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当代文学论文 > > 浅析李文求《日落西山》与鲁迅《故乡》的相同点
当代文学论文

浅析李文求《日落西山》与鲁迅《故乡》的相同点

摘要:摘要: 李文求是韩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反映韩国传统乡野农村和渔村,或是因产业化崛起的城市近郊,形象化地展现了正在失去乡土亲情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传统的农村、亲情和现代化的都市、冷漠之间的矛盾,代表作有《冠村随笔》、《长恨梦》、《山那
关键词:浅析,李文,日落西山,鲁迅,故乡,相同点,摘要,李文,求是,

琥珀うた,学园默示录11,项籍者 下相人也阅读答案

  摘要:李文求是韩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主要反映韩国传统乡野农村和渔村,或是因产业化崛起的城市近郊,形象化地展现了正在失去乡土亲情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传统的农村、亲情和现代化的都市、冷漠之间的矛盾,代表作有《冠村随笔》、《长恨梦》、《山那边的南村》等;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青年时期幻想通过学习西洋医术医治国人孱弱的身体,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但随着年龄增长认识到国人的孱弱不是因为身体“生了病”,而是精神“生了病”,因此弃医从文,想通过文学作品唤醒国人的意识,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本文旨在通过对李文求《冠村随笔》中第一篇《日落西山》和鲁迅《呐喊》中《故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者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两篇短篇小说中的相同点,以期为研究中韩文学发展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日落西山》;相同点;《故乡》

  中韩两国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自古交流往来不断,在宗教、文化、语言、文字、饮食、礼仪等多方面有很多的相同或相似。受此影响,两国作家在创作的表现形式、蕴含主旨、反映社会现状等方面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本文旨在比较李文求《日落西山》与鲁迅《故乡》中的相同点,分析两位作者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这些相同点的深层原因。

  一、《日落西山》与《故乡》的相同点

  (1)创作时作者心境相似

  李文求和鲁迅都成长于富裕的传统大家庭,儿童时期物质上非常富足,但随后都经历了家道中落、日渐衰败的过程。

  《日落西山》中李文求描述孩童时期居住过的老房用了“那曾经是一座隔成十五间也绰绰有余的花型房,在邑内任何一个地方,每当望着冠村方向的时候,这房子就像村子里的宗家似得,一眼就能看到它的气势”来形容老房曾经的辉煌,与现在“我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如今住在十一坪大的公寓里”形成鲜明对比;《故乡》中鲁迅曾居住的老房是“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而如今居住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曾经如村内宗家一样的花型房到现在的十一坪公寓,曾经生活在聚族而居的老屋,而现在只能租房居住,连置办家具的钱都不够。

  二位作者在文中都为我们描述了曾经居住的老房和现在居住条件的对比,将两个大家族衰败前后的反差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也可体会到两位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都沉浸在对过往怀念、对现状唏嘘又无可奈何的抑郁心境中。

  (2)文章都寄托思乡之情

  《日落西山》中,作者“生平第一次冒着冬雨回乡,在列车转弯时看到眷恋着的群山时,无法抑制开始激动的心”,但随后“瞪大眼睛站在雨痕渐渐增多的窗口,久久凝望正绕过后山猫头寨消逝的冠村部落。在激动之余,又升起一股冰凉而忧郁的思绪。虽然是养育我骨肉的地方,却没有一出保持着从前的面貌。保留过去的面貌就那么难吗!”;《故乡》中“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但随后“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二位作者在归乡的路上,都憧憬着能回到儿时的故乡,然而亲眼见到如今的故乡时,心中的激动不禁变成了失望,或许是因为故乡改变太大,或许是因为自己心境已发生变化,总之没有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这更能体现作者深深的乡愁。

  (3)使用的写作手法相似

  1、对比手法

  《日落西山》中“一家卖龙眼糖、麦芽糖和火柴的小铺子名叫松房……对面一家是一年四季忙着拉风箱的元瞎子的铁匠铺……有一家凹陷进去而且又黑又暗的窝棚……这是张中哲一家开的酒铺”,而如今“松房已经被拆掉重新修建,变成了一个宽敞明亮的理发店,屋檐下还挂着门面大小的牌子―‘冠村理发店’。元瞎子家铁匠铺的位子,也被一个红瓦砌房代替了……张中哲家的窝棚也把屋顶换成石棉瓦”,同时在描写“老松树”、“七星岩”等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故乡》中对比手法运用最明显的是对儿时伙伴闰土的描述,儿时的闰土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拿一柄钢叉……”,而如今“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在描写豆腐西施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眼前的“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打在髀骨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与我记忆中的“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位作者都娴熟的使用对比手法,将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进行对比,仅以一两件事物就充分描绘出故乡的变化之大,以及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2、插叙手法

  《日落西山》中,“我”走在雨中的故乡,每走一步、每见一物都会勾起对爷爷、对母亲、对成长的回忆,仿佛一切都在眼前发生一样真实,全文多次将回忆与现实穿插描述,将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在的故乡进行鲜明的对比,同时也用这种手法深切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故乡的思念;《故乡》中“我”听了母亲提起儿时伙伴闰土后,眼前立刻浮现出“我”与闰土初次见面的场景,也运用了回忆与现实穿插的手法。

  这种插叙手法,将作者笔下的故乡更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可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作者心中的“理想乡”与眼前故乡的差距之大,体会到这种差距给作者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