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写作网 > 舞蹈论文 > > 论女性舞蹈中的“三道弯”
舞蹈论文

论女性舞蹈中的“三道弯”

摘要:【内容提要】 三道弯的形态在女性舞蹈中已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无论是中国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抑或东西方各地的民间舞等,都无可否认三道弯的客观现象及其独立的舞蹈审美价值。本文以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曲线的构成为基础,从舞蹈艺术的创作
关键词:女性,舞蹈,中的,三道弯,内容提要,三道,形态,女性,舞蹈,

青岛生活服务频道,戏剧大舞台,天华学院教务处

  【内容提要】 “三道弯”的形态在女性舞蹈中已经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无论是中国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抑或东西方各地的民间舞等,都无可否认“三道弯”的客观现象及其独立的舞蹈审美价值。本文以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曲线的构成为基础,从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审美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并梳理舞蹈中所固有的若干“三道弯”的现象,对其进行成因与定义、解析与拓展、运用与实践、概括与总结等方面的阐述,剖析“三道弯”在舞蹈中体现出的“自然美”、“形态美”、“律动美”、“内质美”,将舞蹈艺术中这一特定的曲线样式提升为一种舞蹈美学概念,并给予其更加科学合理的诠释,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教学、表演和审美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 键 词】女性;舞蹈;“三道弯”

  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一、“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所谓“三道弯”,不是对线条凹凸起伏在数量多少和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它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比喻。而女性体态的“三道弯”,则是对女性躯干自然形成的曲线状态的一种描绘性比喻,它是对女性身体线条所形成的自然美的一种赏喻。在舞蹈艺术中,女性体态体现的“三道弯”是对自然状态的夸张、渲染,是艺术化了的“三道弯”。在某些舞蹈形式中,“三道弯”除了运用一般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外,还运用特定的体态形式或肢体技巧来传情达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文人墨客的描绘中还是在画家工匠的塑造中,都不乏对女性体态曲线的刻画,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经典之作。我国自古以来便以“细腰”为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的诗句,就描绘了隔着门墙而看外面的杨柳树,那飘渺、轻盈、摇曳的枝条,就好象正当青春的15岁少女那纤柔美好的细腰。清代著名文人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七言绝句中,也有“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的诗句。这两首诗虽出自不同朝代,表达不同的意义,但对女性纤细、收缩的腰身都带有夸耀之意。

  一般来说,正在青春期和已经发育成熟的女性,其头和发、肩和胸、胯和臀三个部位较之颈部、腰部、及下肢形成了自然的三凸三凹曲线,这似乎很符合“三道弯”的定义,也很形象地解释了“三道弯”。而腰部是整个躯体的中轴,是女性身体曲线中最具对比性的部位,对于女性自然“三道弯”的形成以及舞蹈艺术“三道弯”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三道弯”的现象也引起了许多学者和舞蹈界同仁的关注。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略有差异,但对女性自然“三道弯”曲线的赞誉,都是因为女性特有的天生丽质的体态——主要由颈、胸、腰、臀形成的自然曲线之美,即凹凸有致的鲜明对比。如仅从人体正面角度看,其头部与颈部、肩部与腰部、髋部与腿部两侧也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对称的“三道弯”曲线,但这种“三道弯”曲线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并不大。而从人体侧面角度看,女性头部与颈部、胸部与腰部、臀部与腿部亦形成了更加突出的对比,她是一种整体轮廓的“三道弯”曲线,与男性侧面角度那种非规则又不突出的轮廓线条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因此,男女两性的基本躯干在体态审美上就有了“特定”的“天生”的差异,女性的“胸”、“腰”、“臀”的凹凸形成了自然的“三道弯”主曲线,凸显了女性有别于男性的特征美。

  “东方民族对婀娜多姿的女性体态的审美意识,是创作、表演、欣赏三道弯人体艺术的主导因素。夸张的女性体态曲线造型和动态过程是舞蹈三道弯的主要审美特征。”在我国舞蹈艺术实践中,因“三道弯”构成的审美特征和人们对“三道弯”形成的审美意识比较多见。如胶州秧歌表现的“三道弯”就很具典型性。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胶州秧歌在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就一直有“三道弯”之称。在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中,如傣族舞蹈以动作灵活、清秀、典雅,情感内在、含蓄为主要特征,其舞姿富于模仿性和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弯曲状态,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也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体态。就是在千变万化的敦煌舞动作中,“三道弯”也成为人们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描述最显著的一个视角。即使在T型舞台上,那些女性模特无论是在行走表演的过程中、或是在停留片刻的造型中,都自然而然地凸显着女性的颈部、胸部、腰部、髋部等显要部位,以此突出女性标志性的“三道弯”曲线美,从而彰显女性的魅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三道弯”作为舞蹈艺术体态的概念由来已久,同时“三道弯”对其他舞种基本体态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适用性;第二,女性自然体态的“三道弯”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具有女性独特魅力的曲线概念,而女性舞蹈表演的“三道弯”是一种基本的体态曲线状态,是一种可延伸、扩大的体态律动元素。

  二、“三道弯”的解析与拓展

  由于“三道弯”在舞蹈艺术中体现了不同价值和地位,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舞蹈“三道弯”的构成、显现及内涵做进一步分析。首先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的可环动关节有很多,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椎体间的关节等,而另一部分则属于不可环动关节(受限部分),如头骨、臂骨、髋骨、腿骨、肋骨等。通常我们可观察到的这些部位的变化,只是由于各个邻关节或肌肉的变化和收缩而产生的随动效应。以此分析,“三道弯”的发力点基本上是通过椎体得以实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颈椎——胸椎——腰椎以至尾椎。椎体又是由于其两侧的侧脊肌和髂腰肌的伸缩而导致椎体的侧屈,而最终显现的外在形态则是由头和颈、肩和胸、胯和臀三个部位较之颈部、腰部、及下肢形成的“三道弯”曲线。以椎体为基准的“三道弯”不单单是骨关节的单一呈现,它主要配合腹部和背部等部位的肌肉相互协调而呈现出的各种幅度、力度的相应造型。如古典舞的大掖步、小踏步;东北秧歌的摆身、扭身,山东胶州秧歌的小嫚扭等。椎体与肋部、肩部、膝部等其它关节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不同律动,则可表现出不同风格韵味的“三道弯”风格特征。