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日俄文化对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音乐学毕业论文

日俄文化对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摘要:摘 要: 旧时哈尔滨音乐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性。发展到近代,由于沙皇俄国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以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日俄文化开始传入哈尔滨,并与当地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音乐文化,具有移植性、中
关键词:日俄,文化,近代,哈尔滨,音乐,影响,旧时,哈尔滨,音乐,文

废镍,黑曜石巨龙圣地,张暖雅全婐照片原图

  摘 要:旧时哈尔滨音乐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性。发展到近代,由于沙皇俄国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以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日俄文化开始传入哈尔滨,并与当地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音乐文化,具有移植性、中介性和交融性。站在历史的角度浅析日俄文化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日俄;音乐文化;哈尔滨

  受日俄文化影响,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独具特色,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典型的移植性、中介性和交融性。因此,全方位研究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吸纳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远,源远流长。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中国音乐的民族性以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图腾崇拜的原始乐舞到商代神秘巫乐,从周代的宫廷雅乐到恢宏的大唐大曲,从宋元的市民音乐到明清的戏曲歌舞,从汉族的民间小调到少数民族的自由吟唱等。这些不同音乐类型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风格。这些特有的风格便是哈尔滨音乐文化的渊源。

  (二)1898年中东铁路修筑后俄国文化的传入

  清末民初是哈尔滨音乐史上兼收并蓄的开拓时期。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都得以在此发展延伸。因沙俄的远东政策和东清铁路的修建,大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他们侨居至此,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设施。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引发内战,通过铁路又有许多白俄侨民来到哈尔滨,在这些俄侨中不乏具有音乐才华的艺术家、学者、贵族和平民。各种各样的西洋乐器、能歌善舞的异国民族音乐得到了尽情的发展和交流,使哈尔滨形成并奠定了“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化的侵入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造成的沉重灾难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东北沦陷,日本军国主义建立“伪满洲国”,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哈尔滨作为当时新兴的国际化都市,在东北沦陷区的“北满”处于要塞位。“伪满”政权施行的日本殖民统治,将文艺纳入到殖民政治的范畴内,其影响程度之深、历时之久,不仅对哈尔滨市原有的本土音乐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哈尔滨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使哈尔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殖民音乐文化局面。

  二、日俄文化对近代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一)俄国文化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1、俄国侨民的加入,出现多种音乐形式,并在哈尔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早期的俄国侨民的音乐、娱乐生活都是民间的、自发的形式[1],如:个体沙龙艺术、联谊会、文艺小组、家庭小乐团等。演奏内容多为简单的小合奏;民间乐器巴扬、吉他,偶尔也有少量的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和声乐的独唱、合唱等。他们经常以家庭为单位,邀请诸多好友吹、拉、弹、唱,引吭高歌,在哈尔滨民间广泛传播。

  2、俄国上层音乐家的加入,音乐机构开始产生,加速了西洋音乐在哈尔滨地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贵族、精英、官员们也加入进来并起到了有力的领导作用[2]。如:波列基卡医师、德·列·霍尔瓦特中将(沙皇俄国政府派往中国的代理人)时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以及他的夫人等。建造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中东铁路工厂俱乐部”,为数以千计的铁路员工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业余活动场所。尽管当时很落后,但这些俄国上层音乐家却努力使当时的铁路工人以及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的业余娱乐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1903年6月,俄国贵族希尔科夫在哈尔滨“市公园”(现兆麟公园)里开设了本埠历史上第一座营业性的欧式剧场――希尔科夫戏厅。它以丰富多彩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好奇而热心的观众,从而导致了其他同类剧场的兴起。俄国文化经营商恢萨阔来到哈尔滨,由恢萨阔本人亲自担任指挥于1909年举办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欧式综合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等作品。这次较高水平的演出赢得了哈埠音乐爱好者的好评,也为西洋音乐在哈尔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3、俄侨兴办的学校,促进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文化最好的传播方式就是教育,俄侨兴办的几所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哈尔滨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文化环境,也为哈尔滨的合唱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哈尔滨第一所高等音乐学校[3]开办于1921年5月,这是一所为满足俄侨子弟音乐教育需求而兴办的音乐学校。校址在当时的哈尔滨商务学堂,创建者是俄乔II·H·马申、C·M·达弗里泽等人。该校是按照俄国皇家音乐学会和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课程安排,分为预科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学制为六年。开设专业有钢琴、声乐、小提琴、大提琴、铜管、木管等。各个专业学生除了学习主科之外,还要学习副科,副科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声乐、和声等课程。进入高级班学习器乐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合奏课才能毕业。我国现代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仍然受到这种俄式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此音乐学院创办20多年,共有2 000余名学生,但是由于该校按照俄国音乐学院教学大纲授课,难度很大,只有很少的人才能拿到毕业证。此音乐学院的兴办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音乐家,为我国当时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二)日本文化对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影响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音乐家和部分外籍音乐家开始充当各音乐机构的骨干。20世纪20年代以来,哈尔滨为俄裔音乐家活动的中心,“九一八”事变后,大部分中国音乐家离开哈尔滨,日本音乐家和留在当地的外籍音乐家开始充当各音乐机构的骨干。1935年日伪将俄裔乐团进行了整编,组成了综合性乐团――“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团”。该协会下设:交响乐团、吹奏乐团、哥萨克合唱团、巴拉莱卡合奏团等。其中以“哈尔滨交响乐团”阵容最强,活动频繁,这个乐团以日俄音乐家作为其主干,后来还创办了一份音乐刊物《哈响》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