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音乐学毕业论文 > >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
音乐学毕业论文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

摘要:说明:为表述清晰和便于阅读,本文将茂县、汶川地区的羌人按传统习惯仍称为羌族,尔麦则特指黑水地区说羌语北方方言,信仰原始宗教,基本保持羌族传统习俗,唱二部歌的羌人。 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尔麦人,其特有的二声部民歌(以下简称二部歌)
关键词: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声部,民歌,几点,研究,说明,表述

驴拄雁,中国信托产品商城,天津企业黄页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 229366758

  说明:为表述清晰和便于阅读,本文将茂县、汶川地区的羌人按传统习惯仍称为羌族,"尔麦"则特指黑水地区说羌语北方方言,信仰原始宗教,基本保持羌族传统习俗,唱"二部歌"的羌人。

  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尔麦人,其特有的二声部民歌(以下简称"二部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学者对其展开探索与研究。

  二部歌,以平行大二度为主的二声部为其表现方式,贯穿粗犷剽悍、深沉委婉的整体风格,充分展示了尔麦人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刚强的民族性格。二部歌以尔麦人独具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辅以独特的表现方法,加之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其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

  笔者以为,对"二部歌"音乐现象的探索,应该是对古代黑水地区尔麦人先民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问题进行的纵向溯源;研究者必须对该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影响乃至融合等现象进行横向比较、考察;对导致"二部歌"现象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民族心态等诸多原因,以及它的产生、传承等一系列问题,尽可能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寻求科学、合理的解释。

  自建国以来,黑水县在行政上被划归为阿坝藏族自治州,原居住于黑水流域一带的部分尔麦人的族属也因此而随之改变。虽然他们至今仍自称"尔麦",并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上极为顽强地保持着原来的民族特征,但近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外界——甚至包括当地自称为尔麦的青年人——已习惯性地不再将黑水地区的尔麦人视为羌族。但是,"二部歌"中存在的大量羌族属性与现存的族属定位二者发生了强烈冲突。这种状况,使现有的、对"二部歌"的任何一种族属定位解释,都陷入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

  本文将尝试尽可能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出发,从纯学术的角度入手来探讨所涉及的问题。

  一、 "二部歌"的体裁类型与演唱形式

  "二部歌"在尔麦人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均可演唱,如劳动、行走、青年人谈情说爱、生小孩、杀猪、节庆、婚礼、哀悼、祭祀、迎送客、出征、跳舞时均可演唱,但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演唱不同类别的歌曲。

  (一)、 体裁类型

  "二部歌"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了尔麦人社会生活、家庭、劳动、宗教、风俗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体裁:

  1、山歌类 2、劳动歌曲类 3、风俗歌曲类

  4、情歌类 5、出征歌类 6、舞歌类

  一般情况下,1、2、3、4类以歌为主,较少伴以舞蹈,5、6类则载歌载舞。

  (二)、演唱形式

  "二部歌" 的形式丰富多样,总的说来以同声演唱为主,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二人或三人的同声演唱;

  2、 二人以上,五人以下的同声演唱

  3、 多人演唱的男声领、合唱;

  4、 多人演唱的女声领、合唱;

  5、 男声领、合唱与女声领、合唱的对唱

  以上演唱形式中,上声部均由一人担任。在家里演唱时站、坐均可,只唱不舞,在坝子上演唱时载歌载舞。(注①)

   二、 "二部歌"的表现特征

  (一)、独特的、以平行大二度为主的纵向结构

  与其他民族多声部民歌相比较,"二部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两个声部在纵的关系上主要由平行大二度音程构成。这也是 "二部歌"与其他所有已知多声部民歌最显著的区别。在实际演唱中,无论在何种场合、以何种演唱形式以及参与歌唱人数的多寡,均由领唱者演唱第一声部,其他人则演唱第二声部。"二部歌"的起、合腔通常可分为三种情况,1、由领唱者唱出歌曲开始的音高后,其他人则在该音高下方大二度的音高上唱出第二声部;2、歌曲开始处两声部在同一音高,随即在音符时值较长处分为两个声部;3、结束处的长音通常合为同度。总的说来,"二部歌"除偶尔在歌曲的开始和中间的部分拖腔合为同度外,其两声部的旋律线在纵的关系上基本贯穿以平行大二度音程为主的原则。当然,当两个声部流动时,一些经过音偶尔也构成非大二度关系的其它音程,但此种情况毕竟为数较少,不影响"二部歌"平行大二度的基本特征。

  (二)、两个声部相对独立的旋律线和节奏型

  在横的关系上,两个声部具有相对独立的旋律线和节奏型,其中,又以合唱声部(二声部)的旋律线和节奏型的变化更为主动、丰富、流畅。两个声部的基本特征是:1、领唱声部的旋律通常较为流畅,节奏变化不如合唱声部丰富,乐句半终止处多为调式中较为稳定的音;2、合唱声部在旋律上更为流畅,节奏的变化更为丰富,为了刻意与领唱声部形成纵向大二度关系,歌曲中大部分时间与领唱声部处于音程上的不协和状态(见谱例二);3、尽管两个声部在演唱人数乃至实际音量上不成比例,但在实际演唱中,两个声部并不存在主、次之分。笔者认为,"二部歌"演唱中由纵向平行大二度形成的特殊的、紧张的音乐效果,是人为且刻意造成的,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将在本文后面分析探讨。

  (三)、特殊的颤音表现方法

  特殊的颤音表现方法,是"二部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与其他民族的民歌在颤音的使用方法上相比较,"二部歌"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汉族民歌在演唱中通常较少使用颤音,即便使用,也多用于拖腔时,且颤幅较小,频率较快,声调较平直;在朝鲜族、藏族以及我国新疆的各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中,颤音的使用较为多样,颤幅较大,频率较慢,近似于弦乐的大幅度揉弦,但也多用于拖腔或时值较长的音符。而在"二部歌"的演唱中,颤音的使用方法极为独特。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征:1、颤幅大(音程约为大二度或小三度,有时更大),通常由颤幅下方的音向旋律音快速上扬、涌动而形成,上扬音较旋律音更强;2、在演唱八分音符时,由颤幅下方的音向旋律音快速上扬、涌动而形成一次较慢的频率,此时上扬音更强,使八分音符具有重音的性质;3、凡四分音符时值以上的音符均用颤音演唱,此时频率较八分音符稍快且均匀,不明显受歌曲速度的限制。由于以上原因,"二部歌"演唱时歌声高亢嘹亮,雄悍粗犷,极具震撼力。然而,恰恰也正是以上原因,给为"二部歌"旋律线的判别乃至记谱工作,带来较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