策资源,做好行业指导、信息服务、融资服务、投资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防范等综合性企业服务工作。

(三)全面提高中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1.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特点,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制定明确、科学的跨国并购战略

中国企业要有明确而科学的跨国并购战略,将跨国并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在战略的导向下进行海外并购。企业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时,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能力、企业目标与使命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海外并购战略,包括并购的方向、原则、条件、时机、可能方式等。在战略的导向下,寻找并购行业及目标企业,并进行战略一致性、能力匹配性、优势互补性分析,进而作出并购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判断。战略导向的并购可使并购具有主动性与目的性,减少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而当前的海外并购往往是机会导向,也就是企业发现了海外并购的机会,然后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作出并购计划。由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这是企业规避海外并购风险最重要的方式。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在通过跨国并购寻求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状况的发展道路。现实的选择是,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基础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可以从进入市场和获得战略性资源(技术、品牌)两个方向逐步实施。

2.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适应跨国企业的竞争需要

在并购过程中,达成并购协议只是并购成功的第一步,将目标企业与主体企业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竞争优势,才是并购的最终目的。并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以及相应的管理溢出能力,即能够将这种核心竞争力移植到并购企业中去,同化并购企业,使其具有主体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并购活动带来新的增长点。因此,对并购企业而言,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对中国企业而言,由于并购主体企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除了加强内部组织管理与技术创新外,更应该从治理结构人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积极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大力培养、引进具有国际管理背景的跨国并购专业人才

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前期,应制定与实施明确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缺乏相关优秀人才的努力,海外并购很难取得成功,中国企业必须着力培养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一是在并购战略制定阶段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人才,搜寻、网罗和评聘跨国并购的交易谈判人才。二是同时在企业内部选拔培养一批熟悉本企业运作、具有较高素质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祥、张健:《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柏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多元文化整合策略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9期。

3.焦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辽宁大学》2015年第6期。

4.蔡懿静:《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策略浅析》,《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8期。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第一论文网摘录自《全球化》,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www.001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